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终关怀
发布:2016-09-22 16:56
来源: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医疗费用的昂贵、慢性疾病的增多、人们对有尊严死亡的关注,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人类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要求迅速增加。何为临终关怀呢?临终关怀是由英文 Hospice转译而来,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它是一种对已经失去了治愈可能性的病人,从医学、心理、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治疗、照护和关心的活动。 一.临终关怀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临终关怀体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可以说是思想观念和理论哲学,而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主,道教及佛教文化次之。儒家思想强调人本位,《孝经》就明确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儒家认为人是最可贵的,因而重视人的价值,主张尊重每一个人的志向,所以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因此,临终病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临终前的志愿是仍然应当受到尊重的。而临终关怀的基本思想,就是重视临终病人最后的生命质量。其次,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佛教也讲要“爱人如己”。爱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精华,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观念。爱人就要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帮助别人,照顾别人。而所有参与临终关怀的人,包括医务人员、亲
朋好友及志愿者,都必须具有这样深厚的爱心,从各方面给予临终病人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尤其是对医务工作者更是提倡重义轻利,甚至留下了“欲谋利学医则不可”的古语。总之,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临终关怀是相融的。 二.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质量生命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的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和舒适,同时也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不仅只有老人,还有青年和儿童。临终关怀可以在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和一般医院实施,也可在家庭中实施。参与临终关怀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包括医护人员、专门人员和亲属好友,以及社会上的众多志愿者。通过这些人员的照护,使临终病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增添其舒适感,使他们安祥地度过残年,不含遗憾地走入另一世界。 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了现代公民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巨大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价值观冲击、文化理念的冲突、制度的缺陷,这使得人们私欲膨胀,个人主义极大扩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甚至出现物质化。然而当前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也直接波及到了家庭伦理道德。置病重的亲人而不顾,对
年老的父母不闻不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一些家庭中,处于临终期的亲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仅得不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也得不到家人关怀和安慰,最后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痛苦和死亡。而有的患者只能面对冰冷的医疗器械和令人痛苦的药物,家人则缺乏临终关怀的意识,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临终关怀首先唤起了每个家庭成员对处于临终期亲人的关爱,体现了孝敬父母、相互关爱、同甘共苦等家庭美德。同时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性的慈善事业,接受临终关怀的患者在医院或家中,将会受到亲人、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等社会各个方面人员的照顾和关心。一旦在全社会推广开来,整个社会将会形成一个对临终患者这一弱势群体进行关怀和帮助的伦理氛围,这不仅张扬了传统美德,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和友爱;而且还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发展临终关怀事业能促进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自我完善,卫生保健体系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了则提供临终关怀,这是医疗卫生系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所设的三道防线。在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在医疗卫生资源匮乏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卫生保健系统,其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的纺缍形,这是落后而低效的卫生保健模式。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服务,必须大力发展临终关怀,来优化医疗卫生结构,不断提高卫生服务效率,逐步完善我国的卫生保健系统。 三.临终关怀的现有模式及现状我国自198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成立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以来,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快速的发展,其具体实施的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李义庭的PDS(one Point three Direction nine Subject )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 3个方位, 9个结合体系”,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相结合。而“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于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上述二者的共同核心是将家庭临终照护与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作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形式。而其他如陈春燕的“家庭-社区-专业医护人员”模式、尤吾兵的“医务人员-家庭亲属-临终患者”的三位一体模式等都存在着经费紧张、专业人员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差等方面的制约。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的具体形式有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在实施家庭临终关怀时又存在两种形式:建立家庭临终关怀病床和综合性医院姑息治疗病房建立家庭式的临终关怀病房。两种方式均是为临终者创造一个类似于家庭的临终环境,对临终关怀对象实施临终关怀。
现存模式下的临终关怀形式结合了当今我国社会老龄化的特点,顺应了死因变化的需要,给一部分临终关怀对象提供了全面的照护,提高了临终者的生存质量,使临终者及亲属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这些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着一定不足,其一是对象的覆盖面小,关怀机构数量少,我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而100多所临终关怀机构,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广大农村则更是凤毛麟角,远远解决不了广大民众所渴望的需求。其二是未能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和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未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因素对临终关怀效果的影响。目前我国医务人员极其缺乏,院内护患之比仅为0。 3: 1,而自愿参与者却又非常少。而现存模式未能有效调动自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地获得社会力量的帮助。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医院作为自负盈亏的单位,也不可能接收过多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医疗费用昂贵的问题,大大干扰了实施临终关怀的人道主义真谛,同时也给临终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了临终关怀的实施效果。
展望
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长远的事业,而中国的临终关怀还处于起步阶段, 任重而道远。我们国家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的生存质量,更应该重视优终和优逝,因为这也是人们生存质量提高的一种体现,健康的出生、成长和死亡应该一样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医疗卫生、人事、财政相关部门,广泛吸收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积极探索以医院、社区、老年公寓、养老院、家庭为载体的多种服务方式,最终建成一个从资金来源、人员招收培训到服务项目和内容城乡一体化的临终关怀模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使每个公民活得幸福,死得安详,实现和谐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免费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
下一篇:上海普陀区临终关怀医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