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临终关怀
发布:2016-09-22 16:51
来源:
每个人都需要临终关怀
——念佛饬终津梁(印光法师校订)
炊萸馆主
来源: 临终关怀网 http://www.lzgh.org
第一章 略说净土法门之当机
马鸣起信论云,末世众生,若于修行正法,生怯退想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即以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无退转。盖此净土法门,三经专宣,众典并宏。是如来兼为末世多怯退众生所开示,广施大无畏,以期普摄群品。何以故,众生于末世见如来法藏,繁奥难解,由是多怖畏而怯退者。如来于净土法门,说但能信愿持名,无须遍涉群典(志愿宏法者,非此所论)。若末世众生闻菩萨须历三祇苦行,方成佛道,由怖畏长劫而生怯退想者,如来则说一生成办,不历僧祇。众生又闻三障相续,生死难离,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方离分段。因此怖畏无量,而生怯退,则如来于净土说不专断惑,带业往生。又末世众生,寿命短促,知隔阴一迷,前功捐弃。因是怖畏怯退者,如来则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一生补处,绍隆佛位,永无退转。又若众生虑末世佛菩萨善友甚难值遇,提携引导无人,不免怖畏,生怯退想,则如来曾于净土法门,说当生者诸佛护念,现生者弥陀接引,已生者上善共会。众生由是而得远离怖畏,信顺修持。此由如来妙观察智,鉴照无遗。善巧方便智,大悲普摄。故要解云,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截,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故华严一经,开示菩萨无量行门,善根成熟众生,亦既摄尽。末后一著,又以普贤行愿,导归极乐,使末世善根未定者,由是方便,而得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登莲池海会。可谓摄化无遗,畅佛本怀。夫生佛心性,原自平等。佛则究竟圆证,生则迷背有浅深,致根器有利钝。凡学佛者,宜自审量。须择契理契机之法以修,庶不至长在轮回中也。处今时代,若宏经大士,具眼宗师,固宜博涉群籍,诸宗并宣,鉴机接引,不宜偏废。然论收机广,下手易而成就多者,当推净宗。诚以阿伽陀药,本以一味而兼具众味。若于诸教思择未精,或未能即生断尽见思,则毋宁服此一味,以为主行,则决定无差。所愿有志求菩提道者,知所取舍焉。
第二章 论净土法门念佛正行以外,当求饬终缘助,免收获失时。
凡修行不论何种法门,总须因缘备具,正助咸资,方得成办。若论净宗,自以念佛为正行。而持戒修观,实为最要之助行。此外缘助之道不一。而以临终集净侣,为之念佛饬终,为最切要。前者念佛持戒等,为发起坚固善根不失时。后者念佛饬终,为成熟收获善根不失时。云何不失时,盖念佛行人,若平日修持精勤,善根坚固成熟,己力堪恃。再于临殁,得善友助念。则收获定能增上,品位必然升高。如其未臻成熟,或戒德未全,尤须广征善缘,兼藉善友之念佛回向,提撕警觉,而捷得成熟,捷得收获。俾无唐捐过患,此之谓成熟收获,不失于时。论娑婆火宅众生,不仗念佛,欲了生死,或有二三四五生,乃至无量生而未得出离者。盖因三昧未成,业境可畏。三障梗阻,断惑为难。以具缚凡夫,处于诸业重围之中,唯仗自己戒定慧力,奋突以出,诚非勇猛丈夫不克臻此。若一念把持不牢,便随业漂转,须经历再生,重谋修进。须知临末一念,正为后有生因。吾人赖耶本识,主宰难操,无非随业境转依。故殁后生因,实为一种炽盛境界,升堕皆由于此。盖临殁之际,吾人无始来所造九法界中善恶不动诸业境界,同时识上坌集显现。此无量差别业中,必有一法界业,较为偏重。复以无明爱润故,成熟炽盛,即为此法界生有之开导依。