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不景气,文化层面因素不可忽视

发布:2016-08-09

来源:

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原因,2008年我国慈善捐款总数达到1070亿元人民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0.356%,2007年只有可怜的0.09%。而美国2007年慈善捐赠总额为3064亿美元,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与此同时,中国1000万家企业中有过捐赠记录的尚未达10万家,也就是说99%的企业没有履行慈善义务。(中国经济周刊)

 

对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的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经济实体来说,慈善捐款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这的却很难说出口。原则上说,私有企业的的迅速发展,国民的爱国民族意识又是逐日递增,国家对经济的支持也是相当的到位,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也是屡颁不止,慈善捐款少得可怜,这并不能说得过去。考虑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扩大的的迫切需求,它必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但这一现象又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及社会群体将慈善这一伟大事业摆在一个怎样的位置。

 

慈善事业在中国不能大展手脚,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原因,国家机关并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鼓励慈善事业的发展。目前在中国开展慈善并不能免税,这对于应当迅速发展慈善事业的中国来说,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慈善并不仅仅代表慈善,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从中国文化的内容层面来讲,春秋时代的孔子有“仁者爱人”,孟子有“仁政”,宋代的程朱理学更加注重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文化中并不缺少有关“慈善”的史实。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素有“舍己为人”“己所欲施于人”的文化传统,试想一个负责任的民族和社会个体又怎能视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中国慈善事业如此的不景气,经济层面的原因固然,深层次的在于文化因素的影响。这要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部,即探究文化对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广为世界称赞,被中古国人引以为荣的,却也成就了中国人难以抹去的消极价值观的恶性遗传。中国文化讲究的“大公无私”多导致了现在的假公济私,“存天理灭人欲”的歪曲理念压抑了作为一个人天生具有的私欲,而当那些所谓的教条被冲破的时候,很难以想象欲望会膨胀到什么地步。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太多的延续了文化层面的消极因素,过于功利化培育出来的只能是追名逐利的种,而这完全有悖于具有“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念,可想那未来的一代将会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慈善事业萎缩也是中国人“感恩”观念积贫积弱的后果,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会感恩,只是很大程度上无法在社会群体思想上形成一种回报社会共识。

 

发展慈善事业,从发展经济入手这不失为上策,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发展慈善事业打出最有力的招牌。发展经济之余,建立有利于发展慈善事业的社会机制,改变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奉献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创造和谐互助的氛围,也是壮大慈善事业的必经之路。


相关推荐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