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也渴望关怀
发布:2016-08-12 09:21
来源: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生命的终结,自是应当如此。呵护生命最后阶段,让临终者在有限的时光里,能够温暖、安详、舒适、有尊严地走到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这便是临终关怀的宗旨。临终关怀是针对身患绝症、生命只剩6个月或更少的病人提供护理,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目的是改善病人余寿的质量。近日,《惠州日报》记者调查采访了解到,在我市,临终关怀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也有越来越多人在临终关怀中有尊严地离去。然而,临终关怀缺乏完整的体系和规范,其发展和完善仍有一段路要走。
生命的消逝
在家属和医护人员陪伴中,她安详地闭上双眼
“6月份有5位,7月份有1位,8月份有11位……”近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医护人员口中的简单数字却意味着一条条逝去的生命。在这生命背后,暗藏着深深的、难以言说的痛苦、悲伤。所幸的是,在生命逝去的落寞中,还有温暖陪伴。
全身疼痛渴望一针“安乐死”
上周,李尔(化名)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走完了她33年的人生。3年前,她被查出结肠癌后进行了手术,然而手术也没能停止病魔对她的掌控。此后她反复住院,医院几乎成了她的家。最后一次住进那间病房的时候,她的家属已接到医生下达的病危通知书。病魇在她身上留下诸多痕迹,全身高度浮肿。
癌症晚期病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全身疼痛。李尔全身每个骨骼发出的疼痛,高度镇痛棒也难以抗击,痛得她紧紧抓住医护人员的手。疼痛把李尔逼得失去了最后的信心,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不想活了。她一次又一次哭喊着苦苦哀求,希望能求得一针“安乐死”。尽管如此,李尔仍旧想让自己保持仅存的一点尊严:她不愿接受在床上大小便,也不愿插尿管,挣扎着上洗手间,只为活得干净、整洁。每当这个时候,管床护士姚思敏都会轻轻地为她拉上隔离布帘,维护她那脆弱身子里暗藏的生命尊严。
姚思敏记得李尔刚来到他们科室的样子:青紫色的脸,消瘦而浮肿,瘀斑在她的皮肤上呈现。那时候,疾病的痛苦死亡的恐怖把原本优雅的她折磨得令人难以亲近。脾气坏,情绪低落,甚至拔管自残,是她给护士们的第一印象。面对这样的李尔,虽然觉得棘手,但姚思敏还是耐心地关怀着她。这样的病人,她见过太多了。为了亲近李尔,姚思敏详细地了解了她的病情,并从她家人那里了解了她的喜好。
聊天陪护鼓励,直到患者生命终结
李尔病前也是一名医护人员。姚思敏从这里入手与她聊天,说起工作,说起她的孩子,慢慢地拉近与她的距离。在姚思敏的细心关怀下,李尔也慢慢开始信任她。李尔痛得难以抑制的时候,姚思敏就会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握着李尔的手,一边教她深呼吸,一边跟她说话,让她分散注意力。面对病人的疼痛,姚思敏无法分担她的痛苦,只能一直守着她,慢慢度过那些为数不多的时光。
姚思敏会细心地留意李尔病情的变化,一有好转就告诉她,给她信心,经常陪她聊天。看到李尔精神好的时候,姚思敏会主动提出帮她洗洗头。而长时间卧病在床,李尔经常痛得满头大汗,洗过头之后,她感觉清爽了,心情也好了。
在生命终结的前一天,李尔奇迹般地“回光返照”,精神突然好起来,苍白的脸甚至有了几分红润。而姚思敏却隐约地意识到,李尔快要走了。姚思敏让李尔的丈夫把家人们唤来,让他们一一跟李尔说说话。李尔也仿佛感觉到了一些征兆,在清醒的状态下,向家人们交代了身后事。最后一天,李尔的身体出现恶化,体征指标瞬间下降。“她一直喊痛,并出现了精神恍惚。总是跟我们说,把门关上不要让人进来,实际上门一直是关着的。”李尔的要求与愿望,姚思敏都一一满足。在生命最后一刻即将到来的时候,经过李尔家人的同意后,医护人员放弃了抢救治疗,尽量减轻她的痛苦,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也不忘对其进行鼓励。最后,李尔在家人以及医护人员的陪伴下,安详地、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最后的尊严
挽救生命同时尊重病人意愿,尽量减轻痛苦
临终关怀,不仅能让病人得到治疗,也能让病人在医院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减轻病人家属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病人也能在医生护士的关怀下有尊严地走完人生。临终关怀,给生命的终结,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姚思敏所做的工作被称作 “临终关怀”。在我市一些医院的肿瘤科、消化科等都开展临终关怀项目。由于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更有能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许多病人家属也愿意把病人留在医院,由医护人员24小时看管陪护。