八识随之执持,而此界依正,于以成立。是故临殁行人,得莲友念佛饬终,使行人眼睹圣像,耳闻洪名,威仪整肃,心口相应,念念相续,声声不断。正所谓三业纯和,六根都摄,即为造就佛法界炽盛境界。随其开导而往生,管教华开见佛,忍悟无生,此之谓唯识所现。盖以识心度生死大海,唯恃一句佛名为护身浮囊。而诸业境浪,排山汹涌以至,浮囊一失,漂溺堪虞。若彼生死岸畔善友,能以念佛为缘助者,犹以无量浮囊,系诸其颈。则凭藉既多,永离怖畏,终抵无生彼岸。又如重舟胶浅,橹楫难施,正需前挽后推,方能济渡。众生业重行浅,非自心力所能出离,故滞于生死。若净众推之于后,弥陀接引于前,固何往而不生西哉。念佛饬终之方便利益,其切要如此。故有之则张钟辈屠刽之流,亦莲登九品。无之则苏东坡积行之士,亦公据空携。是以东林有同生之誓,百丈立化亡之规。结社念佛,舍研究宏化外,于净友自身之善利,孰有殊胜过此者乎。矧行人既藉净友助念而西生,则他日净友缘熟时至,已生者亦必侍佛来迎。如刘遗民之于远公其例也。是则在娑婆为同行净侣,于安养作莲胞昆弟。度人适以自度,自利即属利他。感应道交,理所固然。佛会同仁,盍兴乎来。
第三章 论念佛人应励行家庭佛化,为宏法起点,以求将来饬终便利。
念佛行人,既以持名胜行,信愿求生安养。次当发大菩提心,抱善与人同之宏誓,以自庄严。不堕二乘偏狭自利障。所谓尽法界众生界,尽未来际,化导摄受,普令念佛,同生西方。如是则净土资粮,始称圆具。然登高自卑,行远始迩。利他行之起点,即自行人家庭始。是故对于家中亲族长幼,应常以佛法灌输诱导。讲演只求醒豁,勿鹜高深。为说善恶因果报应无爽,为说苦空等谛,为说生死烦恼种种过患,念佛往生种种善利。但能蓄意熏习,恳切晓导,自臻成熟。迨信顺已,则欣厌情生,自能起行。于是当进而组织佛化式家庭,督率合家,共修净法。如善根增长,则再进而同受归戒,为优婆塞优婆夷。能如是,则修身齐家,寓乎佛化。慈和恺悌,共跻清邦(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为超度幽冥而设,疑为不吉。庸愚瞽见,大谬不然。华严经佛升诸天说法,无量天帝共赞佛法最为吉祥云云。今附录于此,以破众疑)。若此行人临命终时,自己家属即为其念佛饬终,得此援助,决定生西。再益净友,上品可期。此为求饬终利益之根本办法。阻碍既无,成效自著。愿净修者加之意焉。若念佛人于家庭化未臻成熟,则当专求同行净侣,于临终念佛缘助。而叮咛家属,应为协助。如下述诸项,应知所禁忌者,亦当先行恺切嘱咐,俾勿偾事。
一、临时请净众念佛助生。关于饬终诸端,切嘱家属听受指挥,加意依行。
二、行人未入昏昧位前有二忌。一者,忌家属软爱语(家事应处分迄)。以世情牵缠,徒增恩爱悲伤,有妨西迈故。二者,忌临床哭泣喧哗,扰乱正念,令不得往生。是爱之适所以害之。欲免此二过,则令家属一致念佛,回向往生,是为最妙。行人已入昏昧位,至暖觉未舍前,此时赖耶主识犹在,最忌触动根身。无论何人,慎勿以手指器物稍触其身肤,以增苦痛,而生怨毒。如佛经阿耆达王,福德巍巍,应生天界,止以临殁,侍者挥扇触面,怨毒所钟,竟堕蟒身。蒙僧说戒救度,方得生天。故知沐浴换衣等事,应于全舍暖觉后举行之。
三、既请净众饬终,切嘱家属,勿得同时邀请外道神像符〔竹/录〕,及师巫道流,混杂其间。不但有妨正念,且损佛法威严(如家属有如此举动,净侣劝导不服,可即罢饬,免招俗诟为是)。
四、切嘱家属,西生以后。一,每日以念佛代灵前哭泣。二,祭祀以素斋代荤菜。三,节省种种妄费(如冥器排场等),买物放生,或作其他功德。以上三项,因西生者受用清净,不同凡俗故(即非念佛人,殁后亦应如此。若杀生作祭,怨报重重,徒增亡人罪业。至于冥器,虽非全虚,要知非有福德,莫能受用。故毋宁节省,为作功德事)。
