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多年来的人口迁徙史及其影响
发布:2016-09-13 11:23
来源: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文献资料没有流传下来,或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多不完全精确。又由於自古中國土地兼併嚴重,大量的贫苦农民由於土地被官僚地主兼并,不得不逃亡在外,或者在人迹罕至處垦荒糊口,或者成为地主的佃雇农,因此常有大量的“逃户”脫離政府掌握。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20多处,这些遗址分布在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的广大地区,而以沿黄河流域最为密集。这说明,在原始社会早期,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在之后的近百万年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迁徙,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人口迁移定义
人口的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广义的移民概念来看,只要是改变了居住地点,这就算是移民了。从法律上讲,有些国家的移民主要是指是指国家跟国家之间的,移民主要指外国人。
迁移的原因:经济原因是主要的,如为摆脱贫困和失业,改善生活,或为发财致富,谋求事业成功等。此外,政治、宗教、文化及战争和灾荒也可能导致迁移。人口迁移的直接后果表现在对迁出、迁入地区人口数量、性别和年龄构成的不同影响。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虽然合理而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引起的欧洲人口迁移达到3000万人。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几次高潮
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动乱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动乱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关系。受以上因素影响,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
(1)秦代和西汉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3)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直至震憾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6)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清代对台湾的移民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8)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同时又把东北作为流放犯人的场所,这些所谓“流人”,对东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加上违禁前来的农民,全区总人口至清代中叶仍有明显增长。进入19世纪,黄河下游广大地区连年遭灾,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源源流入东北,至1840年全区总人口已突破300万人,比100年前猛增了七八倍。这时全国人口已达4亿人,人口压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在国际上,列强步步进逼,尤其是沙皇俄国对东北一直虎视耽耽。在此形势下,满清朝廷遂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弛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如此既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为朝廷开了一项财源,又充实了边防。此外,对移民还“酌量给以工本”。所有这些都促成了一股“闯关东”的狂潮,到1910年东北总人口已增至1800万人以上,比1840年增长近5倍。
民国建立后,“闯关东”的洪流仍然源源不断,“九一八”以前估计年均移入约25~30万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北两省,此后移入人数仍很可观。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总人口巳近400万人,比1910年再翻一番。纵观中国整个人口迁移史,清末民初对东北的移民,强度最大,效果最佳,无论对中国人口地理还是经济地理,均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选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几次南迁移民及其影响
(一)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
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北方,以河南为最大部分,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部分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来自陕西的移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设有若干侨县,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安置的移民几乎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区因一度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设置侨州郡县,接纳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其余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总而言之,移民迁入地可以分为东西二区: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移民总数在700万。
(二)安史之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分布广大南方地区。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
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大批难民涌向淮南、江南、江西,不依赖运河是难以想象的。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分别连接首部长安和东都洛阳。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道路较为平坦,到南阳或襄阳后,即可乘船沿汉水南下。从长安到荆襄,先走陆路,越过商山后即可顺流南下襄阳。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艰难的旅途。
