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也浪漫 定制“人生纪念册”

发布:2016-09-22 16:48

来源:



1

现状

服务开展3年 仅一家敬老院按项目推行

4月8日上午,一场春雨淅沥沥地下着,在顺德容桂冯派普敬老院内,94岁的胡桂玲坐在自己的床头,一边翻看着人生回顾册中自己以前的照片,一边跟社工苏佩芝感慨自己的面庞又消瘦发黄了些许。每次翻看这本人生回顾册时,她的笑容总会挂在脸上。“他们给我做的这个小册子,让我很开心,家里人看到也很开心,我觉得人生圆满了。”胡桂玲说。

2012年,顺德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本土社工机构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进敬老院。2013年,星宇在容桂冯派普敬老院和顺德颐养院开展“临终关怀”的项目。胡桂玲所说的小册子,是该项目中的一项服务,即为敬老院中的老人制作回忆录。除此之外,还有“一人一梦想”、“院内临终关怀”等服务。

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冯派普敬老院院长朱月霞介绍说,作为在顺德最早开展“临终关怀”的社工机构,他们最初的希望是把“临终关怀”的服务在顺德区推广开来。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星宇目前共有6个长者服务单位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专职社工有7、8个,而由于受人才和资金紧缺的影响,目前仅有冯派普敬老院里的“临终关怀”是按照项目来推进的,其他的几个地方都是以推广为主,并没有进行实际的“临终关怀”工作。

朱月霞介绍说,“临终关怀”在内地作为一项新鲜的服务,经常会被误认为是在“等”死,因此其发展需要一个被理解和接纳的过程,“有些老人和家属还是不太能接受,而且有些养老院也不太愿意开展这项服务。”

两医院有“牌照”却没开起来

说到“寿终正寝”,人们想到更多的可能是医院,而在顺德的医院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几乎没有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据了解,2012年佛山市卫计局为全市,包括顺德的大良医院、伦教医院等19家医疗机构发放设有临终关怀科的执业许可。记者了解到,顺德这两家医院目前既没有设置临终关怀科室,也没有开展相关服务。

顺德区第一人民院虽并未设置专门的临终关怀科,但在肿瘤科、老年科等特殊科室会提供一些特别关怀。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会通过加强生活护理,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争取家属的关怀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也会对医务人员开展人文医学培训。该院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属往往会向患者隐瞒病情。此外,即使患者得知病情后,一般也会因为本能的求生欲望,采取积极治疗。现实中,仍有认为接受“临终关怀”就是在等死的错误观念。

此外,医院难设置临终关怀科室还受政策影响。据介绍,目前针对医院的考核评定指标,包括治愈率、死亡率和病床周转率、药品比率等项目及社保政策。“这些都不太适合临终关怀病房的实际情况,让医院有心无力。”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解释。

专业人才不足也成为阻碍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临终关怀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但实际上,医护人员多数没有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靠自学及工作经验。

对此,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建议,政府可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给予扶持;适当放宽医保政策,并建立一些有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医学院校可在课程设计、临床实践中增加临终关怀服务方面的内容。

2

经验

不等临终才关怀 更早提供系统服务

“临终关怀并不是在老人家弥留之时给予的关怀,而是从老人一进敬老院就开展的追踪式服务。”社工苏佩芝介绍说,他们会在老人健康和意识清醒时提前介入,为老人开展生命教育、建立人生回忆录、开展日常护理和心理慰藉等。

苏佩芝介绍说,社工们为老人建立档案,评估需求,记录老人口述的身世经历,然后集结成册。目前,他们已跟进20余个案例,“在人生回顾册做好之后,我们会举行一个小型的赠送仪式,邀请长者的家属参加,也是想让他们更加关心老人。”

“有的人还有没有完成的心愿,他们说出来,我们帮他去完成。”苏佩芝介绍说,他们在跟老人沟通交流时,会留心老人经常提到的心愿,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帮他去完成,而不是让老人带着遗憾离世。