夫邱山恩重,非牲鼎所能酬。若使亲离尘垢,然后子道方全。此出世大孝,非可与俗人言也。是故念佛人若上有父母祖父母等尊长辈,自应以吾佛归元至道婉顺劝进。如其正信难生,则须积以时日,渐次薰习。又须以自己念佛功德回向于亲,求佛加被启发,务使笃意净修,灭除烦恼,生则优乐余年,殁则诞登净土。临终则邀诸净侣,率彼眷属,为念佛饬终,助生西方。以此事亲,人天钦赞。至于卑幼,往往为学业事业所羁,未能专志净修,则亦不相妨,但授以晨朝十念法则,持久亦证胜果(晨间于空旷处行之,能束心舒气,兼使身体壮实)。每逢令节佛诞,父母忌辰,节瓜果庆贺部分之费,以充放生,而令儿女辈襄助其事,此举实有无边利益。每见儿童天性活泼,故驯顺者每爱好豢养生物,而顽劣者每至糟蹋虫豸,若使襄助放生,则残忍顽劣之恶习,自然清除以无余。慈悲胞与之天性,油然显露而增长。此所谓以功德之妙行,代无谓之嬉戏。其法先令将仪规诵习,讲解明晰,督察行之可矣。统上两事而观,则念佛行人,对于自己家庭之化被,俨具上求下化之绩。推而至于法界众生,即是无上大菩提心。岂特令临终者往生而已哉。
第四章 念佛行人,应为临终伴侣,饬终念佛助生,以符度生宏誓。
念佛莲社,古德提倡,不遗余力。良以此之法门,自修固要,而化导尤殷。若夫屏居兰若,寂处山林,专求自利,无心利人者,则是心志狭劣,沉空滞寂之声闻独觉乘,大失莲宗普摄群机,无上大乘之宗旨。菩萨度生,四摄六度,统包括之。吾前已言其于莲友彼此互助,利益切实显著之一端,即念佛饬终助生极乐是已。净行人彼此结合,志道投同,既非为利养声誉,为厌秽欣净故,同究出离大道,于最后一著,自应竭力相助。是故念佛人若闻善友世寿濒危,当即速惠临,不得留恋世务,如闻邻闾火警,虽披发缨冠以赴,亦不为过。到后为安慰劝勉,施以无畏(应云,我来为汝念佛,求佛加被,令汝业障消除,善根增长。汝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自然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胜过生天为天帝天王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数。宜生厌离此五浊恶世心,起欣求彼九品莲邦想,仗众友助念之力,必能遂汝所愿。切不可有一毫贪生怕死之心。若有此心,则仍被宿世现生恶业所缚,便堕落有分,解脱无由矣。切记吾语,随众念佛)。如此间本有莲社饬终团体,俟稍集即举行。如无他友来集,或其病甚亟,即一人率彼家属行之,勿使蹉跎失时。当以至诚悲悯之心,为之念佛。以吾平日善根,而为回向。劝彼同念,正心趋向,专求接引。视彼行人作自身想,作我先导想,为其防护善根,扶植正念,心无厌疲,不生劳倦。能如是行,则谓之大慈大悲度生之菩萨。至于平日间莲友相处,应出之谦和诚敬,远离我慢贡高嗔恚嫉妒,是净行人应取法之态度。反是则临终亦足使净友裹足,失却饬终大利也。
为同行净友念佛,缘助求生,获有四种利益。
一、我为人念佛饬终,我之善根功德悉得增长。
二、我为人饬,因是而获得无边阅历,可为自己法戒。
三、我为人饬,则他日人亦为我饬,获相助实益。
四、彼人因吾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缘力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吾往生。
第五章 念佛饬终之施行及规约。
(甲)组织念佛饬终团 凡城乡市镇,已设有佛学会莲社等,均可结合同志,组织成团。如未有以上诸会,则由念佛人彼此相约,临终念佛互助。不拘人数,公推理事二人(人多酌加),司报告记录,及指挥一切。入团各员,须填具誓愿书,详载自己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及家中尊长名号年岁,曾否念佛,交理事存核。团内应请接引三圣佛像(香木金装最宜,否则绘像亦可)。此外引磬二把,以备换班。木鱼声浊,不宜于助念。
(乙)饬终施行手续 净行人世病且亟,愿受饬终者,应如下述。
一、饬家属报告理事,理事驰往察核准行,立即开单,飞延团友,同时使其家属到会,迎请接引佛像,净办供具,及团众必要之供应。
二、团员全到后,开始总念一期(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无须等候。由理事视缓急以定)。
