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龙:从分析中国经济形势中把握国内外发展机遇

发布:2016-08-27 16:22

来源:

央广网南昌10月25日消息(记者 于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论坛创始人、中国资本论坛秘书长董志龙考察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及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教育成果展,并接受景德镇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在隆重的受聘典礼中,董志龙就中国股市、国企改革、土地确权、外贸、货币、社会保障、资本、互联网等一系列问题在景德镇学院大礼堂进行演讲。

  董志龙指出,2015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破题之年。总体上说,过去的五年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五年,在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作用下,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下行压力已得到有效化解,经济运行潜力正在逐步释放,经济运行正逐步走上新的轨道。承前启后,我们可以从宏观层面简略透视中国经济的走向。

  董志龙说,所谓经济发展中的热点就是大众瞩目的焦点,这个焦点也常常代表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重要因素,这些焦点大体集中在国企改革、资本市场建设、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几大方面。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的产权结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的,提高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迈进。对于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来说,这个改革既是一个必然,也是一个必由之路;比较而言,资本市场的建设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同时,资本市场也是社会财富的集散地,联系着千家万户,尽管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够成熟,但其正向的作用已勿庸置疑。而公众对资本市场的期待主要为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这些,也是未来资本市场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

  董志龙指出,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极大改革了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称之为互联网+信息革命亦不为过。事实上,互联网+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标志,其潜在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此外,一带一路也是目前经济领域热度很高的词汇,客观地看,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其核心是打造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强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其指导原则是合作共赢而非经济扩张。

  经济热点问题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状态,也昭示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历史地看,中国经济已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崛起,而在这个时间点上,世界经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因此,如何把握国内外发展机遇,适时做出正确的突破方向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选择。

  经济是什么?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来看,经济是社会结构形成的重要媒介,是表现生产资料、劳动力、科学技术、资本以及宏观政策匹配水平的一个标志。从此出发,经济也是社会效能的一个表现。换个角度来说,一个经济体,拥有多少生产资料、多少劳动力,生产出多少可交换的商品,就表现这个经济体的效能。以此来衡量,我们就可以清楚一个经济体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如果拿中国经济总量或称之为效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效能是很低的,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很大。这是中国经济落后的一面,也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归根到底,一个经济体的工业化水平决定着这个经济体的效能,也就是说,要想提高我们的效能,只有走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化水平。对于我国来说,工业化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只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即农业人口的转化,同时促进乡村城镇化。所以,可以说,城镇化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战略。

  董志龙表示,城镇化是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城镇化,离开了工业化谈城镇化是行不通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终究是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的,因此,工业化只是城镇化战略的一个环节而非国家战略的主体。进一步来说,以城镇化为核心发展工业经济既是一种战略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

我们应如何谋求核心战略框架中的经济发展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培育经济增长点。如果把一个经济体比作一株大树,其增长点就是树冠上的嫩芽。大家都知道,一株树没有了嫩芽,就不会生长。而经济体缺少了增长点,也意味着经济发展走进了死胡同。

  董志龙指出,中国经济的增长点不能寄希望于既有的商品生产之上,而是要致力于运用科技成果创新发展机制,激活民众的创业潜力,为经济运行增添新的要素。笔者认为,衡量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与状态不能简单以GDP来计算,是要将新兴经济成分的比重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以此为前提,倡导万众创新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培育经济增长点惟一途径。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万众创新既是社会运行机制方面的任务,也是维护经济体健康运行的要求。总的来说,要从社会运行机制层面出发培育万众创新的社会土壤,并充分注重创新要素,改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更新与进化的健康经济体。

  董志龙说,中国经济向工业化迈进的方向没有改变,并有提速的趋向,这与中国经济仍存在下行的压力并不矛盾。从人口成分的角度来说,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农业人口代表着工业化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不足,同时也昭示着经济发展仍存在巨大潜力。从人口转化的角度来说,未来中国经济仍存在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的基础。未来农业人口的转化必将建立在高质量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就是由工业化促进城镇化,由城镇化促进农业人口的转化并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由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平衡发展。因此,农业人口的转化即国家工业化步伐也是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人口成分也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

  董志龙指出,从经济运行的主要驱动要素来说,创新发展、消费升级、社会公共建设、以及海外发展战略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创新发展既包含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所需的科技手段,也包含着万众创业,改变生活模式的内容,归根到底,创新发展是扩增经济增长点的必要路径,也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惟一通道;此外,消费升级也是提升社会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国内人均消费水平处于逐年上升的状态,并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社会公共建设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国家的年度财政预算上即可看出,财政对社会公共建设的投入处在逐年上升状态中。此外,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标志着国家经济巨树正萌发出新的枝条,宛若经济的触角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共振。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正由粗放型、资源型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转变;由外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由东快西慢向中西部崛起转变;由传统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东盟十国经济发展趋势

下一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