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会扬州
发布:2016-08-12 11:02
来源:
扬州,乃唐宋以来最繁华的都市,它地处长江运河交通要道,南北货运,频繁往来。它又有江南一样膏沃的土地,有茶、盐、丝、帛之利,成为全国各地的商人云集之处,尤其是与江苏毗邻的徽商,更是多如牛毛,于是,就有了“扬(指扬州)盖徽商殖民地也。”之说。
徽州商界的大姓如汪、程、江、洪、潘、郑、黄、许诸氏,扬州莫不有之。徽商之所以成为明清时期大的商人集团,和其在扬州的商业活动有极大的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徽商的发家就是从扬州开始起步的。
商业的地利引来了徽商,云集的徽商造就了扬州的繁华,很快,扬州就因金粉之地而扬名全国。于是、扬州成为天下富豪的向往之地,于是、就有了“腰缠三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诗句。
从地域的角度看,扬州的兴盛,是商人们独壁蹊径,择地治生的经典之作,明清时期兴起的商帮,也就是几个地方的大商人集团,他们的经营大多不在本地,都是外出经商,到那些利于商业发展的地方去,所以当时凡是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之地,都有各地的商人们在那里。于是、就有了北方的天津卫,东方的青岛港,上海滩,江南的大苏杭,南京的秦淮河,广州的十三行这些全国性的大商埠的出现。
从某一个地区的经营的地段看,每一个商人,在决定经营战略时,也无不以场地的选择作为兴业的第一要务:货场、要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商场、要建在人气密集的地方;地产、要选择城市延伸的方向,这些,都是商家独壁蹊径,择地治生经商原则的应用。
中国现代经济复兴的成果,就是国家府明智地把握了独壁蹊径,择地治生这一商家必须遵循的规律,首先开辟与港澳毗邻的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破天荒地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深圳经济特区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政策,创造了一个优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环境,吸引全国的商家云集深圳,使深圳经济飞速发展。随之,国家又开放沿海地区作为经济特区,刺激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了经济特区成功的经验,国家更加注重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提供强有力的硬环境支撑,同时从理论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软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地发展,
各地政(蟹)府也运用独壁蹊径,择地治生这一商家必须遵循的规律,筑巢引凤,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地域性的经济开发区,大型物流批发市场建设的热潮,刺激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于是、就诞生了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和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广州、石狮服装批发市场,河北白河物流园区,郑州东建材物流商圈这样全国性的物流园区。
由此可见,独壁蹊径,择地治生是商家千古不变的定律,振兴地方经济要从商家的这一规律出发,那个地区为商家提供了更优越的经营环境,那个地区的经济,就能够更快地发展。
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指大多数人低价抛售时,我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采购买进;大多数人高价买进时,我反其道而行之,大量抛售;赚取进销中间的差价。
作为一个商人要善于观察时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那么何时买何时卖,这里大有文章可作。
古代的商人们就非常地注意农业生产变化动向和市场供需情况,当丰收之年或粮食大量上市的季节,粮价下跌,而丝锦和织物价格则上涨,这时应把粮食收购进来,把丝锦和织物抛售出去;歉年或青黄不接之际,粮价上涨,而丝大量上市,价格下跌,应及时地把粮食销售出去,把丝锦和织物收购进来。范蠡和白圭把此称作为“与是逐”和“东观时变”,在他们看来“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利用这种手段做买卖,关键就是要抓住有利的购销时机,当时机一到则不能犹豫,要“趋时若猛兽鸷之发”,要当机立断。徽州商人做买卖就经常地使用这种办法。《徽州府志》称他们“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买之所入,视他郡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