三、总念毕,由理事将全团分定数班,扣定钟点,日夜轮念,务使佛声相续不断,至行人全舍暖觉方止(未轮著者,可回休息,但应于轮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数少,可劝家属加入)。
四、理事员于净行人临终西生瑞相,及其测验所得,乃至其平日行诣,入道因缘,采访记录,以便撰述行述,颁诸同志,以作楷模,而昭激劝。
(丙)念佛饬终团之规约
一、凡莲社净侣,不论男女居士,但发愿度生,笃志净修者,均得入团,不收团费(团中开办费,可由募集补充,以团员纯属义务故)。
二、不论全体个人,不受病家任何酬报,及却受华腆供养。理事应先期嘱咐,一切从简。以若受钱物,何殊赴应。既蒙世诮,又招僧忌故。
三、团员无告假例,如确有事故,接报后,应速请代表莅场。如团员有远行,应先期于理事处声明,指派某为期内之代表,以重信约(其代表资格,亦以禅门僧人及念佛人为宜,以防杂乱)。
四、团员之外或有为祖父母父母等尊亲,及佛学法团份子,临期要求本团念佛饬终,须经团员介绍,及理事之考核允许。若有下列诸项,当详考虑。
饬 终 津 梁
李圆净编 印光法师鉴定
饬终津梁提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
印光法师序
第一篇 饬终章程
临终正念团团约(绍兴)(印光法师校订)
念佛助生极乐团章程(余姚)(印光法师校订)
助念生西会章程(云南)(印光法师校订)
第二篇 饬终言论
临终舟楫(印光法师校订)
念佛饬终津梁(炊萸馆主)(印光法师校订)
饬终须知(耿君[金+鹿])(印光法师校订)
莲根法师病中痛策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文
慈照宗主示临终三疑四关
念佛人之存心(李智圆)(印光法师校订)
莲池大师法语(七则)
竹窗随笔摘录(六则)
净土晨钟摘录(五则)
大佑指归集摘录
智者大师十疑论摘录
天如禅师净土或问
印光法师临终三大要
第三篇 预示利害
印光法师复周孟由昆弟书
印光法师复黄涵之书
印光法师与徐蔚如书
印光法师复裘佩卿书
印光法师复郁智朗书
印光法师复范古农书
第四篇 饬终实效
王莲台居士(绍兴临终正念团)
单寄芗居士(绍兴临终正念团)
童莲国居士(余姚助生极乐团)
杨莲航居士(余姚助生极乐团)
罗梓生居士(印光法师)
陈了常优婆夷(印光法师)
先慈周太夫人(陈文中)
毛母牟太夫人(郑步武)
王母何太夫人(庄蕴宽)
朱母任太夫人(吴尚彬)
曹母罗太夫人(余姚助生极乐团)
张德瑜居士(余姚助生极乐团)
张启莹居士(余姚助生极乐团)
补 录
世界佛教居士林念佛助生极乐团草章
饬终津梁提要
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况眷属不谙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社之所由结集也。饬终云者,即助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知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切破坏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偈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具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岁次大辰九月晚晴院沙门胜髻
