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族概貌一览

发布:2016-09-26 15:12

来源:



1、历史发展

 1、主要源流  

起源源流 

1、朱姓始成于西周,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2、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以公子朱为始祖。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  

4、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 

5、源于朱氏族(也称为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活动于今河南淮阳一带。出自远古帝喾时期大臣朱虎之后裔,以朱虎为得姓始祖。西周的隐士朱张、战国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 

6、源于改姓而来: 

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将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是一项重要举措,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 

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2、得姓始祖 

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3、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河南省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 

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2、人口分布

 4、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5、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6、当代人口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3、姓氏文化

 7、郡望堂号 

朱氏郡望

吴 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隋朝灭陈国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地始有苏州之称。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区)。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沛 郡:也称沛国郡、沛县,始建于汉朝初期。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将家乡泅水郡改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王莽改为吾符郡,东汉改为沛国。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西晋还旧治,后复为郡,又移治沛县。南朝宋移治萧县(今安徽萧县)。北齐时废。早期沛郡所辖范围,包括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省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时改为国,后又改回沛郡,所辖地域大为缩小,而且郡治屡有迁移。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沛县)朱氏通称沛国,以远祖兴起发源斯地,故名。

凤阳郡:隋时置郡。治所在钟离(今安徽凤阳)。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丹阳郡:丹阳又称润州、丹杨郡,是我国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灭后陈后废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朝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的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一带,唐朝时期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位于江苏溧阳旁边,紧靠长江。

太康县:秦朝时期置阳夏县。隋朝时期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地区。

钱塘县:秦朝时期始置钱溏县,治所在灵隐山麓,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及以西一带。南北朝时期的陈朝祯明元年丁未(公元587年)改置钱溏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废钱溏郡置为杭州,移治到钱唐(今浙江杭州灵隐山麓,浙江省杭州市)。唐朝时期将“溏”改加“土”偏傍为钱塘。民国时期,钱塘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永城县:东汉朝时期的临睢县,晋朝时期废除。隋朝时期又改置为永城县,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国置郡,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时期改置为义阳国,其时辖地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部一带地区。

 8、宗祠楹联 

五言通用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博学而重气节。咸亨年间为洹水尉,武后时曾上书实行宽简仁爱之朕,打击朋挡,受赏识,关正谏大夫,兼修囯史,人称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笔,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当时,大臣魏元忠、张说受张易之诬陷,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朱敬则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逝世。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明朝宁王朱泉后裔,世居南昌。明王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建青云普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鱼,简练概括,形象夸张,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又工书珐,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曰长: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从李侗学xí,是二程(颢、颐)的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jun守时,曾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并qīn手订立学规。又曾在jiāng西铅山鹅湖山讲学。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沛囯源liú远;紫阳世泽长: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囯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朝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jiāng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yáng廷桂在《南还曰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jiāng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囯。”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哗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jiāng西省九jiāng市庐山朱子祠联。

  

 9、家谱文献 

江苏溧阳朱氏忠字号宗谱二十一卷,(民国)朱仲昌主修,朱寿昌等纂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紫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江都市图书馆。 

福建紫阳朱氏建安谱,(明)朱莹主纂,明万历庚申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档案馆。 

安徽徽城朱氏族谱,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泾川张香郁朱氏续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朱氏通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两卷,(清)朱映圭纂修,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梅陇朱氏宗谱十七卷,(民国)朱正奎等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川张香郁朱氏支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嘉庆戊辰年(公元18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乡大石朱氏六修族谱八十六卷,首卷上、中、下册,(清)朱光策等主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上湘界牌朱氏谱牒五卷,首卷上、中、下册,(民国)朱淞圃等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皇谱,著者待考,1994年油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通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朱斯皇纂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范朱通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嶺邵东朱氏三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朱劝武等主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四修支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朱孚唐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紫阳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市中湘高司朱氏四修支谱八卷,(民国)朱孙顺等主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益阳朱氏七修支谱十三卷,首卷上、中、下册、末一卷,(民国)朱履嵎主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邵东横田朱氏贤公支谱十六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阳市朱氏三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民国)朱伟成、朱卓群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紫巖朱氏宗谱四卷,(民国)朱永亨等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邵阳湘中大石朱氏七修族谱卷一百零三卷,首三卷,(现代)朱满四等协修,1999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常宁朱氏四修宗谱五卷,首一卷,另八卷,又三十八卷,(民国)朱兴梓等主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朱氏谱牒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朱森甲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著者待考,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北省抚宁县上庄坨乡北未庄。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清)朱朝坤等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朱民族谱六卷,(清)朱文忻修,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清)朱文烈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朱民家谱三卷,(清)朱朝栋纂,清道光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民国)朱澄俭续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历史所、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民国)朱世杰、朱惟恭修,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上海市文物管理局、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七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宝应县图书馆。 

