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湖地区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互促机制研究

发布:2016-09-19

来源:



慈善事业作为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方式,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的慈善事业,无论在观念、意识层面还是法规政策层面,以及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层面都存在着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其中慈善文化的缺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这必将对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的关系概说 

  现代慈善事业大体有5个要素构成:一是国家、政府制定法规、政策;二是慈善组织进行社会动员,提供慈善物品和服务;三是捐赠者(个人、企业))捐献资金、物质、知识和时间(志愿服务);四是受益者、社会弱势群体和公共事业;五是大众媒体传播信息、理念,进行宣传、教育、推动、监督。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行为者而言,文化不是附加物和附属品,而是他心中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控制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力量,而是来自于内在的非强制性的力量。 

  (一)慈善事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受到先进文化的引领。 

  1.文化引领慈善前进方向。慈善是社会的伦理道德之于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文明形态,它的发展前进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的慈善思想文化。儒家讲“仁爱”,从个人修养和做人的角度,阐述了关爱他人特别是关爱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根本价值取向;墨家将兼爱行为,上升到解决社会危机,营造社会和谐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博爱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道教的“行善积德”更将慈善行为归结为一种宗教情怀。佛教传入中国后,强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大慈大悲,解决人间苦难。正是在这些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积德行善、赈贫恤患的慈善活动在中国社会一直未曾中断,成为上至朝廷官府、下至士绅商人的共同实践。也正是在这些思想文化的影响下,达则兼济天下的仁行善举,同样源远流长,涌现出许多像范蠡、张謇、熊希龄这样的仁人义士,创造出像“悲田养病坊”、“同善会”、“香山慈幼院”这样的慈善机构。 

  2.文化凝聚慈善发展力量。从本质上讲,慈善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让众多的慈善资源发挥聚沙成塔的效应。而社会公众能否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慈善文化的自觉和个体是否养成向善的价值观,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利他主义精神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主义价值观,推动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捐赠的井喷。有了先进文化的滋润和熏陶,人类的爱心就能播种和发芽,就能成为一种大爱,成为一种信仰和价值追求,为现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奠立坚实的基础。 

  3.文化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慈善说到底是受文化支配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事业发达不发达,首先是由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慈善文化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西方国家,在基督教文明的引领下,不少人把将财产捐赠给社会看作是自我赎罪和接近上帝的唯一途径,把同情和帮助弱者、病人和穷人视为基督耶稣对自己的诫命启示,慈善事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升所有公民道德水准为出发点,通过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保持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状态的精神纽带,也为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慈善事业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对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1.慈善事业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慈善受到慈善文化思潮的影响和推动,反过来,又能促进和推动包括慈善文化在内的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的内容,提升文化的品位。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老人晕倒无人相扶,小女孩被车撞倒路人经过无人相问的新闻报道,集中地反映了当今社会风气的下降。当下,大力弘扬以利他主义、互助互爱为基础公益慈善理念,发展慈善事业,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促进社会风气好转,就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2.慈善事业是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助推器。发展慈善事业,一是能够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让公民相信自己的行为不仅仅决定自身命运,而且与他人命运改善和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二是能够激发人们爱人类、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爱生命的善良意识和道德精神,提升人们的道德关怀,净化人们的心灵世界;三是能够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形成助人悦己、乐于奉献的社会精神风貌,培养社会成员的爱心、感恩、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二、环太湖地区慈善文化和事业发展例说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环太湖地区处在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良好的现实发展基础和独特的品牌,对长三角经济区的整体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方面,环太湖地区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发展现状都有诸多共性。 

  (一)案例一:嘉兴人乐善好施的文化传统。 

  自南宋以来,嘉兴作为人文荟萃之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纳和发扬,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例如,儒家对桑梓的热爱,以及佛教“普渡众生”,做善事可求得来世报应的思想观念,使得嘉兴一些士绅乐善好施,对于流离失散、孤苦无援的百姓积极救助,是此地慈善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如爱国民主人士褚辅成,很热心于本地的慈善事业。早在清末1908年,他就参与改进嘉兴救济院的工作。1934年浙江遇到60年未有之大旱,他在上海发动浙江旅沪同乡成立“甲戌救灾会”,并具体负责嘉兴的服务工作。这些事都反映出嘉兴人的慈善文化传统。 

  (二)案例二:常州模式——官督商办慈善的典型。 

  常州市慈善总会成立于2005年12月18日,由常州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而创建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其重要职务。从组织机构看,常州市慈善总会是一个典型的“政府的非政府组织”。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市慈善劝募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兼任市慈善总会会长的分管市长带头赴企业劝募。慈善总会先列出重点劝募企业名单,再制定劝募工作计划,采取先个别上门劝募,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进行小型分批次的劝募活动。这种独特的政府劝募模式,使常州市慈善总会在短短2年募集慈善基金逾12亿元,达到江苏第一,全国领先.并且开创了“政府牵头搭台、企业捐赠慷慨、社会广泛参与、高效扶危济困、规范透明运作”的“常州慈善经验”。 

