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华人:生活好于当地人 多数人经商不参与政治
发布:2016-09-13 11:21
来源:
华人华侨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但身处印度的华人华侨似乎较少被关注。2012年底,《印度教徒报》记者安纳亚·杜塔走访了加尔各答的华人社区,他了解到印度华人华侨的人数已经大幅减少,并且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华人华侨的处境日渐艰难。
日前,《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走访了加尔各答的华人社区,这座英国殖民时代的首都、现今印度第三大大都会,是在印度居住的华人华侨最多的城市。在加尔 各答市中心维多利亚纪念厅里,有一些早期市井生活的画作,其中有一幅1836至1842年创作的制鞋华人的肖像水彩画颇吸人眼球。
这是早期印度华人生活状态的缩影。从19世纪中期起到上世纪初,有大批中国人为逃避战乱来到印度。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共两党内战时期,又有大批中国人涌入印度。
时间似乎停滞在民国时代
现今的加尔各答有两条唐人街:一条是位于市中心、广东人占多数的老唐人街蒂瑞塔市场;另一条是郊区的塔坝唐人街。前者华人华侨群体较为分散,如今几乎完全融入印度社会;后者则较为集中,但更趋内向和保守。
在老唐人街,时间似乎停滞在民国时代。孙中山先生和印度“圣雄”甘地的画像被并置高悬,民国时代的许多教学内容、传统文化和宣传内容竟没有改变地保留下来。街区内分散着几所老旧会馆,会馆中都设有供奉关帝、观音等中国神像的寺庙,让人感受到几分中华文化的气息。
然而,年轻一代华人对此已经感到陌生,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非常印度化。走在老唐人街上,只能零星看到几张华人面孔,大多数都是印度人。广东省会宁会 馆会长陈耀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老唐人街的达姆森巷、黑焦巷和孙中山路两旁的商铺和房子,以前都是华人居住,如今大部分租给了印度人。
另一条唐人街位于加尔各答市东部郊区的塔坝,居住着约一千名华裔居民,是印度境内华人华侨最多的地区,以祖先来自广东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的客家人居多。
正如维多利亚纪念厅那幅古老的画作所描绘的,早期的华人华侨多从事印度教民众不愿从事的制革业和衍生的牛皮鞋业。1993年,印度政府以清除污染为 由,强迫塔坝所有皮革厂迁移到25公里之外的郊外工业区,造成塔坝区内华人原有的180家皮革厂剩下不到50家,塔坝许多华人也因此被迫移民或转行——如 开餐馆。
目前塔坝已经以中华客家饮食闻名加尔各答地区,当地高中低档中餐馆约有35家,来就餐者不仅有印度人,也有驻印的外国使节和外商,尤其是中国人。而当地华人华侨最爱去的是装潢简朴的“锦华餐馆”,其爆炒牛肚等地道的客家菜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加尔各答华人很少参与政治
当地华人最极盛时期,是1962年之前,加尔各答的华人人口曾一度达四五万人之多。1962年,中印发生边境冲突,印度政府出台一系列排华政策,并发布禁令,不允许在加尔各答的华人华侨离开该市一步。华人在行动、就业、购物等诸多方面受到限制,还有很多华人失去了家园。
“印度政府对我们有些敌视,那时有一个专门关押华人华侨的集中营——拉贾斯坦邦迪奥利集中营,约有三千名华人华侨被关押在里面。”华人皮革商李千(化名)说。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仅持续一个月,但很多人却一直被关押到1967年才陆续被释放。据华侨刘佳(化名)介绍,当局抓人的借口是,这些人对印度的 安全构成威胁。“后来印度政府发现没有一个被抓的华人参与反印活动,现在这批受害人想在联合国控告印度政府当年所为,并要求其道歉。”不过,50年后的今 天,印度政府仍无悔意。
当时,数千华人华侨在印度政府的迫害之下,不得不选择离开印度,少部分富裕或有海外亲戚联系的华人华侨迁徙到了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地,大部门华人华侨则陆续返回中国。此外,少部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的华人华侨不得不继续留在印度。目前,除了在新德里、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等地的一些零散分布, 留下的华人华侨大部分居住在加尔各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印关系也不断缓和与改善,加之中国经济的腾飞,印度华侨华人的地位也不断得到提高。印度政府调整了政策,废除了限制华侨华人的一些法律,印度华侨华人有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宽松的发展环境。
即使如此,加尔各答的华人也很少参与政治,他们虽然也参与投票但从不参与竞选,最直接的原因是华人数量较少无法获得足够的选票,另外,中印的历史恩 怨让华人处境尴尬。加尔各答市所在的西孟加拉邦的国大党政府,对华人华侨群体一直采取自生自灭的态度。塔坝地区的道路、排水沟渠、路灯乃至垃圾清理等基本 设施服务,全部由华人自费兴建和清理。
下一篇:印尼华裔兄妹的广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