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公投与欧盟的“双速化”前景

发布:2016-09-10 11:24

来源:



    5月23日,英国将就是否脱离欧盟进行公投。英国首相卡梅伦近日为说服英国民众留在欧盟内可谓煞费苦心。德法等国领导人也呼吁英国民众支持留欧。而日前奥巴马访英,也明确表态支持留欧,声称英国若脱欧将影响“美国的前景”。英国为何要举行脱欧公投?脱欧派的理由是什么?英国和欧盟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英国脱欧公投,暴露了欧盟内部的哪些治理困境?美国为何也直接表态支持英国留欧?欧盟一体化进程为何“进一步、退两步”?公投英国脱欧的概率有多高?就这些问题,南都记者专访了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国际关系室主任赵晨研究员。

    英国脱欧派的三大理由

    南方都市报记者(以下简称“南都”):在谈这次英国脱欧公投前,能否简单梳理介绍一下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史?

    赵晨:从14、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开始,英国与欧洲大陆一直存在着纠结的爱恨情仇。英国一直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在18、19世纪,英国崛起为一个世界强权,成为日不落帝国之时,一直对欧洲大陆扮演了一个“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不希望出现一个独霸欧洲大陆的国家,希望欧洲内部各国能够保持“均势”“平衡”,从而不会对英国本土构成安全上的威胁。近代以来,德国和法国是欧洲大陆主要强国,英国总会支持较弱的一方,以保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二战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欧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在美苏争霸的挤压下,英国开始支持欧洲在安全上发挥统一的力量。丘吉尔在1946年就提出了一个“欧罗巴合众国”的概念,是希望欧洲在安全上进一步团结一致,但他同时又希望这个“欧洲”在政治上是松散的结构,不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实体。1948年,英国与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

    但经过种种尝试后,在安全上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努力失败了,相反,从经济方面建立共同体却获得了成功。欧洲一体化进程是经济带动的,1951年成立“欧洲煤炭钢铁共同体”,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这些条约构成了欧洲联盟的前身。不过,对这些条约结成的组织,英国没有加入其中的任何一个。英国认为上述一体化组织权力过于集中,而英国希望看到松散的欧洲联盟,“松而不散”的欧洲才符合英国对欧洲的传统认知。

    随着二战后美苏崛起,英国沦为二流国家,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经济也一蹶不振。而法国和德国领导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经济快速恢复。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英国发现其贸易往来与欧洲大陆越来越密切,它与原殖民地的贸易所占比例则大为下降。在此背景下,英国对欧政策发生改变。1960年,英国开始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但头两次尝试都被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否决了。戴高乐当时有很强的疑心,认为英国会是欧洲一体化的“特洛伊木马”,不值得信任。1973年,英国希斯首相第三次提出申请,英国才正式被批准加入。

    英国加入欧共体主要是从实用主义出发,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当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时,欧洲经济被重创,英国就开始出现“离心”倾向,并在1975年发动了第一次脱欧公投,但66%的投票者最终选择支持留在欧共体内。

    1995年欧洲决定使用单一货币———欧元。两年后英国的首相布莱尔计划放弃英镑,也没能成功。欧洲一体化最重要的条约之一,允许人员自由流动的《申根协定》,英国也没有加入。可以说,作为欧盟的一员,英国一直扮演着一个拖后腿的角色,与欧盟保持着距离,衡量关系深浅的标准为是否符合本国经济利益。

    南都:近年来脱欧的声音为何越来越大,脱欧派的理由是什么?

    赵晨:一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经济最初跌落得快,但近年来恢复得也快,很快实现了增长。且从2012年开始,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很快就超过了德国、法国这些欧盟主要成员国。

    而相比之下,欧元区国家大多经济增长乏力。货币政策虽然保持宽松,但通胀率仍旧上不来,就业形势没能好转。加上难民、恐怖主义威胁等,就使得英国人积累了更多自信,认为离开欧盟反而会减少负担。若没有欧盟的拖累,英国经济会更好。加上英国又是欧盟“会员费”的主要贡献国之一,这也让很多英国人不满。