  (三)案例三:民营企业非公慈善模式——远东慈善基金会。 

  宜兴远东慈善墓金会是中国第一个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组建的、专门致力于残疾人就业培训事业的非公葬慈善基金会,墓金会由远东控股集团黄事长蒋锡培联合一些著名民营企业共同发起成立。首批参加发起的是雨润食品集团、红豆股份等6家江苏投资联盟企业。远东慈善墓金会除了名誉理事长和理事长,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均为民营企业家,其领导机构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在其慈善事业的运作上,远东是一家面向全国的民间残疾人公益基金会,扶助和服务对象是全国范围的残疾人。墓金会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残疾人就业培训的相关活动;资助残疾人领域内的重大科研项目;奖励残疾人自强自立的各类精英代表;奖励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环太湖地区因其在经济上强劲的发展势头,政策上优厚的投资环境和文化上优秀的传统及独到的做法,使得这一地区民间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拥有强大的经济、文化和政策优势,形成蓬勃向上、你争我赶的繁荣局面。这为环太湖五市联手打造覆盖整个太湖地区的慈善文化建设和发展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美好的前景。 

  三、环太湖地区目前慈善文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环太湖地区慈善文化研究与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目前环太湖地区的慈善文化建设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国际慈善事业的发展相比依然滞后,还缺乏浓郁的慈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系统的区域性慈善文化,主要表现为: 

  (一)公众参与慈善意识亟待提高。 

  在我国,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人们的慈善意识比较淡薄,对慈善的认识也存在许多误区和观念上的障碍。这个现象,在环太湖地区也普遍存在:很多公民不了解慈善事业,部分公民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机构陌生;有的将其误解为政府的救济行为,对政府有强烈的依赖感;还有部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理解过于狭窄甚至落后,认为慈善应该是富人所为,不习惯向陌生人捐赠。与此相应,慈善事业公众参与率低。随着经济的发展,苏、锡、常、嘉、湖地区可以说是中国的“富人区”之一,但相形之下,各类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总额相对仍然偏低,“为富不捐”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有一批先富人群在慈善方面作出表率,但数量很少。这都表明慈善理念还远未深入人心,慈善行为没有蔚然成风。 

  (二)中小企业慈善文化建设缺位。 

  环太湖地区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其中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本应是推动慈善事业的强劲力量,但事实上,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慈善观念、企业社会责任都比较缺失,参与慈善活动积极性不高,甚至回避。有些企业捐赠往往表现出突发性和短期性,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机制,更谈不上形成企业慈善文化。中小企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不高,不仅反映出当前慈善事业所面临的困局,更凸显慈善文化的苍白和慈善土壤的贫瘠。 

  (三)地区传统慈善文化结合滞后。 

  江南地区悠久的慈善文化传统具有重视慈善的道德教化,强调行善的自律性、坚持慈善主体官本位化、遵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原则以致封闭性、内敛性等特点。这与现代意义的慈善文化强调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关爱、社会责任、理性财富观念、志愿精神等理念以及公开性、志愿性、独立性、公益性等特点有很大差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慈善已从扶贫济困、赈灾援助、社会福利的领域扩展到关爱自然、关爱地球、关爱全人类,慈善事业日益跨越国家和地区,成为更具有和平、互助、进步的世界性的重大行动,可以说,慈善已经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密切相关。因此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必须在保持自身优点基础上摒弃其中狭隘、陈旧、落后观念,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型与升华。 

  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下来主要由以下三点: 