“癌症晚期病人是非常痛苦的,身体会剧烈地疼痛。这些痛苦别人都无法分担,我们也只能尽量用药物来减轻他们的痛苦。”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医生李丹说,临终关怀中,在挽救病人生命的同时,他们更多地会尊重病人的意愿。减少手术、开刀等增加病人痛苦的救治,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在一种安详的状态下离开。
临终关怀对病人的看护和尊重,使其在病人以及病人家属中的认同度逐渐提高。采访调查中,记者从市区各大医院一些医护人员口中了解到,10多年前,当病人的病情难以医治的时候,病人大多会选择回家度过最后时刻。而随着市民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医疗保险的普及,病人家属不放弃对病人救治的决心也大大提升。很多癌症患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可能还会有一两年的生存期。与此同时,病人家属对临终关怀也有所接受。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护士长刘顺妹估算,约有80%家属会选择让临终病人在他们的关怀下离开人世。
观念的碰撞
在病房走完人生最后一程PK回归故土落叶归根
享受临终关怀的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病人认同并在医院的临终关怀下走完人生,不过,这一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仍未被广泛接受,敏感和忌讳依然存在。病人和家属也会因地方差异与文化教育程度而出现不同的选择,往往是受教育程度高、传统观念较轻的病人和家属更愿意选择临终关怀。
市民欧先生今年70多岁的老父亲因患胃癌住进了医院。欧老先生患病多年,住院时间也比较长,癌症在他身上多个部位扩散,生命也濒临临终状态。欧老先生读过大学,文化程度较高,对于死亡之事看得比较开明。老人身体虚弱,目前需终日进行输液治疗。正因如此,老人认为在医院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也不至于家人忙作一团。老人告诉家人,自己就留在医院走完人生。欧先生也听从父亲的意愿,平时交由医生护士照料父亲,而家人工作之余都会抽空过来陪护父亲。
与欧先生的父亲不同的是,欧先生的奶奶传统观念保守。奶奶2003年去世以前在医院里接受治疗,她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坚持回老家。奶奶认为,人应该在故土落叶归根,灵魂才能得以安息。记者了解到,像欧先生奶奶这样怀有传统观念的病人和家属不在少数。而部分家属则认为,把老人放在医院过世,或被扣以不孝之名。不过,欧先生则表示,自己并不看重风俗,主要还是尊重老人自己的意愿。“如果父亲自己要求回老家落叶归根,我也会送他回去。他在医院里受到关怀而离开,我也比较放心。”
而对于开展临终关怀项目的医护人员,他们遇到的难题则是:一些家属在把病人送到医院后,由于对疾病认识不清,对临终关怀不够了解,在病人过世后,往往情绪激动并且充满质疑。他们认为病人原本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过世了?还有一些家属在病人即将离世前,强烈要求返乡,但在路途中却可能遭遇不测。“在临终病人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我们要对病人解释、认识病情,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另一方面,要对家属进行教育,让家属正视死亡,再让其协助医生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刘顺妹说道。
孤独的道路
缺乏临终关怀机构,志愿者需成熟劝慰之道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国外一些由医生、护士、药剂师、照料者和社工等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我市现阶段的临终关怀大多都是医院的医疗护理服务项目,临终关怀并未形成一个学科。此外,志愿者在临终关怀方面也面临难题。
黄姨(应采访对象要求使用化名)是一名志愿者,她告诉记者,她参与的志愿者团队主要以社会服务为主。但只要有人有需要,她就会和团员一起为即将离世者进行临终关怀。
临终者中大多是老人,临终关怀主要是给予老人精神关怀,按照老人的意思处理过世后的相关事宜。临终的老人有很多想法,如何让他们放下对死亡的恐惧,最终获得内心安宁是最重要的。通过临终关怀,要让老人领悟到,人生有生有死,死亡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无需紧张。另一方面,则是给老人的子女做思想工作。可以让老人的子女与老人一起回忆老人过去的自豪、感动的事,让他在愉快的场景中走完自己生命的旅程。
