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艺文化鉴赏

发布:2016-09-24 14:43

来源:



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围棋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哲理智慧与思辨意识的结晶,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它包含了我中华厚实且独具韵味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奕”中的淡雅风情、豁达有度、理智并存融合了中国军事、哲学、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髓,黑白之间,纵横之上,下棋之人将自己从棋艺中的得到的悟解和内涵融入到行棋思路之中,棋盘内外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棋文化的最大特点之一。 

围棋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围棋当中显现出来了一种平等的社会。因为只有黑与白,而且每一个子都是一样的,不分你我。学围棋最主要的是学习围棋上的思想,而最能体现围棋思想的应该就是辩证法了。  

围棋当中就是黑与白的交加,黑白本身就是一种辩证。黑白交织,在棋盘上的每个角落都是黑与白,黑包围着白,白包围着黑。没有一块是例外的。围棋并不是要把对方的每个子都吃光,而是为了取地,谁占的地比较多谁就是胜者。所以围棋可以没有出现一个战斗而决定出胜负。 

围棋最难让人接受的思想就是“欲取之,则必先予之”。这亦是围棋的又一辩证法。予之,取之。予之是为了更好的取之。于是也就诞生了围棋中的“英雄”了。若能够取之而不用予之就是最好的结果,但这往往不能做到。或者在这个地方达到了,但可能在别的地方却损失更大。现实中也是如此,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要因小而失大。这有点不符合人们的思想,所以,学围棋就是要学习围棋的这种思想,更好的与现实接轨。  

在下棋的过程中,如果在想不出来的时候也可以想一想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在围棋中就是“敌之要点亦是我之要的”。具体的说法就是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在哪下棋地时候,换成你是执另一种颜色的棋子。然后想出敌方想要下的棋,这也是致敌死地的一招。这和老师教的活之形和死之形是密切相关的。敌人能够成活的点就是我们致敌死地的要点。  

围棋中,局部的失利并不决定棋局的胜负情况。你可以在每个战役中都失利,但是却胜了这盘局。这就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围棋是与取地多的取胜有关。然而,你也可能因为失去了一个局部战争而输了这盘棋。更有甚者,你可能因为一步走错而输了此盘棋。此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以在下棋的时候,不要因为局部的失利或暂时的落后而灰心丧气, 而要冷静思考,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棋。  

进攻与防守在围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本身进攻和防守也是一种辩证法。进攻是一种最好的防守方式,防守是为了更好的进攻。进攻可以直接打击敌人,而成功的防守则可以使对方露出破绽,为反攻埋下伏笔。在围棋中,进攻与防守是同等重要的。因为进攻与防守是相对的,你可以进攻与防守,对方也可以,并且是相互制约和有机联系的。处理好适时的进攻和适时的防守是围棋的关键。该进攻的时候却防守可能使对方建立巩固的后方,当你想要再次进攻的时候就不行了。该防守的时候去进攻则是一种冒险的行为。可能因为此次进攻而败下阵来。所以攻守是围棋的关键,亦是围棋辩证法思想的体现。 

围棋是人性的升华,人格的完善。从让子棋的角度讲,无论水平相差多大,任何人都能在棋盘上有平衡的对话。围棋是高品质的爱好,下好围棋不仅仅需要聪慧的头脑,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围棋的布局有行云流水的美感,中盘的战斗有惨烈的拼杀,而终局的官子则有精妙的收束。人生有与此完全相同的三部曲,少年的天真美好,中年的人情世故,老年的卑微晚节,有着同样的场景。  

围棋之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尔虞我诈并不是围棋的内涵,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才是胜利的根本。引诱和欺骗成就不了围棋大师,围棋需要的是精确的计算和磅礴的气势。实地和厚势是围棋里两个同等重要的矛盾统一体,同样道理,人生事业的成败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和开拓的勇气。方寸天地潜藏着宽广的境界,拥有宇宙流一样的心胸和无忧角般的牢固阵地,是完美人生的关键所在。  

拼搏和奋斗是人生的真谛。从布局到中盘到终局,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机会与纷争。丝毫的松懈,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一招棋错,满盘皆败。寸土必争的拼搏和逆境之中的奋斗是围棋的真谛,也是人生的真谛。围棋最终下和的极少,大部分都能分出胜负,人生一世亦如此。人生的成败结果将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产生,无论胜负如何,其实结果并不重要,最关键、最精彩的还是人生的奋斗历程。纵横的风云激荡着沧桑的变化,永恒的日月映照着世态的炎凉。人生是短暂的,有终点的,所行走的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闪失。  

