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葬礼风俗
发布:2016-09-26 09:58
来源:
彝族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的自然环境也不一样,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也不尽相同,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度都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和支系特点。
从各地彝族的丧葬习俗来看,彝族的丧葬有多种类型,如树葬、陶器葬、天葬、棺木土葬、火葬等。有的为历史上本民族所实行过的古老葬式,有的则是根据死因而采取的特殊葬法。但明清以前,彝族社会普遍盛行的传统葬式是火葬,迄今大小凉山彝区仍沿行;而滇、桂其它彝区在明末清初受汉族影响已改为棺木土葬,但仍保留了本民族的丧俗。
二、彝族的丧葬仪式:
(一) 葬式:
① 树葬: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业,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② 陶器葬:陶器葬又称为“直葬”、“冲天葬”。即是在人列后,用六尺高的坛罐,将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里,垒成坟堆。云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历史上曾实行过这种葬法。当地人认为是祖先传下来的,人是站着走的,也要站着死,头顶青天,脚踏大地,活着如此,死了也如此。
③ 岩葬:云南富民县彝族是把骨灰装入陶罐再放入岩洞里。罗免乡糯支村有一大毕摩家的祖先就是这样安葬的,岩洞中还放有做斋以后送来的各种小木器具和小铁器具,多为生产生活用具及家畜木像。当地还有《岩葬经》。此实为二次葬的复合葬法。而凉山彝族古时也行岩葬,一般由毕摩查经推算,认为死者该岩葬就岩葬。
④ 水葬:凉山彝族古代的特殊葬法,一般也由毕摩根据死者的生肖、命宫、死日、死因查经掐算,认为水葬为上策即水葬。一般是将死者抬去投入河中,任水冲走,有谚云“该溺死于水者,不坠死于岩间”,认为其命该如此。后来衍变为将尸首背至河边或池边,使尸首足沾一下水,即表示已入水,才背去烧埋,或在河边火化,将骨灰扫入河中冲走。
⑤ 天葬:采取这种葬法也由毕摩择定,方法同上。一般将死者背到山头上,放烟告天,背者大声说完“我们去拣柴来烧”,就各自分散离开,寻小路回家,以免死魂和鬼尾随而来,尸体则任飞禽走兽来撕食,如未被吃或未食尽,便主为不吉利,还要请毕摩诵经礼神,或加些什么诱饵来引野物。接下来也简化到只把尸体背到山上放一下,放出烟后例抬到别处烧埋。
⑥ 土葬:滇、黔、桂及凉山边缘地区的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这主要是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特点。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 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⑦ 火葬: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彝区传袭已久。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家人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时。达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而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和原始的,还是大小凉山彝区。
彝族社会非常重视个体生命终结时的仪礼,视之为重要而庄严的事情,因此丧礼中有相应的一系列繁杂而严格的仪式程序。彝族传统的丧礼程序以大小凉山彝家的火葬为代表的。
彝族谓火葬为“撮漆”,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于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备丧、议葬、祭奠、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
三、云南楚雄彝族丧葬习俗:
特色:雄州的彝族在明代中叶以前盛行火葬,对骨灰的处理无一定之规,可以装入陶罐埋在地下,可以用白布包裹藏进山油,也可以连同柴灰撒弃山野。此后,受地方政权的限制才逐渐改为棺木土葬,其葬法与汉族大至相同。
楚雄州的彝族在明代中叶以前盛行火葬,对骨灰的处理无一定之规,可以装入陶罐埋在地下,可以用白布包裹藏进山油,也可以连同柴灰撒弃山野。此后,受地方政权的限制才逐渐改为棺木土葬,其葬法与汉族大至相同。
下葬之前,有用公鸡的嘴对死者之口“接气”、喂“含口钱”、“买水”洗尸装殓,装麻束陪葬、请毕摩念《送魂经》“开路”等等仪式,彝族各支系间略有差异。彝族的传统习惯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一个由毕摩指路送到祖先的发祥之地,一个信守自己的坟茔,一个则作为“祖灵”留在家中供奉。
制做“祖灵”的方法,先由毕摩选取山竹一根,由死者家属连根拨起,截下一节,外缠绵羊毛少许,按死都性别用红绿丝线扎好,放入一个小布袋中,再装入一个小篾箩里,经由毕摩作法使亡灵附上后,既放置家堂中供奉。用山竹制做祖灵,依据洪水神话中“山竹护祖”的故事。不同的支系,“护祖”的物件不同,制作祖灵的质料也不同,有的地方用青松、棠梨、葫芦等制作。
四、彝族的禁忌:
◎ 凉山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
◎ 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
◎ 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
◎ 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
◎ 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 粗话;
◎ 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机械进堂屋和厨房;
◎ 宅址选择彝族宅址选择依山傍水、土肥草美处。择址后需卜宅,凉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滚蛋、立米和烧羊胛骨等。滚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滚动,然后立三石支一锅煮蛋,煮熟后剥去蛋壳看蛋窝是正或偏,正为吉,可建房,偏为凶,另择址;
◎ 立米,用手握住五颗大米,然后把米逐粒按东南西北中方向竖立于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发现米粒丢失、倾倒等现象为不吉,另择址。烧羊胛骨,需请巫师行此术,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烧毕,看胛骨上烧出的裂纹定吉凶,四方开纹为上吉,一字纹为中平,交叉纹为不吉。这些都带迷信色彩逐渐被淘汰。选址后门的朝向一般门朝东,朝坡下。忌门朝秃山开;禁房后有水,否则易发山洪,危及房屋;
◎ 村寨特点凉山彝族生产是农牧兼营型,历史上由于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扰和内部频繁的冤家械斗,于是居住村落大多选择在地势险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阳山坡,这样,有险可守,有路可走,并能高瞻远瞩,居前有梯田,居后有牧地,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区多散居 ,平坝河谷地区多聚居;
上一篇:土族丧葬礼仪中的宗教活动
下一篇:羌族的丧葬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