印光法师序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佛由究竟悟此心故,彻证涅槃。众生由究竟迷此心故,长轮生死。缅想从无始来,我等众生,与释迦世尊,同为凡夫,同受生死之剧苦。世尊以能自振拔,具大雄猛力,精修戒定慧。遂致三惑全断,二死永亡,安住三德秘藏,普度九界群萌。论其时劫,则尽刹尘而莫算。论其法门,则罄海墨而难书。于此时劫,布此法化,我等众生,岂无闻法修行,欲证此心之一世。但以烦惑深厚,无力断除,再一受生,又复迷失。兼以未遇仗佛慈力,即生往生之法。或修此法,由自力薄弱,无人辅助。或自力充足,临终被眷属多方破坏。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纵蒙佛化,依旧徒具与佛无二之心,而不能得与佛同证真常之果。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每一思及,五内如焚。今者幸闻如来悲愍末劫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则已断惑者,高登补处。尚具缚者,亦预圣流。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而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而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故得十方共赞,九界同遵。况我等凡夫,舍此将何所恃乎。近来世乱已极,天灾人祸,频叠降作。国运危岌,民不聊生。具正知见者,皆知此世界非安隐处,西方极乐世界乃我本有家乡,于是作归家计,同修净业。又虑临终自力薄弱,无人辅助,及眷属无知,破坏正念,以致仍留此界,不克往生。由是大家提倡饬终助念之事。若绍兴、余姚、云南、上海各佛学会,或订立章程,或阐发利弊,必期于令命终者决定得生西方而后已。此心此事,诚堪钦佩。李圆净居士,犹恐过为简略,或致人不介意。因会萃各处章程,及诸言论,又复采取古今发明临终利害等文,并近来因助念故,遂得往生之事证,厘为四篇。第一饬终章程,第二饬终言论,第三预知利害,第四饬终实效。乃名之曰饬终津梁。祈光作序。光年届古稀,学无所成,窃恐一气不来,又复轮回六道,则其苦何堪设想。因兹灭踪长隐,专修净业,庶不致平常为他人说者,自己反无其分,令无知者因兹谤法,以堕恶道也。兹于将入关前,接得伊书,不禁有感于衷。爰为撮举净土法门之大意,及助念之利益,以期世之学佛者,咸各注意。庶可大畅如来普度众生之本怀,亦堪成熟自己多劫培植之胜因矣。民国十九年庚午季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印光法师校订)临终正念团团约 绍兴佛学研究会莲社
吾越莲社之组织也,为弘扬净宗,发挥佛理,藉研究以资精进,凭劝发而励修持,仰步先尘,垂范方来,愿成两利,志切双修,殊胜之事业也。惟念佛法门虽简虽易,而一心不乱至难至微。居家修士,于现证三昧既属难能,即稍或懈废,于临终往生亦恐未稳。此必赖乎平日之信愿深切,勇猛精进,二六时中执持无间,方克有济耳。莲台老居士有鉴于此,发起组集临终正念团,为曲突之计,冀桑榆之收,以助行而补正行,则利他正亦利己焉。尔下列条例,凡属团员,各应遵循。
第一条 本团团员,以互助临终正念,决定求生净土为宗旨。
第二条 本团公举团长副团长各一人,主任召集团员,率领赴会,指挥一切。团长有不能执行职务时,由副团长摄理之。除有特别障故,或声明自愿退位,得改选外,任期以二年为限。但亦得连任。
第三条 凡莲社社员,通达佛理,精修净业,明白事理,已感化家属者,皆得为本团团员。但须团员二人以上之证明,方许入团。入时应将姓名、住址、职业、通讯处、年龄、生辰报告注册。
第四条 凡遇团员病重或急病,自知不起者,可由其家属通知团长,由团长邀各团员遄往彼家,依法互助,策励往生。人数不拘,至少不得在四人以下。
第五条 遇各团员生日,由本人预先函订日期,召集团友至彼家,举行普佛会,念普佛一日。其人数至少亦不得在四人以下。集会时,主席者勿庸作寻常应酬,但趺坐于下首正中,作临终著力十念之观想,俾养成习惯,引起旁观向慕,以尽本团推行之利。
第六条 除团员生日举行普佛会外,每月望日,举行常月普佛会一次,向各团员挨次轮往,至团员增多,每月有生日佛会时,其常月佛会停止之(举行普佛会不得用以度亡,启人轻视,讥为应赴,是不能增上,反而病随业加,则谬矣。盖学佛者无恩不报也)。
