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

发布:2016-09-10 16:57

来源: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锐利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不可低估,要把科学技术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杠杆。

  一、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深刻认识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当今时代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发展经济、国家强大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趋势。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转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国际间、地区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呈现出科技竞争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科技背景。

  从科学发展观提出背景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在现代化进程中,解决资源枯竭、能源耗竭,新能源的开发等问题,科学合理地利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

  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看:科学技术作为解决当前应对环境变化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内在动力,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发凸显。

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看: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法,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更加自觉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成效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

因此,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支撑,科学发展观是运用科学技术和人类创造的先进理论和物质成果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发展难题的行动指南。

  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走的道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一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保增长、保发展的目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我们应化危为机,抢抓机遇,立足优势,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环境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三是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用新的科学技术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是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面对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处理好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外向型经济和内需型经济的关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国内市场广阔的优势,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项科技内涵十分丰富的大事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必须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落到实处。

  第一,必须真正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可以说,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将是以科学技术产业为标志的科业文明。只有崇尚科学,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才能实现保增长、保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科技意识,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把“第一生产力”拿在手上抓,真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促发展、保增长的浓厚氛围,真正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第二,必须尊重科学,提高统筹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必须把握统筹各方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掌握科学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统筹能力。要树立“人文理性精神”,端正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在不断认识与适应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理性地、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谋取经济社会长远和谐发展。

  第三,必须切实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口号,更要在决策中体现,在行动中落实。要切实加大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落实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真正将科学研究当作未来发展的基石;要切实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要切实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产生提供支持;要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产业和产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一条可持续地发展道路。

  把科学技术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杠杆,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系统的效率整合与优化,以实现“系统效率”最大化。我们一定要切实将发展科学技术放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位置,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努力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关推荐

上一篇: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经济方面)

下一篇:科学技术与全球性问题的关系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