此次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之乱后的南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续—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阶段,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宋金和约,大举南侵。
第三阶段,开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阶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嘉定七年(金贞佑二年),因受蒙古军队威胁,金朝自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并于十年大举攻宋。南宋则发檄招喻金朝军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声明更不南下。
第五阶段,绍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阶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阶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迁路线与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路线相同,南迁大约500万。
南宋内部的移民:
(一)是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
(二)是福建外迁潮州、梅州,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温州。
(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东山区和江汉平原边缘及安徽宿松。
(四)是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迁广东东部梅州。
安徽:1)淮河区凤阳府,来自江南,山西,宿州怀远以西及寿州霍丘来自山东。
2)皖江南北安庆池州,来自江西(瓦屑坝),滁州来自东南。
江苏:苏北来自安徽江西(自称苏州阊门)
湖北:江汉平原三分之二来自南昌府。鄂东鄂北来自饶州南昌。
湖南:湘北来自江西,湘南主要是军籍来自浙皖苏鲁(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湘中业自湖南;湘西土著居多,移入多军事移民。
四川:来自湖北红安、麻城居多。
山西:迁入河北、河北、山东。
云贵:驻留士兵多江苏安徽上海,自称南京杨柳巷。
(三)明清时期的大移民
明初大移民是是典型的政府行为,强迫人民迁徙。1367年开始,从太湖流域、山西北部及河北真定、广东珠江流域、山东等地迁民移入凤阳地区,总数约50万,移民总数约点总人口80。苏北扬州、淮安二府在洪武年间接受了来自苏州、徽州和江西的移民约57万。此外,将在南京(现在上海江苏安徽)的军士迁往云贵戍边约数十万;迁山西人于河北、豫北;迁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等州和北平、山东、河南等地;迁江西人口至湖广,迁湖广人入四川,迁北平、山后(河北太行山北端、军都山迤北地区)民散居北边诸卫以为军籍等等。明初移民规模宏大,长江流域达700万,华北地区490万,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达1340万。洪武年间7000万,移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
清代移民多是人民自动迁往他乡,分三种情况:
一是向海外移民。迁出地临海的广东福建,以去台湾和东南亚各岛为最多。从18世纪中叶开始至嘉庆十六年(1811)迁台的汉民超过200万。1840年以后,移居海外更多,从1850到19世纪末,仅广东台山就移居海外20万。从1840年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以华工形式迁移出国的可能有1000万左右。
二是向山区进发。流民问题永乐时即出现,到宣德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明中期始,大量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农民迁入荆襄山区,后又深入秦岭、大巴山。东南地区无田农民多向闽、浙和皖南山区进发,湖南流民流入湘西山区,闽粤流民甚至迁入赣南山区。
三是向边区迁徙。从长城口,或从天津、登州过海潜入辽东半岛以至松花江流域,晋鲁豫冀四省均有,以冀鲁为多,称“闯关东”。1878年(光绪四年)清政府取消移民禁令后,向东北移民形成高潮。辛亥革命后势头不减,九·一八事变后,仍有大量冀鲁人民进入东北地区。据统计,1911-1931年间定居于东北的关内移民为555万,1932-1941年为198万,1942-1945年又有388万华北劳工及家属被掳掠至东北,其中一部分返回原籍,总计1912-945年从关内流向关外的移民为991万。此外,冀晋人多由古北口、张家口、独石口、喜峰口等处进入草原,称“跑口外”,晋陕去归化和河套一带,陇东农民则多入银川平原。陕甘人进入新疆不少。光绪平定阿古柏进入新疆的湘军,就在哈密和巴里坤等地屯田,屯丁中凡是娶有妻室愿留在新疆的,均借给牛具籽种,指拨土地令其承垦,故有一部分湖南人由此留在新疆。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一)湖广填四川:川北以陕西为主,川东以湖广为主,四川盆地西部以广东人为主。陕南以两湖为主。
(二)江西棚民与客家人:赣南山区来自福建汀州和广东;赣西北类似但形成“南客北湖”局面;赣东北,以福建与本省南丰为主,另有徽州人,直到浙西浙南。
(三)湘东边界:福建广东客家人移去。
(四)浙南、金衢盆地、浙西,福建江西移入。
(五)广东广西:客家人西迁。
(六)开发台湾与云贵,移民西北,闯关东与走西口。
(七)“迁海令”迫返迁:清统治者颁布“迁海令”,赣南客家人迫于清廷压力而返迁其祖居地陕南。按“迁海令”的规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划地为界,令居民限时迁出。“初立界去海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再缩二十里,犹以为近也,又再缩十里,凡三迁而界始定。”
中华民族迁徙史的三大壮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河南和安徽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1、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2、走西口:“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3、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
移民,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不鲜见的,几乎每次王朝更替的时候,都会随着战乱而涌现出大批的难民,不堪忍受战争的蹂躝而成群结队的,整个家族的,整个村子的,甚至是整个地区的大量外迁。如两晋时期的客家人南迁,北宋末年的中原人南迁,还有民国末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在大陆混不下去了,被赶到几个小岛上,这也是迁,是被动的迁。因逃避战乱而背井离乡的人们,倍尝了流离失所的逃亡之苦。他们往往发出了“宁做太平犬,莫做乱离人”的感叹。