  一是历史因素。慈善文化曾经一度中断,传统的慈善理念存在缺失。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慈善事业被视作封建毒素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被扫地出门,慈善文化遭受到了沉重地打击, 在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这40年间,社会上没有人提倡慈善事业,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也从不宣传慈善事业,中国大陆不存在慈善组织,没有出现有组织、有规模、经常性的慈善活动。40多年来,中国传统的慈善理念在这漫长的时期内逐渐淡化,出现了一个“断层”。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慈善文化和慈善事业终于受到重视并快速发展起来,但文化毕竟是一个社会积淀很深的产物,在短期内修复40多年慈善文化的空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这样一种慈善理念缺失的背景下,包括环太湖地区的中国慈善事业仍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二是法律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慈善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与慈善事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立法滞后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目前我国不仅没有一部专门规范、保护和发展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慈善领域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冲击着己有的慈善法律制度,部分规定已经显得不合时宜。比如,慈善组织的设立门槛过高,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团体向慈善事业捐赠的条件限制过死,对个人或企业捐助慈善事业款项的税收减免过低等,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此外,各种法规及其实施主体之间的不协调,也使慈善事业处于多头管理、多头募捐的混乱状态,慈善事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一些有意从事慈善事业,有意奉献爱心的人士驻足观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捐赠的热情,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是舆论因素。2011 年被称为中国慈善事业的沦陷之年。先是“郭美美的炫富事件”令中国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继而“卢美美事件”让中非希望工程背后的青年发展基金会变成了另一个被网友“人肉”揭黑的对象。2012年,河南宋庆龄基金会先后被人曝以善款房贷炒房以及制定天价雕像、国内三大公积金遭全民公审。这一系列事件,使本就脆弱的慈善环境遭到沉重打击。此外,由于社会各阶层分化日益明显,阶层之间的误解和矛盾也逐渐加深。比如,人们对于富豪的财富来源有种种猜测,而我国的富人阶层中确实有一部分人的“第一桶金”经不起推敲,因而,一部分富豪不愿或不敢参加慈善活动;当前社会存在的“仇富”心理也使许多富人不敢轻易露富,“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害怕招致非议使得一些人在慈善面前停住脚步;还有许多人认为富豪捐款是在做秀,目的是炒作自己,甚至是打着慈善的幌子,在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种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富豪不得不放弃捐赠。 

  四、环太湖地区以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几个设想 

  (一)依托环湖地域优势,打造“大善太湖”慈善文化体系。 

  作为江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太湖素有“包孕吴越”之称。苏锡常嘉湖五市环湖为邻,同饮一湖水,彼此具有相当高的文化认同感。与“容纳百川”的海洋文化不同,湖泊文化更强调人心的凝聚,世道的安宁,这与慈善事业的发展理念如出一辙。环太湖五市在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文化特征,挖掘慈善文化传统,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大善太湖”文化体系。一是加强科研。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进一步对环太湖地区慈善文化传统进行挖掘,同时打破地域限制,将苏锡常嘉湖地区的慈善名人轶事统一冠以“太湖”的文化标签,以科研成果和科普读物等形式在专业报刊、乡土读物以及各类媒体上进行刊载和宣传,形成慈善事业“大太湖”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交流。推进政府和地区慈善组织的文化交流,由各市轮流举办“太湖慈善文化论坛”等活动,邀请官方及民间的慈善人士参加,增进五市慈善行业从业人士以及慈善家之间的了解和互动。三是加强宣传。通过制作专题片、建立合作网站、开通官方微博等方式,对环太湖五市近年来的慈善文化和事业发展成果进行“打包”宣传,加深全社会对“大善太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太湖情结”唤起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从而促进本地区慈善事业的发展。、 

  (二)把握地区经济特征,打造“太湖善企”文化标签。 

关于中小企业在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前文已有叙述,这里不再赘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当前环太湖地区的经济格局当中,要发展慈善事业,必定绕不过数以十万计的中小企业。地方政府要将这些企业纳入慈善体系中,一方面要改变在政治参与上存在重高层次轻低层次、重各种“政治安排”轻身边社会事务的倾向, 使民营企业家通过慈善,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升知名度,得到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和其他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引导广大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注重探寻企业发展同慈善事业之间的结合点,建设企业慈善文化,不断丰富企业慈善文化的内涵,精心组织策划各种慈善文化活动,丰富企业公民的企业慈善文化生活。例如,可以通过进行 “太湖慈善之星”,“太湖慈善大使”等荣誉的评选,举办各种形式企业慈善活动,提倡仁义之举,弘扬企业慈善文化,从而营造出浓厚的企业慈善文化氛围。这样不仅传播了奉献爱心,携手慈善的理念,还扩大了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开创重点企业带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互动局面,实现慈善事业和企业的双赢。 

  (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发展“智慧太湖”慈善模式。 

  发展慈善事业,建章立制是根本,营造舆论是推力,科学经营是良方。“智慧慈善”是适应当今时代信息化潮流,为解决中国慈善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新理念。其核心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慈善组织、企业、政府和人们交流沟通的方式,提高慈善的透明度、参与度、灵活度、效率和响应速度。最终实现“透明慈善、高效慈善、快乐慈善、人人慈善”的长远目标。“智慧慈善”具有信息的公开透明性、社会公众参与的广泛性、慈善工作的便捷高效性等特点,是实现社会和谐、理念创新是前提。应该改变那种仅把慈善看作是道德理念的观念,树立现代慈善是公益性事业的新理念,树立慈善是企业和公民职责和义务的理念,形成慈善是一项事业、一门职业,更是一门专门的学科,需要专业和职业化的人才参与的专业化理念,扩大各方广泛参与。环太湖五市政府应该支持加大投入搭建覆盖整个太湖区域的慈善信息平台,引导本地区各类慈善组织加入,形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善行互动的良性局面。 


相关推荐

上一篇: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

下一篇:金易明教授:汉传佛教慈善事业之义理依据与社会背景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