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从这里起步为梦想努力
发布:2016-09-23 09:59
来源:
走出校门,踏上社会。找一份工作,就成为每一位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挑战。
压力,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一方面,今年高校毕业生的总量达到了18.3万人,比去年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岗位相对出现了缩减。
不过,来自教委的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并没有出现下降,反而同比有所上升。除了政府部门加大就业帮扶力度之外,应届毕业生自己调整心态、先就业再择业的更具理性务实举动也“功不可没”。
无论如何,这只是18.3万青年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薪资或许有高低、职位或许有上下,但在未来漫长的几十年职业生涯中,这份工作的意义更多是一个起点,并非代表着终点。你选择了一份工作,并愿意从此起步,就是梦想的开始。
复旦交大学霸们
“眼花但不缭乱”
选择:最能绽放光芒的舞台
在寻常人看来,复旦、交大这些顶尖高校的“学霸”们在就业季的烦恼要少很多。在考察学历、能力的就业市场中,毫无疑问来自名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权。复旦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阳德青告诉记者,目前复旦大学就业签约率与去年同比持平,并未感受到太多的就业压力。他们更需要面对的是,如何起跳得更高,踏上最能绽放自己光芒的舞台。
殷嘉诚:13选1,其实并不难
在虹桥南丰城的一家简餐店里,殷嘉诚跟记者数着他曾经拿到过的offer。“5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上汽、央视、优衣库,还有金融公司,房地产企业,前前后后,一共有13家公司给了录取通知。”但最终,他选择了强生,一家老牌外企。
殷嘉诚来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此前曾经转过一次专业。“我之前读国际关系,学了一年才发现,读得不开心,不适合我。”因为换专业,他大学读了五年,这也让他明白要坚定地做好人生的每一道选择题,因为试错总是有成本的。他在找工作之前,就已经想明白了,要做一份有挑战性的工作,而不是拿一份不错的薪水,混日子。
名校生身份再加上自身能力出众,他获得了13家公司的青睐。为何要广撒网?“我对这些企业并不了解,只有通过层层面试,才能深入的接触他们的企业文化、发展前景,看是否符合我预期。”殷嘉诚说,他不惜时间和经历成本,过关斩将,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之后,自己的选择会理性,使得13选1,变得并不难。
“这个选择是个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接近内心的过程。”他说他坚信,强生这个起跳板,是最适合他的,也是最能展现他能力的地方。
顾懿君:越是迷茫,越要拨开迷雾
顾懿君走在路上,打电话给同学,崩溃大哭。当时已经5月份,眼瞅着要毕业了,她的工作还没有确定下来。而在顾懿君的同学看来,她应该是单位任选,offer拿到手软的那一类“大牛”。顾懿君和殷嘉诚来自同一个学院,不过她是广告专业。
“那时候我有点后悔,是不是自己太作了,连个托底的工作都没留。”长卷发,画着淡妆,已经有些外企白领样子的顾懿君正在实习,她刚签了雅诗兰黛的管理培训生。回忆起找工作时候的焦虑与崩溃,她说这是一段难得的不断加强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一直想去500强的外企。”顾懿君从大二起就开始实习,迪士尼乐园等实习经历再加上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她的简历看起来相当亮眼。
“迪士尼给了我offer,途牛和携程也都要我了,但我不太想做旅游,想做市场营销。”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工作,这个90后小姑娘分析得相当透彻。“薪水不是第一位的,我更看重是不是自己喜欢,有没有发展前景。”她拒掉了一些of鄄fer,一些她中意的公司也拒绝了她,所以在今年春天这个签约高峰的时候,她的处境变得有些尴尬。“虽然有着清晰的目标,但看同学们都签约了,还是有点急了。”她开始了三手准备,准备出国、到广告公司实习、应对雅诗兰黛的层层筛选,忙得团团转。“5月底签雅诗兰黛的时候,我才真的松了口气。”
不过在折腾了将近一年的顾懿君看来,这些等待和苦熬都是值得的。“越是迷茫的时候,越要拨开迷雾,看清自己,再坚持一下,希望就在眼前。”
普通高校毕业生
“年轻就得多虐虐”
选择:和有希望的企业一起成长
在18.3万毕业生中,来自顶尖高校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就读于一所普通高校,学着一门不冷不热的专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加开放和多元。市教委的统计数据也表明,今年中小企业成招聘市场上的“主力军”,非上市民营企业用人岗位需求十分旺盛,比去年同期增长34%。
对他们来说,这份工作或许并没有500强那么光鲜,但这些年轻人仍然做出了值得一试的选择———和有希望的企业共同成长。
陈兴杰:能学到东西,累点也值得
5月25日,陈兴杰搬离上海商学院的宿舍,她特意发了朋友圈,来纪念这一刻。虽然毕业典礼还未举行,但签了一家中小企业的她算是已经告别了学生身份。
晚上9点半,陈兴杰终于可以下班回家了。她已经想不起来自己一天回了多少封邮件,打了多少电话沟通,躺在床上那一刻,只想好好睡一觉。“但第二天早上一睁眼,我就觉得满血复活,特别兴奋。”虽然是一个职场新人,但不养闲人的创业型公司交给她了不少任务。“我们公司专注做会展的,前几天刚在新三板上市。”言语中,陈兴杰对公司颇为认同,最近发的朋友圈都和公司项目有关。而在此前,她发得更多的是自拍、游玩和学习。
“我感觉每天都在进步。这几天,天天跟海外公司打电话,英语水平蹭蹭涨。还要做微信、做活动,要进行绩效考核,如果不达标会扣工资,甚至被辞退。”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陈兴杰的状态依然很“鸡血”。“能学到东西,对以后职业发展也有帮助,累点也值得。年轻不就得虐一虐嘛!”