江苏宝应朱氏支谱一册,著者待考,民国初年(公元191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宝应县图书馆。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两卷,(民国)朱思襄主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清)米泽林等重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族谱十二卷,(清)朱步南等十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都朱氏宗谱六卷,(清)朱治卿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江都朱氏重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朱承业主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泰兴朱氏宗谱八十四卷,(清)朱铭盘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江苏南通崇川朱氏宗谱,(民国)朱大淼、朱阳生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南通翰墨林书局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如皋湖洲朱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朱祖荣总纂,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镇江月潭迁润朱氏支谱四卷,(清)朱淑续编,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东朱氏族谱十二卷,(清)朱淳高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润东彪林朱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华锦章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顺江洲朱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清)朱琳、朱洪文七修,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注经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西丹徒朱氏九修族谱十六卷,(民国)朱永煦修,丁德昌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图书馆。 

江苏扬中朱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有两部。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图书馆。 

江苏扬中朱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扬中县图书馆。 

江苏武进颜塘桥朱氏宗谱八卷,(民国)吴文盛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遣直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武进硕乔朱氏宗谱八卷,(清)朱顺德修,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敬义堂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族谱十六卷,(清)朱光耀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彝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二卷,(清)朱百昭朱绪曾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武进灵台朱氏宗谱十四卷,(民国)朱永炳修,朱炳坤纂,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詒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七卷、第九~十二卷、第十四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四十八卷,首一卷,(清)朱友仁等纂,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朱元标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 

江苏无锡紫阳朱氏家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民国)朱继祖修,朱祖镐辑,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听彝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朱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补刻四卷,(清)朱恩沐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注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池墩朱氏宗谱十卷,(民国)朱晋松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七十卷,(清)朱凤衔等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十二卷,(清)朱必江修,清光绪年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苏州古吴朱氏宗谱,(民国)朱述祖等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惠山宗祠叙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苏州紫阳朱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 

江苏常熟虞山朱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朱昌凤、朱泰云上修,米绂纂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惠迪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江苏常熟朱氏先世实录一卷,(清)翁心存、邵齐熊等撰,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熟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朱家壇朱氏宗谱文集四卷,系图六卷,行传六卷,(清)朱振麟等修,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朱家壇朱氏宗谱文集五卷,系图七卷,行传八卷,(清)朱锤、朱凤标等纂,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朱家壇朱氏宗谱文集五卷,系图六卷,行传九卷,(清)朱耀纂,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清)朱永等修,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黄阁河朱氏家谱八卷,(民国)朱妙助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翔凤村朱氏家谱十六卷,(清)朱城等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翔凤朱氏宗谱十六卷,(清)朱大煇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

 10、字辈排行 

 11、宗祠陵园 

儒里原是长江航道东移后留下的一片江滩沙地。西去五里为华山,山虽不高,顶有小镇,却是古代京口往云阳大道的必经之地,曾有一番牛车辘辘、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到元末明初,朱文通(儒里最早名叫围里(见诸谱牒),随着朱姓人口增加,遂称为朱家圩,清代康熙年间,朱氏考取功名的人很多,始改称儒里(儒人之故里)。提起始祖亨三公,儒里家喻户晓。解放后,东片三乡大路、姚桥、儒里并称。后曾隶属石桥镇,其实包括儒里、建新、殷家、百乐、茂华诸村在内的这方土地均泛称“儒里”。 

镇江的大路、姚桥、儒里一带,傍依滔滔长江,背靠巍巍圌山,山川秀丽,物产丰饶,食馔精美,人们习惯上称此地为“东乡”。

儒里老街古色古香,街里坐落着约有三四百年历史的朱氏宗祠(老祠堂),大门二侧面对南北街心之圈门的匾额上刻“儒里” 二字。据说祠内前厅曾有一红底金字“学达性天”匾额,系康熙御赐,《宗谱》亦有关于此匾之记述,如今挂匾之铁钩尚在。

儒里老街的朱氏宗祠可算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它为明清建筑艺术的遗存。它既存有建筑艺术的历史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儒里为镇江市乡镇规划的工业园区,紧邻丹阳后巷等工业发达乡镇,势可互补映衬,相得益彰。且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可供开发景点有十余处之多。又有正宗东乡羊肉和世界顶级矿泉水等餐饮文化的拓展,是开辟"东乡一日游"的必经胜地。 

  古祠圈门为其核心,乃古镇标志性建筑。基本恢复旧貌:粉墙黛瓦,朱漆鎏金,"阙里世家"、"闽婺同源"等匾额楹联抱柱重现眼前。 

2008年成立镇江市朱子学术研究会,辟后厅为会址,并设地方文物及朱氏文史资料陈列馆。恢复祖宗龛,供奉八大分始祖灵牌。中厅建成多功能礼堂、会议、演出厅,镇江雕塑家马啸天承诺,根据朱熹自画像为之制作一尊大型石雕像置于其中,拟创中华之最。组织老人成立祭礼表演队,每日定时向游客表演。前进边厢汇集周边各村老年协会活动室。免费对民众开放,各村老协派人轮值管理。再有意外投资,便可装备周围相关景点,如:砚池塘、冶墅、猴先生书馆等等,使之相映生辉。同时大造舆论,群策群力,力争申报获准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名胜古迹 