和在官方战争的压力下而四散奔逃的难民相比,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属于民间的自发运动,因为他们不是为了逃避战乱,所以也就没有那种逼不得已,象惊弓之鸟一样的哀怨情绪。没有那种失败、绝望,听天由命,跑到那里算那里的亡命天涯心态。在这三次的大迁徙中,人们都是怀着一个美好的梦出发的。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勇气,带着开创新生活,打造新天地,追求幸福富裕生活的向往而走上了漫漫的迁徙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迁移
1、50、60年代从沿海地区、特别是从沿海城市向西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如三线建设企业内迁、支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等;
2、改革开放以来以农村劳动力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运动;
3、以及因工程建设项目而形成的工程移民。
与通常的人口迁移不同,工程移民是非志愿移民(involuntaryresettlement)。这类移民是由于水库、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而造成的。以水库建设为例,50、60年代建设的新安江水库、三门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均产生了数十万的移民,目前在建的三峡工程动迁人口达百万之众。
据估计,建国后我国因工程建设而形成的非志愿移民总数在4000万人以上。因此非志愿移民已对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结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移民发源地
1、湖北麻城孝感:麻城地处鄂东边缘,接近大别山。孝感乡在麻城西北,更加偏僻,是难民避乱的理想场所,因而元末明初有不少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流民迁入,其中大部份又转迁四川。孝感县在元朝时与麻城县同时存在。孝感属德安府,麻城属黄州府。明初麻城辖四乡:太平、仙居、亭川、孝感。
2、苏州阊门:明初,张士诚占据苏州,朱元璋久攻不下,因而在消灭了张士诚的政权后,对当地居民采取强制迁移的报复性措施,历史上称为“洪武赶散”或“奉旨迁徙”。这就是苏州阊门人被迁到苏北的原因。
3、南雄府珠玑巷:南宋末年,宫中苏妃因被打入冷宫而逃到岭南南雄府珠玑巷始兴郡保昌县牛田坊,后来因皇室追查,当地的33姓人(没有史姓)被迫南迁。
4、山东枣林庄: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在家乡设了一个跨越淮河两岸的凤阳府(治今凤阳县),凤阳府辖境虽然很大,但因长期战乱、灾荒、瘟疫的三重打击,人口十分稀少,至洪武十一年(1378)人口还不到13万。为了弥补人口的不足,明政府下令从苏、松、嘉、湖、杭五府和山东、山西及江南移民。而山东济南、兖州,特别是兖州移民至凤阳西部之民的后代,多称祖上为枣林庄。枣林庄在现在山东滋阳县城北谷城乡南部黄土平原,安邱府村民委员会驻地,这里清朝康熙年间才称作“枣林庄”。
5、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句流传数百年的民谣,在华北老一代人中尽人皆知,随着华北人口外迁,“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又扩散到全国各地。
6 、小云南: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时期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为“小云南”,就连山东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居民亦称原籍为“小云南”。
中国历史上20次人口大规模死亡时期
中国古代历史都是在腥风血雨中度过的,在每一个时期内,各种农民起义和蛮族入侵所导致的人口大屠杀永远都是那么的恐怖。对于那些向往权力的统治者来说,残酷的战争手段,永远都是屠杀贫民最有利的武器。在历史上,中国曾出现了20次规模比较大的人口死亡时期。
1.西周与东周过渡时期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幽王宫涅继位,这是一个昏庸无能的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各种天灾人祸蜂拥而至。关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和旱灾,百姓死伤惨重。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犬戎也向中原大举进攻,周军节节败退,犬戎军队大肆屠杀平民,估计当时平民死亡达百万人以上。这场浩劫直到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才有所好转。
2.春秋战国时期
东周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中央王朝,经历了犬戎军队侵略的冲击后,它已经无力管辖各个诸侯国了,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在春秋时期各种战争就有448次之多,到了战国时期,达500次以上,双方集中数十万军队大混战的次数就有223次!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尽管战争连绵不断,但在这一时期,人口可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农业的改进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另外,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打击了奴隶主的实力,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中央封建王朝时代的建立。
3.秦始皇灭六国战争
战国后期,秦国是最喜欢对外扩张的国家。通常在战场上,秦兵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夹着无头的敌方士兵,还在吼叫着追击敌人。这样恐怖的士兵时常令其他国家的士兵心惊胆寒。秦兵的凶狠程度可见一斑。
在消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兵绞杀过无数的敌方士兵和百姓。灭赵,坑杀近40万人;灭魏,杀死近10万人;灭韩,杀8万人;灭楚,杀死12万余人;灭齐,杀死7万多人;灭燕,近15万人被杀害。
此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百越用兵50万人,杀死当地军民近20万人。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死伤30万人,修长城死亡民夫近50万人,参与修建阿房宫和秦皇陵的130万人,也全部被秦兵杀死!
