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已改 乡愁不变
发布:2016-08-09 17:57
来源: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本次征集的华侨文物中,超过八成来自于几千里之外的西班牙语国家——古巴。
古巴曾经是华人的重要集聚地,早在1847年,首批中国移民206人从厦门来到古巴首都哈瓦那,这批移民是被人贩子当作“猪仔”骗卖到古巴。短短30年时间里,到1874年,华工在古巴的人数达到10万人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工们陆续摆脱“苦力”身份,开始在古巴经营餐馆、杂货店和其他行业。
华人为古巴的繁荣和发展洒下了血汗。19世纪古巴两次独立战争中,华工踊跃参加起义军,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哈瓦那海滨大道附近的广场上,至今矗立着一个纪念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战争的8米高大理石纪念碑。碑上用西班牙文刻着古巴著名的爱国者和诗人盖萨达的名言:“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
随着历史的变迁,老一辈华侨逐渐老去,而新移民又很少,目前古巴华人只有300人左右是在中国本土出生的,他们的年龄大多在75岁到80岁之间。在古巴的关塔那摩(当地华侨称为“云丹”),目前能讲汉语的华人华侨只有7人,其他的在几十年的生活工作中,乡音已改,忘记了汉语,只会讲西班牙语,而华侨二代则更是如此,他们已经完全融入到古巴社会中去。
乡音虽改,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乡愁则不变。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联络处原副处长刘丽萍在古巴征集文物时,便深刻地感受到了古巴处处有中国元素。古巴一位做外贸的负责人告诉她:古巴现在的人口是1100万,每个家庭都有1件以上电器或者用品是中国制造的。有一次,刘丽萍等人租车去拜访关塔那摩分部,因为不熟路,便停车问两位巡警。两位巡警热情地说:“China,跟我来!”就这样,他们开着摩托在前面带路,一直把刘丽萍等人带到关塔那摩分部。
刘丽萍在古巴谢戈徳阿维拉分部惊讶地看到一个醒狮团,舞着金黄色狮子参加当地的文化艺术节,舞狮者大多是古巴本土青年。在这个分部还有中文补习班,每周六下午上课,有许多黑人青年也来上课。
谢戈徳阿维拉分部主席陈细九祖籍广州番禺,现年63岁,至今还拥有中国国籍。他退休前是古巴的公务员、农业专家。陈细九8岁随父亲到古巴,从哈瓦那大学毕业后,在政府农业部门工作,从事农业生产的研究和管理,与当地政府关系密切。
由于古巴政府对所有的社团(华侨华人社团最多)都采取了一些扶持政策,如允许社团开餐厅。2000年,陈细九便在谢戈徳阿维拉分部办起了对外开放的餐厅,由于经营有方,生意非常好。卖酒的小卖部更是热闹非凡,节日期间,还必须增设一个窗口营业。
几年下来,分部积蓄了一大笔钱,把会馆装修一新。分部二楼设有小图书室,也是会客室兼会议室,整栋楼的摆设都显示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如挂着大红灯笼、龙凤呈祥、佛山小宫灯,摆着石狮、石塔,还有大使馆送的一套十几幅的中国风情镜框,看起来喜气洋洋。
尽管老华侨不忘乡愁,刘丽萍在古巴也看到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刘丽萍看到,古巴唯一的中文报纸《光华报》办报环境极为困难。
这份有80年历史的报纸每2个星期出版一次,向华侨华人传递祖国信息,深受欢迎。现任总编辑是古巴中华会馆的财务赵肇商,一人身兼报社的全部工作,写、编、印都是他。报社的印刷设备是一台有100多年历史的印刷设备,由于太过陈旧,印出来的报纸效果非常模糊,由于缺乏经费,也无力更换设备。
刘丽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对《光华报》予以挽救和扶持,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丝一带”战略下,加强华侨与祖国的联系。刘丽萍认为,可以在征得同意下,送一套现代化的办报设备给《光华报》,再资助一些经费,然后把现用的印刷设备换回来,交由华侨博物馆收藏。
上一篇: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