    二是上面谈到的,英国一直有疑欧的传统。英国很多人不愿意把英国自身的利益绑在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上。在他们看来,欧盟委员会是一个法国式的官僚主义的等级结构,效率低下,结构臃肿。英国自己的货币发行权、司法权、立法权等不应受到布鲁塞尔的干涉。

    三是欧盟近年的东扩,把很多中东欧国家吸收进来。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很多民众根据欧盟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款,跑到英国寻找就业机会,并分享英国政府发给的福利。这使得很多英国底层民众认为这些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降低了他们的福利水平,即“波兰的水管工来了”之说(实际上在英国,水管工、公交车司机、建筑工、清洁工等这些工种,是英国本土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来自欧盟内部的新移民恰是英国经济结构很好的补充)。2014年欧盟流入英国的移民达到26.4万,占流入英国移民总数的41.8%。欧盟规定英国要按照和本地劳动者一样的福利待遇来对待这些移民,这一政策的确给英国政府和企业造成很大的负担。

    脱欧公投反映了欧盟的内在治理困境

    南都:欧盟和欧元的诞生,一直有先天不足的“早产儿说”。欧盟一体化要求强化委员会的权威,各国更多地把权力上缴,但现在作为欧盟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的英国,却对此极为不满,要搞脱欧公投,这本身就反映了欧盟内部的治理困局。

    赵晨:英国的脱欧公投的确是欧盟内在治理困境的一个典型表现。欧洲一体化常常被比喻为一辆“行进中的自行车”,只有不断向前,解决新问题,克服新障碍,它才不会摔倒。但现在这辆“自行车”明显陷入困境,在社会、安全、经济和政治等各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社会层面,数十年未见的难民危机不仅给欧洲国家增加了安置的经济成本,威胁到《申根协定》的实际履行,还埋下了大量宗教、文化和种族冲突的隐患。一些隐患近期已有所显露。

    安全方面,3月22日布鲁塞尔发生的系列爆炸案距巴黎恐怖袭击仅4个月,这不仅令世界质疑欧盟的反恐能力,也使得欧盟各国内部鼓动民粹,主张反移民、反欧盟的极右政党获得更大的感召力。

    经济方面,希腊债务危机虽有缓解,但德国等债权国仍未与希腊左派执政党在养老金问题上达成一致,危机警报仍未解除。英国是欧盟大国,如果退出欧盟,不仅会令欧盟在成员国数量上首次出现减少,创造一个先例,而且也将使欧盟的军事实力和国际政治影响力大大缩水,削弱欧盟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欧盟在政治经济上的进一步整合,让各成员国将诸多立法权、对外贸易谈判、市场监管和发行货币等行政主权上缴,是一项历史性的创新,但也饱受“早产”的责难。它的困境是,各种扑面而来的危机都是全欧性问题,需要在欧盟层面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各国严格执行方可予以化解。很多事务需要欧盟设立新机构,推出新规则,这意味着权力需要进一步向欧盟集中,成员国需执行集体做出的决策。然而,很多成员国对欧盟的官僚机构已多有不满,欧盟内部民族主义情绪处在上升势头,对欧盟现有规定的执行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度向布鲁塞尔让渡主权,恐怕会让一些国家民众滋生更多抵触情绪。现在,欧盟这辆“自行车”,仿佛正在经过一段艰难的爬坡路段,它需要发力前行,但也可能会由于力度不合适或者技术不熟练导致不进反退甚至车身局部解体的结果。

    南都:你也对欧盟政治经济进一步一体化的前景存疑吗?

    赵晨:我的判断是未来很有可能出现内核更加紧密、外环松散的“双速”化发展前景:即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欧盟核心国家在更多事项上加强合作,让渡更多治理权力,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而英国和一些中东欧国家会要求增加自主权,对欧盟的强制性指令有选择地遵守,并在诸多事项上与布鲁塞尔和核心欧盟成员国讨价还价。欧盟理事会2月举行的峰会与英国政府达成妥协,满足英国的利益诉求,就体现了这一趋势。展望未来,欧盟如果能成功地厘清内核与外围的权限界限和标准,是仍能让28个成员国进度不一地向前“骑行”的。