秦朝制定了许多酷刑。据文献记载,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榜掠,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凿颠,抽胁,镬烹,车裂,夷三族等。当时的中原地区古人多儒雅仁义,社会是宗族形式结构,不具备法治统治的基础。秦尊韩非的以法治国,这就造成了作奸犯科的人大增,面对条条酷刑,人们怨声载道,这也是加剧秦朝灭亡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4.秦末农民战争和西汉初期
从公元前204年到公元前195年,战争与天灾仍然持续不断。从最初开始的陈胜、吴广起义到后来的楚汉争雄战争,以及西汉初期的社会动乱,都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秦朝末年有2000多万人,到公元前195年,全国只剩下不到700万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口因自然灾害、瘟疫和战争而大量死亡,呈现了真正的“荒无人烟”之惨景!
5.汉武帝征讨匈奴
汉武帝极具雄才大略,他的雄才大略为一个民族树立了傲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族群永远的名字。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但是他的对匈奴的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一直持续到今天。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公元前133年马邑之战起结束汉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从公元前129年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匈奴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之下退到塞北,坚壁清野。汉武帝传出决战号令,羽檄飞驰,全国各处都可见到奔赴前线的青年壮丁。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发动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匈奴作战,出动步兵50万,骑兵10万,马匹14万。在近30年的战争耗损后,这次决战是抽空了全国几乎一半以上的青年人。最后虽然给予了匈奴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却是胜得如此惨烈,败得如此悲壮。回来的半数左右兵马,大多都是断手断脚。中国的人口繁衍能力和生产能力大大减弱,那是一百年也恢复不过来的。汉武帝死后,他的子孙大多都昏庸无能,西汉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更长远的影响是,匈奴在这次战争中为了阻止汉军的长征,在沿途的水源里投下了病死的牛羊,散播瘟疫。残存的汉军回到中原,这种疾病就慢慢散播开来。从此以后,每隔10年或者15年,中国便有一次全国性的流行性病毒大传染,或者瘟疫,或者疟疾,这种影响直到近代中国随着卫生科学的进步才从中国逐渐消散。
6 .西汉末年时期
公元2年全国人口有5959万人,比罗马帝国最大疆域时的人口还要多。但随之而来的是无穷的混乱局面,在经历了王莽夺权、绿林军和赤眉军之乱后,人口大量减少。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下降到只有2100万人,损失率为65%,重点体现在北方地区。
7.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
公元156年全国总人口约为5000万人,此时各个地方势力已经开始明争暗斗。184年,冀州巨鹿郡(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爆发黄巾大起义,迅速弥漫至全国范围内。在一年的时间内,这次农民暴动给中国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死亡近1000万人!
黄巾之乱对于东汉末年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尽快平定战事,因此中央下放军权至地方,使得黄巾之乱无法快速的蔓延至全国,减缓了东汉覆亡的时机。但是却造成了地方轻视中央,使得具有野心的将领或是官员,藉著在黄巾之乱的兵力割据地方,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序幕,更为三国分立种下远因。黄巾起义和在它影响下的各族人民起义,持续了二十多年。由于起义农民本身的弱点,起义被残酷镇压,但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并最终走向了灭亡。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此后各路诸侯相继爆发混战。从189年开始,军阀董卓控制了朝廷,皇权旁落,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到208年赤壁大战之时,整个中国竟然只剩下了140万人!223年夷陵之战时更是只剩下了不到90万人!可想而知当时的人口损失有多么大!即使是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时,整个中国也只有770万人!
8.短命的西晋王朝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从公元291年开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及周边地区相互残杀不已,达16年之久,死亡人口近100万人,史称“八王之乱”。而随后的五胡乱华,更是使西晋王朝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关东地区又发生罕见的蝗灾和瘟疫,损失人口达90%以上!西晋灭亡时全国只有500万人左右!
