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子女,请常回家看看
发布:2016-09-14 11:09
来源:
华裔老人晚景孤独 期盼情感慰藉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芝加哥针对3018位华裔老人访谈提出的“华人松年报告”,报告指出,孤独感影响四分之一华裔老人的生活,17%的受访老人自认一个朋友也没有,而长者对于子女能对其“孝顺”,“照顾”及“尊重”等情感层面的期待,高于希望子女能提供其实质财务上支持。
“华人松年报告”出炉,受到各界重视,报告所揭示的现象和数字,为华裔小区敲响警钟,大家需进一步结合小区机构、学术合作伙伴,联邦和州政府,以及政策制定者的力量,一同设计推动适合华人文化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政策。
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英国。在英国大伦敦地区居住的华裔有124250人,其中超过65岁以上的华裔老人数量为7713人。据了解,在英国的华裔老人有将近一半过着独居生活,不少靠政府养老金勉强生活,缺乏子女照顾,孤独终老,晚景十分惨淡。
孤独感易导致身心疾病
《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华人的独居老人大部分住得比较分散,因此很难有一个集中的社交圈子,部分独居老人甚至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这也导致不少老人产生孤独感。另外,丧偶、与另一半分居、离婚、与朋友失去联络的老年人也更容易感到孤独。
李先生今年80多岁,1976年从香港来到英国,在中餐馆当过主厨,离婚独居,目前住在Soho的一幢公寓里,由政府提供住房补贴。据经常来探望他的助工介绍,这位老人性格脾气比较古怪,常常需要助工前来调解。因为有哮喘等多种疾病,他每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种类的药,精神不济。李先生说自己也时常觉得孤单,但是也无可奈何。平时最大的消遣就是看看电视,也不怎么去社区中心活动。
谈到自己的女儿,李先生频频摇头,他说自己辛苦了一辈子,赚了辛苦钱都给了女儿买房,但是后来女儿到了大陆做生意,却再也没有来探望过他。
“华人松年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交关系上,89%的长者表示他们亲近的朋友只有华人,91%比较喜欢出席华人活动,显示华裔老人对美国生活的融入度偏低。言语不通,是最大的问题。一位受访者表示,像是去看医生,就算懂得一点英文,医疗语词还是听不懂,感觉很无助。 适应新生活的压力,伴随老化现象中的各种身心疾病,使耆老处境更为脆弱。在受访者中,有四分之一的华裔老人目前没有任何保险,远高于全美比例。这项研究也发现,有四分之三的华裔老人仍使用传统中医,传统文化理念,昂贵的医疗费用及常规药物的副作用,可能是促使老人使用中医的原因。
据全国华人保健中心总监陈寄峤说,尽管东方人概念中老人晚年应当由子女照顾,但是由于许多华人孩子从小在英国出生,受西方教育长大,赡养老人的意识比较淡薄。不少华人子女远离父母,在别的城市工作,因此很少有子女能够在老人身边照顾老人。
伦敦的甘顿华人社区中心家居护理计划经理侯森能也表示,在英国关于老人的抚养子女只有经济上的义务。社会对于子女赡养老人的道德要求不像中国那么高。侯森能说,在他派出护理人员的家庭中,很多老人的子女大概一个月左右才看一次老人,有些子女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探望过老人。虽然社区和政府给予老人很多帮助和支持,但是缺乏子女的关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社会各界积极行动 老年移民 抱团取暖
《信息时报》报道为了照顾老人的社交需求,一些以异国文化为特色的老人日托中心在美国应运而生。在这些活动中心里,来自同一国家或地区的老人能用熟悉的母语交谈、阅读和娱乐,品尝家乡菜,与新朋老友相会。
“美籍华人老年服务联合会”已运作8年,仅在蒙哥马利县就开设10家分支机构,为大约2700位华裔移民老人提供服务。他们在这里讲普通话或广东话,读中文报纸,打麻将,织毛衣,跳广场舞。
华埠的哥伦布公园华裔老人的聚集地,很多老人家每天在此打牌,下棋,吹拉弹唱,消磨时光。
华盛顿州埃弗里特的“多文化老年中心”面向更多样化的移民群体,每周按日期轮流接待说越南语、菲律宾语、韩语、汉语或西班牙语的老人团体。
经营这家中心的鲍勃·夸克说,2008年前,这一地区还没有专门服务老年移民的活动中心,大多数外国老人只在去教堂时才能有机会遇到文化背景相同的人。中心开业后,慕名而来的老年移民群体从最初的一个迅速扩展到如今的5个。
独在异乡打拼的华人子女确实辛苦。但有时,是否也该放一放手边的工作,常回家看看?要知道,一个问候、一句家乡话,就能给老人带来多少心灵慰藉!
上一篇:海外精英华人的“思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