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论

发布:2016-09-23 08:58

来源:



一、《论语》:闪耀着道德之光的理想人格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的混乱时期。为了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具有圆满完善的理想人格,而这一理想人格又具体反映在君子的形象中。君子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8次,除了两三次是指居于上位的人外,其余大多数都是指有德者。君子担当起重建社会秩序的责任,其任务主要表现在为政治国和道德传承两方面。在为政治国上,君子是处于君主和百姓之间的,是连接两者的枢纽。“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这正是孔子对君子执政之道的总结,概括为四个字“忠君惠民”。孔子向子路阐述了君子的三层次,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和“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先做好自我的人格修养,而后“忠君惠民”。 道德传承是孔子为士人建立稳定的价值体系所做的长远考虑。君子学习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对于今之贤者也常常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修养自己的德行。孔子深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所以常劝勉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既要忠君惠民,又要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君子的责任确实重大。 

《论语》中君子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的,几乎包含了《论语》中所倡导的所有的优秀品行。这个全德的君子形象是孔子在理论上为士人所设计的,是士人学习的榜样,他闪烁着道德之光的人格自然亦是理论上的理想人格。虽然如此,君子的理想人格却从此奠定了士人人格的基础,并影响至今。根据《论语》的文本,我们大致可以把君子这种圆满美好的理想人格分为仁、义、礼、智、信、中庸等六个主要的道德范畴,分别讨论如下: 

(一)仁是理想人格最核心的道德范畴 

君子一时一刻都不可缺少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对于它的内涵,孔子作了几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孔子把孝悌看作是仁的根本,而且出现的次数也很多。孝出现了19处,悌出现了18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这个本就是孝悌,因而孝悌是君子德行的基础。何为孝?《论语》中也很详细。概括起来,孝首先是“无违”。即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孔子所倡导的孝的根本标准。“生,事之以礼”就要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就要做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要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就要做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当自己的意见和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的时候,仍要做到“无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色难”的原因。其次要事父母以敬,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尊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没有敬,事养父母与饲养犬马无异。另外,孔子常以父子类比君臣,所以孝在家与国两个方面运用上具有二重性,在家为孝,在国为忠,这就是常说的“移孝为忠”。忠是孝在国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故而也属于仁的范畴之内,忠在文中共出现了18次。其内涵首先是不犯上作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其次是“事君,能致其身”,尽心尽力地辅佐君主。 

第二,仁者“爱人”,这是孔子对弟子樊迟问仁的回答。“人”是指普天下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所有人。“爱人”最典型的例子是“厩焚”事件。孔子能先问人而不问马在当时不把下层人民当人看的封建社会表现出一种难得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大骂“始作俑者”也是出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爱人”之仁可分为两层境界,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大度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体贴。 

第三,“刚、毅、木、讷近仁”。 刚、毅、木、讷即刚强、果决、朴质、谨言。刚强、果决是勇的一种表现,故孔子有曰“仁者必有勇”。而“勇者不惧”,所以有勇之仁者能够在关键时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朴质就是正直、真诚、不虚伪,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谨言不单指言语谨慎,联系“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知道,谨言只是表面,敏行才是实质。谨言的目的就在于要求行为上的勤敏,因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旦言过于行,就会造言行不一致的后果,“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四,“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约束自己的私欲而守礼,把礼作为自己行为的规范而不越礼而行,孔子给颜渊指明了克己复礼的纲目,即“非礼无视,非礼无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实际上这既是做到了仁,又是做到了礼。礼和仁是内外相合的。“人而不仁,如礼何?”说的就是内仁外礼的道理。 

第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而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即庄重、宽厚、诚

实、勤敏、慈惠。“其行己也恭”是君子四道中的第一条,也是其他三条的前提。且“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宽,是宽厚、宽容,是一种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泰然。“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的无争是对宽最好的解释。只有这种宽厚无争的君子才能做“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做到这五者是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志向的前提条件。 

(二)义是提高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见义是德之要素,也是君子理想人格中一个基本的内涵。君子把义作为自己处事的原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事过程中“君子义以为质,礼以为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义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衡量标准,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故“见得思义”成为君子九思之中必不可少的一条。谈到义与利的关系时,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可见义是利的前提,当义与利发生矛盾时,要当机立断,舍利取义。另外,义范畴也是实现其他范畴的前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所守的约言符合义,才能真正的兑现,否则就无法实现“信”。所以要信首先得义。勇与义也是同样的道理。“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2] 

(三)礼是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 

孔子主要是用礼作为仁德的外在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所以在《乡党》篇中他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各种礼节。可见,礼在人格修养中的位置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光在内心有完美的人格修养而不表现为礼,那么他的人格就仍不完善。无礼甚至让人的人格修养走向邪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鉴于礼的重要作用,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还仍在强调“不知礼,无以立也”。礼作为仁德的外在形式,孔子非常注意它的形式: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但也是非常注意它的实质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为了让人们认识到礼是包含着仁德修养实质的礼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所以要求人们在行“礼”时,要做到敬:“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也是这样,不能仅以“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在形式上按礼的要求去做,而内心却十分勉强,不诚心以礼,那么何孝之有呢! 

(四)智是道德不可缺少的辅助因素 

“知者不惑”是孔子对智的简单解释,但要真正做到“不惑”却很不简单。其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学。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习是他成长的第一步,快到五十岁的时候,孔子也仍然坚持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另外还在《阳货》中指出了学习学问的重要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可以“由学而知,由知到智。由知识智慧上升到道德智慧,由知识的智者上升到道德的智者”。[3]故曾子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正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所以智是“格物”的理性之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富有判断、推理的功能,能自觉地主导和支配行为”。[5]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利仁”的原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的原因也在于仁者是智者之仁,所以可以“恶不仁者”,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不被恶事物所蒙蔽,反受其害。 

(五)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和交友的原则 

“信”在文中出现了38次,体现了孔子对信的重视。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表明了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主忠信”。他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还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而且还把信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言必信,行必果”是次一等的“士”的要求,而一个真正高尚的“士”,要使自己的主张行得通,首先做到的是说话诚实守信,做事忠厚严肃:“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可见,“信”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信也是择友的重要标准,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自己在与朋友交往时也要如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六)中庸要求行为处事恰当适宜 

中庸之德易说不易做,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但它却又是不可缺少的。勇往往需要中庸的调节。“好勇疾贫,乱也。”过分勇敢易造成“乱”的后果。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一个很勇敢的人,但他不能做到中庸,所以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做到中庸,往往会适得其反。“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君子在生活中应该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学习上,谨遵“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原则。在工作中君子也要做到中庸,把握好分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绝不能越俎代疱。 

仁、义、礼、智、信、中庸六条道德范畴间其实是相辅相成的,界限也不是特别的明确,他们相互贯穿,相互补充,而且与君子的言行息息相关,共同构成了君子圆满完善的理想人格。 

二、结  语 

君子人格如此圆满美好,又该如何修养呢?为了使君子人格由理想走向现实,孔子指出在修养君子人格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和“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也懂得“一念之差,咫尺天涯”的道理,君子与小人也是一步之遥。所以除了从正面教育君子要时刻谨戒约束自己,还以小人作比,时刻纠正君子的言行。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等。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君子可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在日常生活中君子有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给人的感觉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他给世人勾勒出这样一个刚柔相济、内外合一、中庸而又“不器”的从容不迫的君子形象,让人真实可感。


相关推荐

上一篇:“学霸经济”有利于培养独立人格

下一篇:博望侯张骞的人格魅力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