黄姨看过一些人面带笑容地安详离去,也有不少人面对死亡,大汗淋漓、嘶声喊叫、拳头紧握,带着深深的恐惧。而这也是对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挑战和考验,临终关怀需要志愿者具备很强的心理承受力。同时,志愿者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感悟力。“志愿者自身就必须做到对生死看淡,对即将离世者的痛苦感同身受,用心去体会他们的想法。”黄姨认为,惠州需要临终关怀志愿者,更需要一套成熟的临终关怀劝慰之道和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还可以将医院内医护人员的护理和志愿者的关怀结合起来,在病人生命即将结束之际,由志愿者引领其安详离去。
生命的出路
建立针对患者的临终关怀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虽被越来越多人接受,但其仍缺少一个完整的体系和规范。不过,相关政府部门也逐渐意识到临终关怀在老者、患者生命尽头的重要性。
刘顺妹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服务临终病人,他们会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病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护士们平时也会通过自学、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自我充电。每个月科室内都会有查房指导,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意见,指出工作的不足,努力提高护理水平。
据了解,在市卫生局今年6月份印发的《惠州市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要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抓手,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扩大护理服务领域,加快护理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绝症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同时,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将护理到家庭服务延伸到社区,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日间病房建设,根据实际需要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收治老年病患者和各类疾病晚期患者;设立日间病房,收治放化疗、骨科康复患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他山之石
深圳:临终老人可获1000元购买临终关怀服务
2007年1月1日起,深圳市民政局试行“临终关怀计划”,即政府提供资金,让家属聘请专业人员对临终老人进行病床护理。资助标准为每位临终老人提供1000元服务额度,用于向有关服务机构购买临终关怀服务。2009年,深圳“临终关怀”计划共资助临终老人约1363人,金额达约136.3万元。
广州:启用国内首个临终关怀大楼
广州市老人院慈爱大楼于2008年4月2日落成启用,是中国民政系统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大楼。据悉,60岁以上、没有传染病、精神病的临终患者都可以申请入住慈爱楼。园区的临终老人们只需缴住院费,另外的心理咨询、辅导等项目一般是不需要额外交钱的,社工和心理咨询师的工资由市政府财政统一拨款补贴。
记者手记
死亡面前的一抹温柔
如果不是面对死亡,人或许不会知道生命有多么脆弱,或许不会了解自己内心有多少遗憾、伤悲,或许不会懂得对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在那些临终病人的眼里,死亡带来的强烈恐惧和疼痛,似乎无法用任何东西填补。又有多少人能淡然洒脱,直视生命消亡?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老龄化社会的现象日益凸显。老年人医疗照护和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必然不小,临终关怀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对于从事临终关怀的群体,他们所要担当的角色便是一位充满仁爱的倾听者和引领者。不仅要倾听临终病人对生命的渴求、对过往的追忆、理解他们的一切情绪,还要教他们直面死亡的勇气。让病人在死亡面前,感受临终关怀送来的那一抹温柔。这么一来,或能将人内心所有的固执、所有的怨念瞬间融化,化作烟云,让灵魂安然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