周森2014年两会建议:关于传播慈善文化 促进慈善事业科学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发布:2016-09-19

来源:

 慈善文化包括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和行为实践的总和,它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传播普及慈善文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但是,目前中国慈善文化意识和慈善社会行为责任严重缺失。“慈善冷漠病”仍是困扰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道德文化问题。我们对捐赠文化、慈善文化仍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也缺乏现代的、健全慈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 。传播怎样的慈善文化和怎样传播慈善文化,这是全社会特别是公益慈善行业和媒体最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造成慈善文化发展艰难的原因有以下二点:

1、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的传承与宣传仍然十分滞后。

中华民族传统的慈善思想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中国的慈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尤以五千年世代相传的儒家思想最为突出。其一,儒家文化慈善思想的内核是“仁”,以“仁爱”为中心向外拓展开来,《道德经》上有“上善若水”;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字经》上有“人之初,性本善”,这些都昭示着中国慈善文化的传统。其二,儒家的“仁爱”和“仁政”思想为人们的慈善行为搭建了两个平台:一个是个人平台,为人者躬践仁爱,忠孝诚信,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随时随地施行慈善;一个是政府平台。为政者力行仁政,解救百姓疾苦,调动更多的资源用于慈善事业。其三,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普渡众生”的观念便深入民间。

21世纪的今天,当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其中不少人过上小康生活,中国的慈善事业在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慈善文化”发展举步维艰的现实。在中国内地,不少富人自己挥金如土,却舍不得捐出点钱来做善事,这似乎已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慈善冷漠病”大行其道,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仁爱”精神究竟在哪里?如今的中国人把传统慈善文化丢失了太久。

2、慈善文化功能发挥和慈善文化网络建设的滞后。

慈善文化具有教化民众、维护政府和稳定社会的功能。近年来,我国对慈善事业的宣传已初见成效,但距离建立慈善文化宣传的网络体系、充分发挥慈善文化的多功能服务作用还相差较远,这是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

有鉴于此,特提以下建议:

1、要加快慈善立法进程,推动《慈善法》的出台。我国慈善事业虽已进入法制化轨道,但其发展所必需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是还没有一部全社会总的慈善事业大法,现有涉及慈善事业的法规也相对滞后。在加快慈善事业大法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涉及慈善事业的各类法规 。

2、加强慈善文化传播。尤其要提高慈善文化传播的针对性、贴近性、实效性,分层次、通过家庭、社区、学校、单位、商会等各类团体为主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的慈善文化教育,传播正确的慈善文化。

3、倡导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主动与企业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提升品牌的“公益价值”,在开发市场价值中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引导和协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

4、促进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国际慈善文化相互交流。中国传统慈善文化要发展,就必须与国外慈善文化交流,必须融合国际慈善文化中的慈善意识、慈善体制建设、组织管理、资金运作、法律支持等方面的内容,必须获得来自国际慈善资金和慈善项目的支持,必须为海外关心中国慈善文化发展的机构和人士提供周到而细致的咨询服务。

5、要切实做好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密切配合,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慈善传统美德,使慈善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通过媒体的“热门版块”和“焦点话题”,形成一种“为善”的社会氛围,引导公民用越来越多的经济余力关注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广大媒体是最重要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监督者,通过媒体的有效监督也能够使我们的慈善更加透明,更加阳光。

 


相关推荐

上一篇:重视精神慈善的力量引导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篇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