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目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 

  朱自清故居在安乐巷27号,为晚清所建,今仍完好,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座两间,大门过道一间,天井一方,是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民间住宅。1982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本人又毕业于扬州的江苏省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后又在扬州做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这块大运河滋润的古老土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各位游客刚刚走过的这条窄窄的巷子叫安乐巷。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子的27号院中。 

朱自清故居始建于清代,是扬州典型的民居“三合院”建筑。1982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小公民示范基地,并作为名城保护的历史街区景点对外开放。 

来到故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在门洞上方“朱自清故居”牌匾,这是江泽民题写的。 

右边并列的两间客房,是当年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也是朱自清和他夫人陈竹隐的新房(1931年初,朱自清和陈竹隐订婚,后朱自清去欧洲留学。回国后在上海举办了婚礼,然后携新婚妻子回扬州在此居住)。屋中陈列的书橱、烟斗和文房四宝是朱家后人捐献的朱自清生前遗物,现在都已成为珍贵的文物。 

朱自清在全国居住过很多地方,而扬州的“朱自清故居”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朱氏旧居,其中书房和卧室更是保持了当年的原始原貌。  

睹物思贤,人们仿佛看见先生伏案笔耕的“背影”。 

进入第一进,薄砖铺地,条石镶边,青苔接缝,砖墙细瓦,雕花屏门,古朴大方。天井、门堂、厢房,红木清漆打造的窗栏、案几、条桌、橱柜、大床和房间里的陈设,让我们想到当年朱家人忙碌的生活场景。 

堂屋的正厅为朱家的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 

朱自清友人这些清代木椅、案几、八仙桌等都是当年朱家的日用家具,条案上的座钟、花瓶、石屏摆件、烛台和观音像是老扬州居民家中普遍的陈设。寓意“终生平安”。墙上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对联为清代康有为所撰,山水画是康熙年间著名画家王原祁作品。使朱家处处留存着传承书香。 东厢房的两张大床、梳妆台、案几、大橱、桌子及其它陈设,都是当年朱自清的父母和两个女儿的所用之物。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朱自清的母亲,另一张就是《背影》里的那个慈爱的让朱自清的“眼泪很快流下来”的父亲——朱鸿钧。 

西厢房是朱自清庶母的卧室兼朱闰生(即《河塘月色》中的闰儿)的书房。 

故居的第二进有序厅和展厅。序厅中央伫立着朱自清在塑像,塑像上方是江泽民的题词“清芬正气传当世”。左面是朱自清的生平简介,右侧是毛泽东和江泽民对朱自清一生的评价。在下面的展厅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江泽民在朱自清诞辰100周年时的另外一首题词。 

朱自清生平事迹展示厅是2002年9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 

 13、传说典故 

古井传奇

  朱家峪还有许多古井,有十余口。颇有名气的坛井,在文峰山下,口小,内阔,状若坛,故名坛井。井水系文峰山下潜流涌出,甘甜爽冽,富含多种矿物元素,从未干涸。在坛井北、东、南三面,建有七座小桥,曲折相连,纵横交织,别有一番景致。坛井与七桥相依为伴,石桥边,村妇洗衣浣纱,四时不断。 

  坛井七桥,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名曰“七位懒汉入洞房”:话说七个懒汉因为馋吃懒做讨不到媳妇去拜月,被得知跪拜七七四十九天可以娶到,于是他们真的跪拜了49天,到四十九天夜,七个懒汉各抱得一美女归,一夜鸳鸯美梦后,七个懒汉醒来看到裸睡在七块青石板上,就羞得藏起来,这七块青石板就是这七座小桥。当然,这是当地村民赋予坛井七桥的传说。

  又有文献记载,坛井七桥似天上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君是道教崇奉的七位星神,即北斗七星。历代学子崇拜的魁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坛井七桥的南面有魁星楼,显然都与道教崇拜有关。 

  还有西园半井,在古村西峪中。这里青山环抱,溪流纵横,林茂谷幽,景致优美,人称“西园”。在西园柳树沟南端,有半人深方池,水涌不竭,人称“半井”。水自岩缝涌出,清冽甘美。有时遇天旱,此水仍涌流不息,四邻各村村民多牵驴推车取水饮用。 

  西园半井,又名龙眼泉。长年涌流,形成小溪,蜿蜒北去,汇入一水池。西园半井几经修建,原有水池深约两米,长44米、宽20米,三面石砌。盛水时节,自溢水口流出,与柳沟、石桥、山崖、井泉等山泉水相融,沿山涧奔流,汇入朱家峪西园水库。 

  在西园团山东麓,每当开泉季节,泉水从石岩缝中喷涌,形成团山瀑布。水从一石洞上空的岩缝中飞流而下,犹如水帘洞,别有一番景色。 

 14、名著流传 

《朱子治家格言》

明朝 

作者朱柏庐(1617-1688)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  

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以下灰色内容可以不教孩子)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固始篇

下一篇:族谱的创新与开发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