达到至高境界需要时间和过程。深远的思考、无穷的变化,是围棋的魅力所在。境界的提高是灵感的凝结和智慧的升华,它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并是个渐进的过程。即使是天才棋手,也同样需要名师的指点和不断的锤炼。下围棋不能只看眼前、局部的小利益,从长远和全局出发,才是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这种境界不是刀剪斧削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围棋之中深藏着绝妙的辩证法。围棋为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智慧的升腾,还包括对人性和人格的深刻影响。他正像一位高深莫测、严肃认真的雕塑家,每一块进入他工作室的原材料,都会被他雕刻成经典的艺术品。意境悠远、深奥玄妙是围棋的显著特点,生死大劫、沧桑转换是围棋的无穷魅力,甚至于送吃和愚型有时候也会成为制胜的法宝。在我看来,我们的人生就好比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不管现在形势如何,都应当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围棋中最讲究大局观,每一步棋和每一次决策都要以大局为重,眼前或局部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往往为了整体或长远的利益必须要牺牲眼前的利益。大局观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最终的胜利,这是唯一追求的目标。而管理也是要从整体入手,综观全局,战略布局、长远打算,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动态, 国内外事局的动态, 本行业的动态。围棋大师聂卫平曾说过:“我从没做过企业,对围棋更得心应手,我知道二者有很大的不同,但从谋略上来说,我认为二者又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棋盘方寸,但子子相连,一环套一环,一着不慎会满盘皆输,只有在头脑中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有逻辑的套路,同时针对对手的落子形势,相时而动,补充完善,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赢得最后的胜利,而每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也都必须在开始阶段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确定短期内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未来一段或某个时期将程度,这样,企业才能有明确的前进方向。 

围棋作为棋的最高境界,也正应了这一条:围棋的形式是那样地简洁,而围棋所包涵的寓意却又是多么地深刻!这是人类最高智慧的象征,是最高水平的智力竞赛。  

 围棋变化复杂、寓理深奥,是其长久和魅力所在。围棋是永恒的,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越来越焕发出神奇、诱人的光彩。  

 "有气则存,无气则亡"这一围棋中的基本原则,正是形象地说明了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性:物质是精神依存的基础,没有了物质,就谈不上精神;而精神又是物质生存的形式,离开了精神,物质也就丧失了生命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气尽提取,意味着精神被消灭,不能再存活。  

 万事万物都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水有水的灵秀,山有山的峻拔;岩石有岩石的坚硬,树木有树木的生机。两者无所不在,无时不依。而围棋仅仅在一张几尺见方的棋盘上,以一种十分简洁明了的形式就生动地揭示了一个如此深奥的哲理。让茫茫宇宙,万千世界,万事万物的机理都在咫尺方寸之间得到如实的反映,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围棋本身又是一门阴阳神功:盘腿端坐,仪态端庄;屏息凝神,全神贯注。一招一式,取子落子,恰恰是运功发功的过程,那着子之处正是气合之点。采天地之灵,取日月之精,行气于丹田,倾泻而出,下子如有千钧之力。  

 阴阳代至,施之养性;外若无为,默而识净泊,资守以道意。习围棋,如不结合于气功,干落子,那么下出的棋一定是在作表面文章,而很难领悟到围棋的伟大内涵。  

 围棋那丰富的内蕴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出来,一篇小小的短文只能是浮光略影,从一个极微小的侧面,从一个极狭小的角度来作一个极其简略的描述,充其量也只是反映了一个皮毛而已。  

 围棋不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围棋是东方艺术瑰宝,东方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的聪慧头脑,远大的目光和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  

 能够以如此简洁的方式向世人揭示出如此深奥的道理,能创造出如此高深智力游戏的民族,其思维真是比天地还辽阔,比海洋更深遂。这个民族是伟大不朽的,必将称雄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大地,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从古至今,延绵不断,如黄河长江水一般滔滔不绝,奔流不息。然而与之大相径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和中国古代文化同时期发展的其他史前文明,或者消亡了,或者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征服所同化,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地消失了。比如古印加文化、古玛雅文化,现在只留下了诸多的遗迹供人去追思、去凭吊。而其它的文明古国,象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等,如今生活在那里的人也并不是先前民族的后裔,原有的民族早已不复存在。当今的民族与原先的民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民族,早先的文明也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人们在谈古论今,回顾这些国家的昔日的光辉时,总要冠之以一个"古"字。而唯独说起与其同时代的,同样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国时,却从来不会加上这个"古"字,其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未间断和中止过,相反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生息繁衍至今。  

 其他文明的光辉逐步衰亡、渐渐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了。而中国的文化却始终象一颗神奇耀眼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闪烁。古老而又年青,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世界文明史的一大奇迹。 

最后感谢围棋老师,他幽默的讲课风格,他介绍的围棋理论,他从围棋中引申出来的道理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相关推荐

上一篇:棋艺的境界

下一篇:浅谈围棋的思维与文化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