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应回归“福利”本质
发布:2016-09-22 11:43
来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热门词语,幼儿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起跑线论”折射出的不单是“入园难”问题,更深层的是暴露出许多人对于幼儿教育拔苗助长的心态,因此应先弄清幼儿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而今的幼儿教育令很多家长犯愁。先是四处托人上幼儿园,入园后又面临着高额的管理费用;好不容易进了幼儿园,等待孩子们的又是学这学那,还要不停地参加各种兴趣班和测试等等,没有多少玩耍的时光。上幼儿园时的表现又和升小学直接相关,逼着许多家长“主动”给孩子加压,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想上个好的小学不仅需要孩子认识数百个汉字、会英语简单会话,甚至还要做几页纸以上的简历!幼儿教育“超前化”、“小学化”现象已非常普遍,上幼儿园都要选拔考试,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应试教育。这符合学前教育规律么?
每个成人都是从幼儿时代过来的,应该最清楚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学前教育,但学前教育首先是一种身心成长的教育、快乐的教育,绝不应是强制性应试教育的向前延伸。对幼儿强化知识灌输、强制学习和应试考试,不仅容易压制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不利于他们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育。
我们认为,幼儿教育应当是一种“福利”。这个福利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心理层面的福利,即心理的愉悦、幸福和快乐。通过幼儿之间彼此互动,家庭氛围耳濡目染,幼儿老师言传身教,以及社会的鼓励支持等,不仅给孩子传递生活知识、经验,更应让孩子体验到生命中仅有一次的充满童真、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开启他们的兴趣、自尊和求知欲,培养良好态度、性格和正确价值观。因此,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当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和评价机制,根据孩子成长特点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玩耍和游戏时间,对孩子进行充满爱的创造力、好奇心、观察力的启蒙教育。
幼儿教育的福利性,还包括是公共服务层面的社会福利,这也是保证心理层面福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幼儿是一家之宝,但幼儿教育并非一己之私,而是关乎国家与民族未来的百年大计,应当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体现社会福利性。有关数据显示,未来10年,我国将有5000万孩子要入园,而目前适龄儿童入园率仅50%左右。一方面是总量缺口大,另一方面是国家投入不足,一直以来学前教育约只占整个教育经费1.3%(据新华网 3月9日)。为此,将幼儿教育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保证财政投入,推动服务均等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国外,无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东欧等转型国家,乃至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儿童社会福利问题,不仅设有专门的儿童津贴,而且全力保障流动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均可接受学前教育。对我国来说,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始着手,一个是加大投入,增加资源,解决入园难问题;另外一个就是纳入公共服务体系,保证所有儿童都有享受学前教育的均等机会。
让幼儿教育回归快乐福利和公共福利的本质,不再“小学化”,不再“贵族化”,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上一篇: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下一篇:幼儿礼仪启蒙教育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