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类型
发布:2016-09-24 17:03
来源: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1]
清明祭祖
在清明扫墓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2] 。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报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人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2] ,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节祭奠先人,寄托对逝去的先人的哀思,是人之常情,况且,从2008年开始,国家还专门调整节假日,把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列入法定节假日中,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人民意愿、尊重传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祭祖这一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是,传统的清明祭祖形式却不好,与人们的时代不相符合,同人们倡导的“四个文明”不合拍[2] 。
一是违背环保的理念。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几天里,特别是在城市中,时常见到路上人们祭奠时遗留下的纸灰和各类贡品,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也增添了环卫工人的负担,而且,烧纸时烟火四起,污染空气。二是不符合科学精神。烧纸磕头、三跪九拜,本来就是迷信的东西,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提倡科学,用文明、科学的形式也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灵的目的。三是存在着安全隐患。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干燥风大的时节,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全国每年清明节烧纸引发的火灾事故就达近万起,损失相当严重。当前,全国上下都在齐心协力创建和谐社会,清明祭祖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们应该大力提倡清明节要文明祭祖。
清明节文明祭祖的形式越来越多,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赞同和认可。这些形式包括:一是默哀。在先人陵墓前严肃地鞠一个躬,静静地默哀,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和思念之意,既简单又庄重,不失为清明祭祖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形式。二是植树。更多的群众改用植树的方式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其实,对先人最好的祭奠形式,还是继承先人遗志,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关爱家庭成员,与家人和睦相处,和和美美过好每一天。相反,如果整天吊儿郎当,吃喝嫖赌,打红闹黑,却忘了在清明节给亡去的先人祭奠,要是那样,无论烧多少纸钱,摆多少贡品,先人的在天之灵,都不会安息的[2] 。
网上祭祖
网上祭祖是21世纪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祖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逝亲人。
网上祭祖[3] 不悖于传统祭祖方式,只是传统祭祖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祖活动,网络祭祖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
各类祭祀网站上用户可以自主创建纪念馆和网上陵墓,可以直接用鼠标点击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献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也可以敲击键盘发表留言、追忆文章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苗族祭祖
苗族传统宗教是多神信仰,主要表现是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其中最为庄严和神圣的仪式是祭祖。
苗族认为,人虽去世,灵坛犹存,祖宗的灵坛时时在关照和保佑着在世的人。苗族不论是居住砖房还是茅草屋,都要安设神位祭祀祖宗,逢年过节要向祖宗敬饭敬酒,烧香烧纸。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祭祖节。
逢年过节,人们在开饭前必须先祭祖。饭菜做好前,先将草纸割成小张,用一种关圆的錾子打成几排相连的瓦梭形的印子,称之为钱纸。将钱纸贴于神位并点香插好。饭菜做好后,盛上一碗饭、一碗肉、一壶酒放在堂屋正中的桌子上,户主坐在桌旁靠大门方向的凳子上,面向神位,用调羹舀一勺饭,虔诚地念诵献饭辞:“××先人,今天是××节,我们做好饭菜。恭请先人与我们共同用餐,……特此祭祀,哼哼!”念诵完毕,将调羹里的饭倒在桌子上,又撕一片肉放在饭上,再斟一点酒倒在桌上。也有先敬饭,再敬酒,最后敬肉的。每舀一次饭、撕一次肉和斟一次酒敬一对祖宗,如爷和奶、父和母、叔和婶,从上到下把祖宗三代敬完。献完饭后,还要焚烧钱纸,表示送金钱给祖宗“买路走,买田买地种,买地盘居住”。做完这些仪式,家人才可享用这个节日的美味佳肴[2] 。
祭祖仪式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重、怀念和希冀,同时通过对祖宗三代纵向和横向的追溯,加深了同宗内部的感情,增强了凝聚力。
上一篇:祭祀仪式
下一篇:清明节老家如何上坟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