9.南北朝混战时期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59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而北方自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华北开始,至589年隋灭陈为止。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对峙、北齐北周对峙三个时期,并包括隋立国至灭陈时期。其中北方的人口显然要比南方的人口多。
在这段时期,混乱的局面比西晋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地方政权来去匆匆,带来的只有血腥的屠杀。北齐有2000万人,到北周时只有900万人;南朝宋代有500万人,到陈朝灭亡时仅剩下200万人,损失了降级60%的人口。
10.隋朝对外战争和农民起义
隋朝也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之一。这是一个苦难而又辉煌,伟大与罪恶并存的皇朝。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推行汉化,为后来唐宋汉文化大发展奠定基础。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但就是这样强盛的时期,人口依然大量减少。
公元604年,杨广发动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史称隋炀帝。他扩建洛阳皇宫,集中了近200万民工;修运河,更是强行征来民工近550万人。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南享受奢华荒淫的腐朽生活。他还3次派大军进攻高丽,死伤无数,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到628年唐朝初期,全国总人口由606年的4602万人下降到只有1235万人!
11.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公元755年12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了击败叛军,曾乞求匈奴出兵帮忙收复洛阳,任其在城内烧杀抢劫,洛阳城内的百姓几乎被全部杀光!这场历史8年的内乱,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荒芜。754年中国人口有5292万人,到平定叛乱时竟然仅剩下1700万人!
12.黄巢起义
有一句俗语说得好:“黄巢杀人800万——劫数难逃”,黄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鬼哭狼嚎,一片狼籍,血流成河。在攻打长安的战斗中,由于百姓协助官兵抗击农民军,黄巢入城后一时恶向胆边生,下令将全城百姓全部杀光!之后又纵火狂烧了3天3夜,这座昔日的繁华城市被毁于一旦!
唐朝末年以及后来的五代,前后80多年,整个中国一片血红。前后共有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自秦朝以来所建立的30多个朝代的开国之君出身农民和社会下层的约占了一半。五代十国的大部分皇帝都是地痞流氓出身,手段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到宋朝建立时,全国只有约200万人。
13.南宋与金国和蒙古的战争
北宋曾经多次与辽国和西夏交战,在双方的边境地区,百姓死伤最多。但就整体来说,中原王朝的人口还是呈增长趋势。到1127年南宋建立时,有约5000万人。加上金国、西夏、吐蕃和大理的人口,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有约9347万人。但是到了南宋灭亡时,中国人口竟然只剩下了887万人!损失了将近92%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惨死在蒙古人的屠刀之下!
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直接被蒙古军队屠杀的平民有近1800万人!中国北方90%的汉族平民遭到灭绝。其中最严重的是四川,估计有多达300万人被屠杀,全省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统治中国的90年时间内,中国再次损失了5000多万人!
14.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和明朝初期的残酷刑罚
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统治日益残暴黑暗,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百姓民不聊生。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北伐元朝,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历经99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朝时代。在赶跑蒙古人的战争中,中国再次死亡了近1000万人!
朱元璋在位30年,就杀了将近30万人,死后用了46个妃子和宫女陪葬。而随后的明成祖朱棣也是毫不逊色,杀人如麻。1402年,他夺取了亲侄子的皇位后,就将宫中的宫女、太监仅2万余人全部杀死。对忠于建文帝的方孝孺一家,就杀掉了873人!
15.明末农民战争
每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总是伴随着天灾人祸一起瓦解的。明朝末年西北地区遭遇罕见旱灾和饥荒,引发大量饥饿的农民起来暴动。其中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最为成功。这2个家伙杀起人来毫不手软,特别是张献忠,几乎把四川人全部杀光,其杀人手段令人毛骨悚然!在清军入关前,光是农民起义给大明王朝带来的巨大浩劫,就有达2000万人被屠杀.
16.清军平定南方的战争时期
清军入关后,相继消灭了李自成和张献忠2个杀人王,但老百姓的日子兵没有好过起来。满族在征服汉族的过程中,始终都贯彻一个方针:屠杀。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担心当地的百姓起来造反,就大开杀戒,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统统杀光,有约300万人惨死。
清军在平定江南的过程中,更是杀人无数。攻占扬州后,屠城数日,死者达80多万;在江阴县城,屠杀近20万人;嘉定,被杀者有60万人;大同城破后,全城上下18万人被尽数诛杀;在灭绝人性的广州大屠杀中,近60万人倒在清军的刀下!
清军入关后的50年时间内,屠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至少将近4000万人以上!
17.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白莲教起义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