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园人格魅力的当代价值
发布:2016-09-23 09:44
来源:
1、从传统的“读书做官、显亲扬名”的爱国
组建自治学社,既是革命活动之一,但更多的属于革命理念认识的重大范畴。自治学社成立以后,主要开展了开国会签名运动、国民捐运动、集体加入同盟会、武装起义及大汉贵州军政府成立等系列活动。
5、从首义成功到入幕各地军阀的无可奈何的
素园,凭借其少时的聪敏好学,积聚了“读书做官、显亲扬名”的较强实力,考取了秀才,后为贡生。由于中日甲午之战及其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周素园深感以往所学不能实现内心的社会理想。特别是在1897年严修作贵州提学使时因赏识周素园的学识文章,力主其钻研经学,周素园则作出了“谋改良政治”的决定。他在陈永锡执笔的《周培艺事迹》中的《稽勋表册底稿》中这样说道,中东之役,丧师辱国。强邻环伺,惧陷瓜分。我辈尚不亟谋改良政治以图救亡,宁再事咬文嚼字邪!自此,年轻的周素园走上了革命的伟大历程。这一历程是从对现实制度的批判开始的。
2、从对现实制度的批判向实力救国的转变。
转变。自治学社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得以强有力措施的保障,相反,由于自身的妥协最终导致军政府的瓦解。自此开始,周素园进入到人生的一次漩涡当中,到处奔波,以入幕各地军阀充当幕僚,致使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最终促成革命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这就是进入中年之后的十多年的思想洗礼过程。
二、中年时期的周素园信念执着,实现了一次重大的思想洗礼
从1925年9月7日开始,在经过四处奔波思想遭受沉重打击之后,周素园退回故乡,以退为进,实现了自身的一次重大的思想洗礼。这一次的思想洗礼,主要经历着一个革命立场的根本转变即从原有的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者转变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者的转变。这一转变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先从思想再到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其执着的信念更加凸显。
1、回归故居后的科学世界观的寻找。这样的
自周素园做出改良政治的革命理念走上伟大的革
命历程后,他便以极大的热情畅读新学的众多著作,资产阶级维新主张渐被接纳。为此,他对现实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极其尖锐的批判,认定这种现实的制度内政不修,上下相蒙,政以贿存,导致民积困不苏,国积弱不振。要救国,只有借助实力。要增强实力,周素园认为就先要变法,要变法,先要人才,要人才,先要开办学校,要开办学校,先要变科举。而变官制则成为一切的根本。
3、从一己实力向团队实力的认知转变。周素
寻找结局就是思想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周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重大洗礼,正如他自己在《1935年9月5日家书》中说道,“50以后自己有了一个转变”。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他的关于军事与政治关系、军队与人民相结合、军队必须代表人
素园自身对许多马克思主义书籍的学习和研究,
园认为,一己实力由次序明确的三大要素构成,这就是他在自己的《素园书牍》卷一中认定的“先论胆,次论识,次论品”。一个人要具备革命决心,胆识品三者不可或缺。为此,周素园内心渴望外出留学已达成自己的胆识品。但是,受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报送者的真诚相邀,年轻的周素园决定牺牲个人,投入到新的唤醒更多民众的活动之中。这就是《黔报》的创办及其思想影响。作为贵州第一份报纸,作为唯一的报纸编辑人,周素园得以大展手脚的平台,并借此不但促进了原有改良思想向革命思想的转变,更多的体现出团队——贵州资产阶级革命派政党——自治学社的建立。
4、从团队组建到革命初次成功实践的转变。
民大众利益的思考中,也体现在他的有关宗教、妇女、教育、家庭乃至哲学相关问题、国内外大事等方面的思想中。
2、与红军结缘并经历长征艰难磨练。1936年
2月9日,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基于周素
园内心思想的转变和对红军的了解,他没有像当时的许多官僚、地主、豪绅、富商一样闻风而逃,而是以沉着姿态对待红军的言行。在经过深入交谈之后,首次与红军结缘的周素园毅然出任中共领导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积极开展了扩红工作,发挥以往影响,与周边各省政治力量重
下一篇:助人,人格升华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