第七条 团员生日之普佛会,如此日适逢常会期,则普佛会应提前一日举行,此外不得变更日期。倘有事故,必须延改者,须预先声明。
第八条 遇有未入团之社员,或有未入社之善信,在于临命终时,欢迎本团往助西归,亦可出信相邀。本团不分畛域,亦尽利人之义务。
第九条 本团团员,除临终时必须通知,闻讯者即往外,倘有团员居住城外过远,来往不便者,酌量免去集会。若欢喜举行时,须经函邀,然后前往。
第十条 凡团员外出时,若遇生日佛会、常月佛会,须由家属照约办理。如果家属不能代办者,准其免去常月会。
第十一条 凡团员遇有出外时,或在外经商者,不能按期赴佛会,须先时向团长声明,回家时报到列席,亦如之(如不出门,邀而不往者,接连三次则出团)。
第十二条 凡莲社社员,虽未入团,倘遇团员生日佛会,或常月佛会,或助往生,亦喜加入赴彼时,可要求团员向团长介绍同去。
第十三条 凡团员生西后,其生日佛会停止之。每年于其往生日期,集念普佛一次,在会午后举行(如由其家属邀请,则往彼家举行之,惟不得另有法事,以免夹杂,致失善利)。如适逢常会期,则于次日行之(各团友应列表座右,届时来会集念,寒暑无忌,毋待邀请。既有心加入,须实在而行)。
第十四条 凡有团友生西者,各团员每人应派出小洋二角,以作祭享舟金之用。倘有余,作储金。
第十五条 本团约有未尽之处,随时由团长召集团员议订之。
新增条约三段,与余姚佛学会念佛助生极乐团章程第三四五章同,故略。
以上各条,凡各团友以及家属,均应遵守,于邀请助念时,尤须予以便利。将欲临终及断气后一切办法,悉听助念者之指导而行。如未入团之会友,及并未入会者,而欲邀请助念,更宜注意此节。否则却邀。
附创结临终正念团序
切思临终正念,为莲社社员往生极乐最要关头。十六观经云,中品下生,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广说极乐国事,及四十八愿,即得往生。又云,下品上生,闻说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亦得带业往生。是临终策励正念,在观经中我佛早有明训。且长生等外道教,亦有同志临终策励等事。岂我莲社净业修士而可忽之。况同人结社未久,信愿虽深,功行尚浅,不独少上品资粮,恐中下生品,亦犹赖于助焉。(鄙)人有鉴于此,深恐临终正念未坚,易为阴境现前所摄。是以为未雨之筹,爰集同志数辈,创立临终正念团,订立团约,并列各团员姓名住址年纪生辰,缮就一册。凡团友遇病笃之时,即查照册开各团友,吩咐家属,分别函请来家,使在病人床前,说法念佛,并劝止家属勿动悲泣,以免惑乱病者之心神。尤须勉励本人,一心念佛。临命终时,得此同志助念,获益不浅。则往生极乐世界,可操左券焉。是为序。佛历纪元二千九百五十年岁次癸亥巧秋之日莲台居士王积轩序
(印光法师校订)念佛助生极乐团章程 余姚佛学会
称念弥陀名号,求生极乐国土,为如来胜方便。然三昧未成,业境可畏。净念不续,往生多阻。平日修持精勤,全仗自己。临殁提撕引导,尤赖助缘。盖临终一念,为后有生因。斯时无始善恶诸业,同时显现。八识不能把持,则随业升沉,出苦无日。故斯时千钧一发,实可畏也。若有善友,为助病人,使目睹圣像,耳闻佛号,净其境界,摄其正念。则末后一著,定当突破铁围,往生净土,非业力所能牵住矣。超脱三界牢笼之苦,永免死生流转之悲。尽举天地间事,孰有较胜于斯者。爰邀同志,组织念佛助生极乐团,缔无上之胜缘,期同登乎净域。订定章程,开列于后。各界善信,幸垂鉴焉。
第一章 总则
一 本团定名为助生极乐团。
二 本团以援助临殁行人,往生极乐世界为宗旨。
三 凡佛学团体中人,均有加入本团之义务。
四 入团时,须报名注册,详载自己年龄职业,及通信处。
五 本团公推团长一人,并设理事若干人,襄助团长指挥一切,兼司报告记录,及会计事宜。任期均以二年为限。连举得连任。
六 行人病亟,照章邀请本团助念时,由团长及理事邀集团友。团友闻邀即至,以免贻误。
