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

发布:2016-09-22 16:58

来源:



1 临终关怀的起源和发展

        临终关怀源自基督教,临终关怀(Hospice)最初孕育于基督教徒在瘟疫与战争中。缺乏医疗机构的情况下对濒死者的慈爱关怀,Hospice多隶属于宗教团体,是一种慈善服务机构。基督教的生死智慧里“原罪”、“救赎”、“复活”等观念,透过基督教生死智慧的力量,使临终患者得以内心的安宁,勇敢和安详地面对死亡,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1]。

现代Hospice 组织的创始者是桑德斯博士(Dr Dame Cicely Saunders)。她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sydenham)创设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St.Clristopher’s Hospice)是世界上第一所为临终病人提供服务的临终关怀机构,被誉为“ 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此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相继出现临终关怀服务。我国于1233年在天津成立了第一所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233年开始,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先后在全国各地65家大型综合医院创办宁养院,旨在为全国癌痛病人提供免费家居服务,使我国临终关怀得到进一步发展[2]。

2 社区临终关怀的必要性

        2.1 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的人均寿命也在稳步增长,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到2050年国内60岁以上、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分别达到4.38亿、3.32亿和1亿,老龄化问题将大大加剧。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终关怀护理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3]。

        2.2 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几十年前构成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各类传染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已经绝迹。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在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谱中跃居前列,而这些疾病均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患者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临终患者急剧增多。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新患癌症,约有140万人死于癌症,癌症死亡已占死因第一、二位,有研究显示,癌症患者中50%伴有中度或重度疼痛,其中约有1/3的人伴有难以忍受的疼痛[4]。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而加强临终患者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客观的社会需求。2.3家庭模式的改变  从当前的中国现状来看,“421”型家庭数量激增。调查显示,有35%的家庭要赡养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赡养2位~3位老人。如果独生子女下一代还是独生子女,那么第三代就要面对一对年轻夫妇最多赡养12位老人的局面。北京市老龄委的调查发现,49.8%的年轻人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而据民政部门统计,有3250万的老人需要长期护理[5]。

        2.4 临终关怀机构的缺乏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只有200多个,且规模不大。虽然综合医院也有设立临终关怀病房,但其往往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病人的舒适护理[6]。临终关怀服务是社区医院的重要职能之一。社区医院位于社区之内,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7]。

        2.5 节约医疗费用和资源 一些大型医院对晚期患者的收治,现况不太乐观,而且浪费综合性医院的资源,所以临终关怀工作走出医院、深入社会、进入家庭,是适应医疗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将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晚期患者实施优良服务的重要措施。调查发现[8],平均每位接受临终关怀者的治疗费、药费、护理费、住院费等全部费用为17000元,而相同住院天数老年病人全部费用为31000元,相比节省了14000元。

        2.6 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 李艳群[9]等对76例肿瘤患者实施1个月以上的临终关怀护理干

        预后结果显示,临终关怀可以提高老年住院临终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观支持度、对支持的利用度及生活满意度,同时可以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


相关推荐

上一篇:社工人应具备的临终关怀的伦理常识

下一篇:谁来关怀“临终关怀”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