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
发布:2016-09-21 11:52
来源: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夏"在羌语和藏语中都是"伟大、强大"的意思。
华夏文明亦称中华文明,汉文明,以礼乐为制度、易经八卦、丹书朱文、上古汉语为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上一脉相传。
很多人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华夏文明,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是世界上其它族群无法比拟的,让一些人以为我们的流传下来的生产、生活工具就是华夏文明。而古代生产、生活工具的遗失造成了很多人认为华夏文明在消失。
其实这个认知是不正确的,根据我们中国所有的文化典籍,包括我们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文化的层次,也是解释不通的。为什么解释不通呢?据孟子之言,从我们文明的层次来判断,我们文明的层次有‘家、国、天下’,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你提的判断方法,首先必须符合‘天下’这个层次的文化,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必须要一以贯之,何谓一以贯之呢?就是说你在你的文明体系里从始到终,从你的祖先贯通到现在。如果你的文化是贯通的,那就是正确的了。判断我们的文化正确和错误与否,就要从这两个方法去判断:
一个是历史上能不能贯通,也就是从我们祖先,也就是从炎黄开始能不能贯通,因为从黄帝开始,文明开始固定下来,能不能贯通到现在;
第二是从文明的正面意义上贯通,就是坚定繁荣华夏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贯通标准,因为我们的一些判断标准会模糊不清,所以要把他搞清楚就要回到‘道’这个层次上。我们对于“道”的理解是基于对老祖先的尊敬,如果偏移这个基本点就和国外人士研究我们的“道”陷入同样的误区。
华夏一词最早作为文明概念,出现在周朝,尊周礼,守礼义的族人即称为华夏。我们华夏文明有一条判断标准,就是你做的东西对不对,就是你和祖先的保持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你继承发扬了祖先的传承,那就对了,如果你对祖宗的传承做出负面的影响,那就错了,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华夏祖先立论的。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的,孔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是述华夏祖先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信而好古’。对我们过去的历史,我们是‘信’的,我们是‘好’的。‘信而好古’这个是原则,就像孟子批判杨墨‘无父无君’,他并不是说你这个理论怎么样,而是说你这个理论有没有发扬光大华夏文明还是诋毁华夏文明的作用,我们的祖先都是‘有父有君’的,你这个‘无父无君’就是禽兽。
对于华人和自我归类为华人的群体来说,华夏文明的内涵意义是不可或缺的。血缘是不会消失的,有血液而来的文明、文化习俗、信仰、生活方式、相处之道是不会消失的。几千年的文明史证明了这一点。生物基因是永续的,文化基因也是永续的。优秀的生物基因表现在体格上,优秀的文化基因表现在智慧上。华夏文明是华人几千年的智慧和生活元素,我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浸泡其中,受其恩泽。像华人一样历经几千年磨难和挑战的历史生活,既然还能全球第一大血缘文化群体,一定是有其特有的智慧和内在坚持。华人决不否认自己是儒家社会,家庭生活是依据儒家价值观,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家庭和家族是儒家价值观继承的基石。离开家庭和家族,儒家价值观便难以立足。儒家价值观同样体现在国家观念和全球观念之中,“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国家立于法制之上,尊重人们的儒家价值观。家庭立于情感和孝道之上,并遵守国家的法制。儒家对于天下的价值观非常不同于世界其它文明,儒家是大同主义者,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的最深刻的追求,也是不可动摇的价值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最现代的口号,全球化的口号是古代儒家率先倡导的。虽然我们看不到天下一家的来临,但天下一家的理念是根深蒂固的。如果有一天全球化发展到更深更广的层次,一定会想起儒家几千年以前的口号。
文明告诉我们两个东西最重要,第一是‘志’的问题,第二是‘气’的问题。关于‘志’,作为文明来讲,什么样的文明都没有作为奠定‘中心’的文明的志向最大,他是所有文明的中心,那么,这个‘志’就是很大了。还有就是这个‘气’,他要‘气贯长虹’,你这个‘气’不能今天口气很粗,明天就像游丝一样,那就不行了。所以,这个‘气’要一以贯之,浩然之气,要从上到下,从历史到未来都要养着。所以,他必然要告诉你和祖先一样,只有你和祖先是一以贯之的,他这个气才是永远不断的,才永远有那个浩然之气,才是贯通的。假如说你今天和祖先不一样,你的儿子和你不一样,你的孙子和你儿子不一样,这一百年和下一百年不一样,那你这个‘气’就必然断了。一个民族的文明一旦断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族群就该灭了。如果他的‘志’不是‘中心’的话,他的‘志’变成边缘了,变成附属了,那么这个民族就要马上退出历史舞台了。所以,一个民族的文明就要解决什么?就要解决他占据中心这个志向,还有就是一以贯之的气象,他的志向和他的气象就要合而为一,我们认识‘志气’,这个是定义华夏文明的基本标准。
华夏文明自古至今传承,在历史浪涛中继往开来,同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已经遗失在岁月长河,这是一种遗憾,也是华夏人的自豪,说明华夏族在继承发扬华夏文明中还是功大于过的。我们华夏子孙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身份“华夏子孙”,而不是外国人、外星人,认识华夏文明之前应先带着恭敬之心,怀着向老祖先请教的心态来认识。华夏文明是华夏一族历史上产生的有利于华夏文明繁华的各种道义的集合,包含了伏羲易经起源儒学繁华道教长兴佛教慈悲百家争荣。从“道”的永恒性上来评判华夏文明的主线,站在这个道义的高度上理解我们传承下来的华夏文明的载体“国学载体”,非因一时一事误解华夏文明的真谛。
华夏文明的伟大道义和史迹的碎片通过意念流集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展现在后世子孙面前,消除对华夏文明的虚无化认识,找到文化的根,找到生命的起源和归宿。这样,华人对自我的认识会清晰起来,价值观也会清晰起来,认同感也会清晰起来,兄弟情谊也会复活。
真儒学--国学就是儒家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三谛一杂(真谛、俗谛、密谛、杂言)的理论使儒家(伏羲氏之儒)的内在精神完美展现出来,消除纷争和价值观的混乱,真儒学是追求永恒的道,不是追求俗谛,摒弃杂言,保留密谛,存而不论,以待来哲。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真儒的甚深境界。君君臣臣是俗儒之道,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俗儒的君臣之道就是俗谛,去除俗谛,真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如太阳一般明亮。易经的离卦就是日月之重明,离,明也,日月相推而生明。明朝的明就是取于易经。真儒学就是弘扬明的内涵,明就是智慧,知宇宙人生之理。佛教有因明(逻辑学,五明之一),就是掌握宇宙人生的因,万事万物的因。
在真儒学平台我们通过儒释道同源诸子百家以及国学载体这些传承瑰宝来跟大家一起学习领会老祖先的智慧,并将华夏文明的真谛:“对宇宙无的超越时空的本性、对生命起源的尊重”应用在我们生存生活的各个领域,利用三谛一杂“真谛、俗谛、灭谛、杂言”来分辨真假华夏文明,用推动华夏文明繁荣作为华夏文明的评判依据标准。用伏羲外观天象内观二元内核的科学观察法启迪繁荣华夏艺术文化。
真儒学平台的建立,立志召唤华夏有“志、气”之士,传承华夏文明之真谛,以有用之识在各个事业领域发扬华夏文明,灿烂华夏文艺。在每日辩经栏目,与大家一起认识真假华夏文明道义,有识之士皆可留言争辩共创新的百家争鸣格局,实现华夏文明的伟大复兴,亦是当下大势所趋。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华夏八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