此外,为了让更多的长者愿意在敬老院里终老,社工们还在敬老院里设立了关怀室,并进行了精美的装修。“大部分人的思想是落叶归根,想要在家里去世或医院里去世,而期间老人们的痛苦却不言而喻,甚至是没有尊严的。”苏佩芝介绍说,他们会在老人临终时给予最好的照顾,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去。此外,除了关注临终长者外,他们还通过回忆、小型追悼会等帮助长者身边的亲友脱离悲痛。

从“人生回顾册”到“一人一梦想”,再到去世前的“临终关怀”,直到去世后的“追思会”。星宇社工中心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从多个方面来让老人们有尊严地活着和离世。

谈心说“生死”让家属也坦然

“说到想怎么活,大家都感兴趣;但是说到想怎么死,这个就比较尴尬了。”朱月霞介绍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不少老人和家属不太愿意面对“死亡”的话题。而在这个时候,社工及社工中心则需要充当起合适的角色。

社工苏佩芝现在作为“临终关怀”项目的专职社工,她每天在养老院内的工作重点就是同老人家谈心,从天南地北的聊天开始,建立信任关系后,再慢慢渗透“生死”的话题。而对于20多岁的小姑娘来说,坦然面对生死已非易事,更何况还要对老人们进行生死教育。

苏佩芝介绍说,他们跟香港专业的社工机构合作,邀请他们的资深督导前来对社工进行辅导,介绍与老人沟通技巧的同时,还同时传授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现如今,她与老人家谈起生死的话题,早已是“看透一切”的心态。

“我们每半年举行一次家属座谈会,重点介绍临终关怀服务。”苏佩芝介绍说,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更多来自家属。“也许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还没去世就谈死亡,会给人一种不孝和不敬的感觉。”正是由于这种“你不提我不说”的沉默,让许多老人跟家属之间存在一些隔阂和误解。“有的老人跟我们提到希望去世后办个简单的葬礼,但是家属就一定要办得有排场,其实会给老人带来一些困扰。”苏佩芝表示,他们在这时会在获得老人与家属的信任后,在老人与家属中间进行沟通。

3

困境

专业人才流失率一半左右

在住着125位老人的冯派普敬老院里,社工苏佩芝是从事“临终关怀”的专职社工,“我一个专职的社工,加上两个活动专员,还有周末的义工。”苏佩芝介绍说,这样的人员配置,让养老院里的“临终关怀”开展起来略显紧张,“跟老人家的沟通不能求快,这就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时间。”

“非常缺乏专业的人才,而且就目前来看,我们这方面的人才流失率在一半左右。”朱月霞介绍说,专门从事“临终关怀”的社工属于“尖兵”,是重点培养对象。然而,由于在养老院里几乎每天都会面对疾病和死亡,从事这项服务的工作者精神压力非常大,“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阻挡人衰老和死亡的脚步,这就需要专职社工有良好的心态和专业的素养。”

除了专职社工的流失,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的义工也存在流失和不固定性,也减缓“临终关怀”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老人如果经常面对新的面孔,这样难以建立双方的信任,也让老人家难以打开心扉,不好开展工作。”朱月霞表示,希望能够参与“临终关怀”项目的义工可以坚持下来。

政府购买项目服务时断时续

时间追溯至2010年下半年,星宇社工中心就已经在冯派普敬老院开展“临终关怀”的服务项目,期间政府部门对该项目的购买与支持数度出现中断,而星宇社工中心在冯派普敬老院的“临终关怀”还算坚持了下来。

朱月霞介绍说,当初是佛山市民政局出资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星宇2010年下半年在冯派普敬老院开展“临终关怀”的服务,之后便没有继续购买,而星宇的项目仍在继续。到了2012年,顺德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本土社工机构星宇工作服务中心引进敬老院,星宇在开展“临终关怀”上更加方便。