七 对于佛法毫无信仰心,或患急性传染病,及疯癫者,虽病亟来请,本团俱难应命。
八 本团经费,由团友自行乐助,并不在外募捐。
九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由团友会议订定之。
第二章 邀赴规则
一 凡邀请本团助念者,须由家内主持人,或代理人,填明邀请书,详载病人名号、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并声明照章行事,决无违碍等情。经团友介绍,俟理事考核行之。
二 团友家属,设有深信切愿,求生极乐,预拟命终之际,欲邀本团念佛协助,又虑子侄辈稍不留意,坐失机宜者,可填就助念预约书,详载本人名号、年岁、职业、详细住址,及预约之言,并指定代表人(家属代表),嘱家属听受指挥,予以便利。又声明照章行事,决无违碍等情,通告理事存记。惟其事之允许与否,当由本团会议定之。
助念预约书,有家属全体署名签字或盖章,则更完善。届时(临命终时)本团接到代表人报告,方可察核行之。
三 凡邀请本团助念者,时期长短,或三日,或五日,或若干日,得预先订定。但以三日为最小限。需延长者,届时再订。
四 邀请助念团之家属,须举定代表,以便与本团代表接洽一切。代表人须佩带徽章或符号。
五 本团遇有邀请助念时,应会集团友,推举代表,以便与邀请家接洽(助念团友邀集单另备)。并推举庶务会计等员,帮同理事,筹备住所膳食等项。
六 本团各员,赴邀请家助念时,须佩带本团徽章,代表人加佩代表徽章。
七 助念期内,各团友须认定每日值班时刻,挨次轮值。如不能准时值班时,须切实托团友代理。
八 助念时刻,或全昼夜,或因病势暂瘥,但在日间助念。或订每日若干时,临时由两方代表与理事酌定之。
九 助念期内,一切经费(盘川、住所、膳食等)由本团担任。家属有乐助本团经费者听。
十 助念期内,团友均系义务性质。昼夜轮念,或难为继。须由本团另邀僧尼或女众代念时,经费概由本团担任。惟邀僧或尼,或女众,应由两方代表商妥,报告理事决定之。
第三章 助念办法
一 赴请助念时,至少由理事一人,率众同往。随带接引佛像(或木质金装,或五彩绘画均可),及引磬香烛等需用物品。
二 初到时,一面将助念利益及所避忌,切嘱行人家属。一面策励行人,及布置一切(佛像面东,行人宜西向,坐卧不拘)。
三 俟团友齐到后,开始总念一次(约二小时)。若病亟者,可由先到者先念,无须等候。由理事视缓急酌定之。
四 总念毕,由理事将全团分定班数,扣定钟点。遇紧急时,须日夜轮念,务使佛声相续不断,至行人全舍暖觉方止。
五 班数分定,未轮著者,可回休息,但应于轮期前早到,以便瓜代。若人数少,可劝家属加入。
六 行人临终时近,须令家属加入同念,以免有妨碍举动。如对行人有须策励处,斟酌行之。
七 行人生西瑞相,须注意考察,以便报告。
八 助念仪 团友坐佛案两旁。家属代行人拈香行礼。行人合掌听念(自念声默不拘)。先总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弥陀经(一卷) 往生咒(三遍) 赞佛偈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数百声或数千声) 总念时临了,再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称)
忏悔偈(一遍) 愿生偈(—遍) 次分班念。
初念从赞佛偈起,以后换班但念一句佛号。
最后休止时(即行人全舍暖觉以后),全体齐念愿生偈(一遍),(一字一引磬)毕。再念四句回向文。
助念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附记]印光法师云,助念仪亦无碍,但系未至临终时之仪。若至临终,即可从赞佛偈起,赞佛偈念毕,即接念佛号,永不更念别号。直至将欲停止,再照所订之章程,念三菩萨及回向。不可死执。
第四章 团友须知
一 念佛助生,关系最巨。但亲属对于亡者,情爱所系,令其不动悲悼,似属难能。是以朗诵佛号,使病人正念现前,得生安养者,实赖净业友人之协助。故团友逢有邀请助念情事,责任所在,当迅速临莅,如救火燃,勿得迟延贻误。