    英国留欧可能性稍大于脱欧

    南都:英国首相卡梅伦本人是支持留在欧盟内,但现在又不得不信守当初竞选的承诺,支持全英进行脱欧公投。

    赵晨:卡梅伦是挺欧派,但当初竞选的压力促使他做出公投的表态。作为保守党的领袖,金融界的利益是卡梅伦必须要维护的。伦敦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伦敦的金融界和欧洲的企业、金融机构已经连为一体。脱欧的话,会损害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为了留在欧盟内,卡梅伦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先是与欧盟谈判,促使欧盟妥协,满足英国的利益,以安抚脱欧派的疑虑。

    去年11月份,卡梅伦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演说,提出了英国的四点要求,分别涉及经济治理和欧元区问题、竞争力、主权,以及移民政策。内容包括:一,创设保护机制,保障单一市场的完整,确保非欧元区国家不受歧视,且其利益受到保护;二,加强欧盟竞争力,简化欧盟法律,减少对企业的各种规制;三,退出“更加紧密的联盟”这一条款,并要求赋予成员国议会在阻止欧盟立法方面的更大权力;第四,设置新机制,以阻止新成员国的移民大量涌入英国,同时防止欧盟移民滥用自由流动原则,其他成员国的民众进入英国就业,英国前4年可以不给社会福利。卡梅伦声称英国的这四点核心诉求,必须得到满足,否则就将考虑是否有必要继续留在欧盟。

    经过与欧盟的艰难谈判,今年2月19日,英国与欧盟达成了妥协,基本上满足了英国的要求。德国总理也声称英国要求欧盟改革的许多内容“正当且可以理解”。也就是说,欧盟28国领导人同意英国以“特殊成员国”的身份留在欧盟内。

    因为这次谈判的成功,卡梅伦认为英国脱欧派的诉求已经得到了满足,他才借此机会呼吁英国民众支持英国继续留在欧盟内。他也想趁热打铁,在此形势下尽快举行公投,增大英国留在欧盟内的可能性,所以选择了6月份举行公投。

    南都:本月奥巴马访问英国,也表示支持英国留在欧盟内,美国为何会明确表态?

    赵晨:从美国的国家利益来说,他希望维持英美间的特殊关系。英美同根同源,同属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奥巴马认为,一个留在欧盟内的英国,将比脱离的英国更加强大。

    欧盟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而欧盟内部,英法是两大军事强国,欧盟的对外军事干涉行动,需要英法两国的军队配合支持。若英国退出,未来需要欧盟军队配合的军事行动将难以协调。

    英国留在欧盟内,会使欧盟更强大。英国的外交经验、技巧等都是欧盟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由于英美间的特殊关系,不退出的英国对欧盟的强大影响力,也有助于增强美国对欧盟的影响力。

    南都:这次公投,英国脱欧的概率有多大?

    赵晨:去年欧盟难民危机处理得不好,加上布鲁塞尔的恐怖袭击发生,使得英国民众对欧盟的好感降低,当时英国的疑欧派占了上风。随着时间的推移,近期理性的声音回来了,留欧的民调又占据微弱的优势。从概率上说,留欧的可能性会稍大于脱欧。

    从实际利益上看,英国还是留在欧盟内更好一些。英国与欧盟的经济,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企业、市场、劳动力等,都已经绑在一起了。依据比较优势原理,英国与欧洲大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分工。英国的经济严重依赖欧洲大陆市场。退出欧盟,英国的经济损失很大。一旦英国退出欧盟,两者之间零关税的政策将不再适用,即使再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也势必重新进行博弈,会增大个别领域的贸易成本,降低双边贸易量,甚至拖累英国经济的增长。

    脱欧也可能减少英国对资本的吸引力,从而动摇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英国决定于6月份公投后,包括英国电信、玛莎百货、沃达丰在内的近200家大公司发表公开信,呼吁英国留在欧盟,表示脱离欧盟将影响就业,减少对英国的投资。

    而在政治上,退出欧盟不仅会降低英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还会疏远英国与欧盟的关系。欧盟既然已经妥协,就说明在现有的欧盟框架内,英国诉求的独立性和自身利益的保证,是能够得到满足的。


相关推荐

上一篇:英国退欧阴云密布 欧洲银行业前景雪上加霜

下一篇:英国脱欧公投在即 欧洲一体化迎大考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