“政府购买的是社工服务,而不是针对这个项目的购买。”朱月霞介绍说,“临终关怀”项目是一个人才要求高,资源消耗多,配套服务复杂的项目,星宇对该项目只是属于义务开展,并非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中必须提供的一项。

2012年12月4日,在顺德区首届公益创新大赛决赛上,星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凭借“院舍‘拥抱夕阳’长者善终计划”获得优胜项目奖项,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这个“临终关怀”的项目在当初制定的时间截止到2014年底。“虽然时间已经到了,但是我们还是在坚持,并希望把它做得更出色。”朱月霞介绍说。

故事

人生回顾册 记录人生酸甜苦辣

90岁的金婆婆是一位自梳女,此前一直跟着侄女生活,去年3月来到冯派普敬老院。她是苏佩芝跟踪的第一个“人生回顾册”的主人,而小册子里记录着她终身未嫁、在缫丝厂工作五十多年等方面的人生经历。“她更多是讲述了自己的辛酸,因为老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一辈子没有嫁人。”苏佩芝介绍说。

相比金婆婆的辛酸,94岁的胡桂玲在人生回顾册中更多讲述了自己的幸运和幸福。胡桂玲出生在越南,父亲是容桂本地人,母亲是越南人。日军占领越南时,年少的她跟父亲侥幸逃出回国。之后在顺德糖厂认识了心爱的丈夫并结婚生子,虽然生了9个子女,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有四个孩子夭折,所幸活下来的孩子都健康孝顺,现如今她已经有十多个重孙。在胡桂玲的人生回顾册中,穿插着多张她自己提供的照片,其中一张就是她跟三个女儿的合照,乍一看犹如四姐妹。“女儿们很孝顺,知道我也爱漂亮,在前年母亲节那天,把我打扮得好靓,然后一起去拍艺术照。”胡桂玲说,家人来探望她时,经常要让她把回顾册拿出来看看,甚至远在澳洲留学的孙子还想把小册子带走。

苏佩芝介绍说,人生回顾册是“临终关怀”中的一项服务,本着自愿的原则,邀请老人口述出自己人生中有意义的事,社工进行记录,然后跟老人进行多次的核实校对,最终成册。许多老人的家属在看到回顾册之后,都表示是第一次听老人讲起过册子里面的事,特别是一些不愿意在家人面前提起的辛酸往事。“我们也是想让家属在老人生前给予更多的关怀,不要在人不在了之后留下遗憾。”苏佩芝说。

一人一梦想 盲人老爹找到祖屋

64岁的梁东来是个盲人,出生不到两小时就被亲生父母抛弃,后来被住在容桂的养父母捡到收养,而养父也在他六岁时去世。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梁东来却有一副好嗓子,他9岁时就开始上街卖唱,16岁那年遇见“伯乐”,进入当时的省剧团唱粤剧,后来做了近三十年的舞台指导。

1999年,梁东来的养母去世,他也从剧团退休,并于2001年进入冯派普敬老院养老。在进入养老院之后,梁东来一直有个心愿没了,“我跟养父母一起住的祖屋,时间过去很久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得到。”苏佩芝和同事们根据梁东来提供的一个模糊的地址,先行前往打探虚实,再经过走访,确定一个大概范围。

去年初,苏佩芝他们带着梁东来前往事先打探好的范围,在凭借梁东来的描述,终于找到了祖屋的地址。“他过去的时候,很多邻居都过来了,以为他早已经不在世上了。”苏佩芝说,自从完成这个心愿后,梁东来的心情更好了,现在每天拿着义工送的小吉他当琵琶弹唱,总能吸引敬老院内的一批“粉丝”围观。

“不让他们带着遗憾离开,也是我们进行临终关怀的一个出发点。”苏佩芝介绍说,“一人一梦想”作为“临终关怀”项目中的一项服务。他们在收到老人未完成的心愿时,尽力帮助实现。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临终关怀学与生活

下一篇: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与一般的普通病房或医院相比-有以下特点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