在陈兴杰看来,她觉得在民企更能体现自身价值,也更公平。“在这里不拼关系,也不看你是哪所学校毕业的,公司更看重的是你能带来多少效益。”印证这一点的就是她的薪水多寡。虽然狼性的公司文化看起来有些现实和冰冷,但却更容易激发斗志。
李影:不存在屈就,更多是磨练
对于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陈兴杰说她最看重的是成长机会、发展前景和学习培训。而这也是另一位同龄人李影的选择。和小陈一样,她也是大学生中懵懵懂懂群体中的一员,进入上外的三年中,李影从未想到过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模样,而跑招聘会、投简历则成为大四的习惯。
“我突然发现,找工作真得好难。”曾几何时,李影也梦想着能进外企、进500强、在高档写字楼上班、拿着不菲的薪资……但她很快发现,凭借自己的成绩和毫无特色的简历,这些不过是空中楼阁。
最终,李影也进入了一家民企,从事着与其专业毫无关联的人事工作。亲人和好友不免有所叹息,但她却挺乐呵,“现在的岗位能给我更多锻炼的机会,而那些大企业却未必有这样的机遇。将来我再跳槽,说不定就有机会。”
这段时间以来,同学之间总少不了交流找工作的心得。有心的李影发现,班里30多人中,半数都是“专业不对口”,而和她一样选择民企的也不在少数。
“和在家啃老相比,我宁愿去上班。”李影笑着说道,在和同学的交流中她们都觉得,虽然现在的工作非常一般,可是自己并没有屈就感,更多是一种磨练,“未来的职场路还长着呢!”
不甘寂寞创业者
“老板没那么好当”
选择:风险与机遇并存才是挑战
不做打工者,我要当老板。在十几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自然少不了勇于跳进商海的创业者们。
近年来,“学生创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在高校之中,创业团队比比皆是,也诞生了不少“牛”人。统计显示,今年上海各高校开设了207门创业类课程;33所学校建立了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涌现了45个创业类学生社团。
不过,当记者走近这些“学生老板”时,他们却告诉记者,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半路夭折的并不在少数。但或许正是风险与机遇并存,让人充满了期待。
何一昊:不仅为赚钱更为了圆梦
当同学们还在忙着投简历、面试时,何一昊已经拥有了上百平方米的办公室,指挥着几十位下属。在他递上的名片中,“创始人”、“董事长”的称谓显得颇为显眼。
“我不在创业,就在创业的路上。”何一昊告诉记者,和绝大多数的同学不一样,当初在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时,他就为自己走出校门时找到了归属,那就是要当一名企业家。
大学尚未毕业的何一昊,已是3家公司的“老总”。他独立创办过开心火锅城、开心KTV,月销售额逾10万元;与人合伙创办“每日鲜”水果品牌,月销售额近20万元;曾联合创办了一家经营量子点发展产品的高科技公司,并与世界500强德国拜耳等1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而目前这位小伙子最新的项目,则是一个为大学生推送最新通知、专业信息、能力提升、规划目标、兴趣爱好等方面信息的APP,并于2015年9月完成300万天使轮融资,估值达1500万元。
“创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何一昊的回答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他告诉记者,如果只是为了牟利,那么当初他干火锅店、KTV甚至卖水果的收入,足以让他收入颇丰,但对他而言,这些不过是真正实践梦想的“练手”而已,“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真正有影响力的企业家。”
何一昊说,在这么多年中,他经历过创业者所有面临的一切,有许多次险些落入谷底,庆幸的是又爬了上来。“所以,创业这条路,并不是谁都能走。”何一昊告诉记者。
黄世博:留条后路,给未来多些保障
周一至周五,是企业的员工;周末,是管理着十几名员工的老板,黄世博刚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就要过起这样的“双面”生活。“找份工作托底,创业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黄世博的创业要从大二开始算起。黄世博从家里要了4000元,拿出所有的生活费3000元,又向同学朋友借了些钱,凑齐了2万元,开始倒腾自行车。“每到开学,二手自行车买卖都特别火爆。50元从同学手里收购,100元左右卖出去。除去维修、人工费用,每辆车至少赚40元。”仅用了两周,黄世博投入的2万元就全回本了。
招聘了一些上理工在校学生作为兼职员工,黄世博的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在5个高校有分店。但毕业季的到来,让他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以后的方向。“我身边不少同学也在创业,有的投了十几万,但不赚钱,后来都搁浅了。”一门心思创业自己当老板的黄世博看到了同学的失败,家人也劝他不要太冒险,他决定找份工作,这时已经距离毕业只剩不到半年的时间。
最终,他签约了一家车企,税前6000元,包吃住。“平时微信跟团队沟通,周末去谈项目。”黄世博说,有了工作托底,让他少了很多后顾之忧,也有更多勇气和信心面对接下来的创业之路。
上一篇:成功名人的奋斗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