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英国与欧盟关系发展回顾
发布:2016-09-09 16:14
来源:
欧盟于18至1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春季峰会,有关英国是否能够继续留在欧盟的协商是此次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
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疑欧主义使英国远离欧洲,而实用主义又让英国留在欧洲,两种力量的合力导致它与欧盟若即若离。
【主张联合】
二战结束后,为应对战后衰落并维持大国地位,英国于1948年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构想,支持欧洲联合,但不愿直接参与,只想借助欧洲的力量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欧洲联合模式上,英国与欧陆国家有着重大分歧。英国反对把建设具有某些超国家性质的联邦欧洲作为欧洲联合的目标, 主张建设一个基于独立主权国家联合基础之上的欧洲。
【对抗一体化】
1951年4月,西欧6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一体化从此迈开步伐。1957年3月,6国正式签署《罗马条约》,欧洲联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简称“欧共体”)诞生。
为对抗欧共体,1960年1月,英国与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士、瑞典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由于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该联盟很难与欧共体抗衡。1972年底,英国退出联盟。
【加入欧共体】
随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和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希望通过参与欧洲一体化促进经济发展并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力。1961年和1967年,英国两次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未获批准。这无形中扩大了英国疑欧主义的影响力。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但英国与欧陆国家之间的分歧和差异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英国对于欧共体的态度依旧充满着不确定感,为之后双方的矛盾爆发埋下了隐患。
【合作与分歧】
英国加入欧共体后,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欧洲一体化符合国家利益时,英国是一个积极的推动者;反之就会成为一个旁观者甚至阻挠者。英国迄今没有加入《申根协定》,也不是欧元区成员。
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改写了英欧关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格局,不仅使英国疑欧之心快速发酵,也加快了英国脱欧的脚步。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就英国与欧盟关系前景发表讲话,表达了英国对非欧元区国家遭受欧债危机拖累的不满以及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可能损害英国利益的担忧。他表示如果获得连任,英国将于2017年就是否退出欧盟举行全民公投。
卡梅伦连任后重申此前承诺,并就英国留在欧盟的条件提出欧盟改革的四个目标。欧盟及成员国领导人同意密切合作,争取在峰会期间就改革要求达成令英国和欧盟都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