二 团友既到邀请助念之家,推举功行纯粹,长于说法者,到病人前安慰劝勉,施以无畏。应云,我等为汝念佛,虔求加被,愿汝寿未尽则速愈,寿已尽则随佛往生耳。然娑婆恶浊,易失正念。固当一心念佛,以求佛慈接引,即得往生。当生欢喜心,如出牢狱,得回老家。切不可怕死。若一心念佛求往生,寿若未尽,由一心念佛故,即得业障消除,疾病痊愈。寿若已尽,则即得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若痴心怕死,则寿不可延,往生永无希望矣。可不哀哉。大众须竭诚净念,俾得往生。
三 团友相处,应出以谦和诚敬,远离我慢贡高嗔恚嫉妒。不然,则是拒人千里,失却临终助念之大利也。
四 念佛助生极乐,助念者获有四种利益,兹列于左。
(甲)我为他人临终助念,我之善根因是而长大,功德因是而增加。
(乙)我为他人临终助念,因是而获得无边阅历,可为自己法戒。
(丙)我为他人助念,则他时人亦为我助念,可获相助之功。
(丁)彼人因我助念故,得生西方。他日以此善因缘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我得力。
第五章 家属须知
一 病者静听佛号,实为至善之事。大命未尽,可以却病延年。世寿濒危,即得往生极乐。世人不察,每以佛法但为超度幽冥而设,疑为不吉,庸愚瞽见。大谬大谬。华严经,佛升诸天说法,无量天帝,共赞佛法,最为吉祥云。念佛者,佛所说之法也。故一心念佛,功德实不可思议。
二 凡眷属人等,切不可入房与病者作软爱语,或临床挥泪,扰乱病者正念,累其堕落。
三 病房之中,除念佛者外,非必要时,伺候者以二人为限,其余可在房外静候。不宜喧哗,或加入同念更佳。
四 病者气绝以后,切忌哭泣,又忌揩洗手足,搬动身体,掉换衣服等事,致使行人痛苦,丧失正念。须照常念佛,待至暖觉全舍以后,方可举行。
五 病者暖觉全舍以后,臂膝弯屈,难以正直,可用热水手巾搭于臂膝弯处,自然照原。其实屈亦何碍。切不可听从世俗之谈,谓行人手足不直,来生将成折肱跛足之人。此等谬见,稍有识者,即知其妄。盖修行有得者,多侧卧而逝(称为吉祥逝),或坐化立亡。夫侧卧坐化,手足必屈,不辩自明。即释迦牟尼佛涅槃时,亦侧身右胁而卧。故行人身体之正直与否,实不成问题也。
六 生西以后,家属应以念佛代灵前哭泣。
七 祭祀应以素斋代荤菜。
八 节省丧事种种靡费,以作佛事。或买放生灵,为行人生西之助。
附录邀请书式
兹因 抱恙发愿邀请 贵团团友助念佛号并声明遵照贵团章程行事决无违碍伏希 察核并乞 早临无任感盼此请
念佛助生极乐团公鉴 谨启
计开病者履历如下
姓名 号 年岁 职业 详细住址
附录助念预约书式
兹因鄙人欣厌情深希望于报尽命终之时得 贵团诸团友辅助正念同宣佛号特恐子侄辈稍不留意坐失机宜今指定 为家属代表嘱阖家听受指挥予以便利并声明遵照 贵团章程行事决无违碍特此预约填呈 贵团存记即请 念佛助生极乐团公鉴 率子 孙 同启
计开本人履历如下
姓名 号 年岁 职业 详细住址
附录助念团友邀集单式
助念团友邀集单
兹有 君为 家 君抱恙照章邀请本团助念务望于 历 月 日 刻准期到 处会齐协议随带徽章不速是荷此上
居士慈照
(余姚)念佛助生极乐团理事启
佛历二千九百五十 年 月 日
(印光法师校订)助念生西会章程 云南四众佛教会
第一条 本会以集合念佛净侣,互相赞助。使有病者得消灾延寿,寿尽者得往生安养为宗旨。
第二条 本会设于四众佛教会内,由在会比丘及优婆塞两众组织之。但会外净业行人有愿加入者,须有会员介绍,经理事考查允许,方得入会。
第三条 本会设理事一员,为名誉职,由会员以公推式选举,每年一任,任满另举。但继续当选者,不得推诿。
【版权声明】真儒学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上一篇:临终关怀与安乐死之我见
下一篇:免费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