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人华侨概况
发布:2016-09-13 11:17
来源:
中国人移居国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已有“丝绸之路”通往西域,有船舶东航日本,其中就有人留居他乡。进入唐代,才有较多的中国人定居国外,这可视为华侨史的开端。纵观1300多年来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唐代到南宋(618一1270年),为海外华侨逐渐出现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相当发达,而东南亚各地仍然比较落后,于是有不少中国商人到东南亚各地从事贸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便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第一代的华侨。这个时期的华侨大多居住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人数大约为10万多人。
第二个时期,从元代至清代中叶(1271-1840年).为华侨出国大量增加和华侨在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确立的时期。这个时期,明朝海禁开放,促进了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东南亚部分地区已变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贸易中继地,迫切需要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手工业品,因而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商人和破产的农民、渔民和手工艺人出国,加之明朝大监郑和率两万多人的船队七下西洋,历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友谊,也为中国人出国经商和移居国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个时期,东自日本、朝鲜,西至印度东部海岸,北起缅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南迄印度尼西亚群岛,几乎到处都可见到华侨、其人口已达100万以上。
第三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解放前夕(1841一1949年)。为华侨大规模移民高潮时期。这个时期,华侨出国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分布之广、遭遇之苦,均属前所未有。究其原因,不外是国内、国外两方面。在国内,由于政治黑暗、战争不断、经济破产,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急于寻找生路;在国外,由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和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从事开发。因此,一批批“契约华工”(俗称“猪仔”)被贩卖出洋,成为这个时期中国移民的主要方式。这种贩卖活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达到高潮,20世纪初趋于衰落。在这100多年里,中国约有700万人被贩卖到世界各地,从而奠定了今天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的格局。这个时期的华侨人数已达1200多万人。
第四个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90年代。这个时期,华侨大批出国的历史基本结束。但由于东西方经济的差异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移民政策的调整,仍有不少中国人通过与亲人团聚、留学等方式移居国外。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居民,也有不少人迁居国外。这个时期,随着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增长,国外华侨华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估计已有3000万人。其中90%已加入当地国籍,华侨大约只有300万人。
华侨华人广泛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个别的内陆国家和偏远的岛屿地区之外,环球皆有炎黄子孙的踪迹。从大洲分布来看,亚洲为2125万人,占83.7%;美洲245万人,占9.9%;欧洲125万人,占4.9%;大洋洲32万人,占1.2%;非洲9万人,占0.3%。按国家和地区划分,华侨华人的85.5%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仅印度尼西亚(600万)、泰国(465万)、马来西亚(509万)三国就有1574万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60%多。现在世界上居住华侨华人100万以上的有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6国;居住华侨华人10万人以上,不足100万人的有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日本、英国、法国、独联体、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11国;居住华侨华人1万人以上,不足10万人的有文莱、老挝、朝鲜、韩国、尼泊尔、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荷兰、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毛里求斯、留尼汪、马达加斯加、南非、墨西哥、巴拿马、危地马拉、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多米尼加、秘鲁、阿根廷、厄爪多尔、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巴拉圭、圭亚那、苏里南、新西兰、塔希提、西萨摩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华侨华人1000人以上,不足1万人的有26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华侨华人100人以上,不足1000人的有29个国家和地区。以上共104个国家和地区。其余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合计起来不过2000多人,多则几十人,少则三五人。按华侨华人的祖籍划分,广东籍占54%,福建籍占25%,海南籍占6%,其他省、市、自治区共占15%(其中以台湾、广西、山东、新疆、云南为主)。在东南亚,粤籍、闽籍和其他省市之比为5:3:2;而在亚洲以外,粤籍占绝大多数。若以方言划分,使用闽南(泉州)、广府(广州)、潮州、客家四种方言的人。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80%左右。使用前三种方言的,每一种都超过500万人,后一种则约300万人。
亚洲华侨华人
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中国人到东南亚地区定居。唐宋时期人数大增。到了明朝中叶,东南亚就出现一些千户规模的毕侨聚居地。目前亚洲各国(除中国外)居住的华侨华人,约占全世界华侨毕人总数的83.7%。其具体分布情况大致是:印度尼西亚,600万;泰国,465万;马来西亚,509万;新加坡,200万;菲律宾,110万;越南,96万;缅甸,71万;柬埔寨,30万;日本,13万;印度,11万;沙特阿拉伯,4万;尼泊尔,2万。
世界上居住华侨毕人100万以上的国家有6个,除美国外,有5个在亚洲。亚洲各国的华侨华人,按祖籍来划分:广东约占49%,福建占35%,海南占6%,其他省区(广西、云南、台湾等)占10%。而在泰国、柬埔寨,广东籍占绝大多数;在菲律宾,福建籍居绝对多数;在越南,广东籍占70%;在马来西亚,广东妇占58%;在文莱,福建籍占60%;在缅甸,福建籍占50%,广东籍占30%;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闽、粤籍大体平分秋色。
亚洲各国的华侨华人大部分居住在城市,这与城市的形成和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有关。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占居民总数一半的城市比比皆是。如新加坡、槟城、诗巫、山打根、勿里洋、槟港,华侨华人均占3/4以上;吉隆坡、马六甲、怡保、安顺、古晋、巴眼亚比、合艾、普吉、董里等城市,毕侨华人也占一半以上。
长期以来,亚洲国家的华侨华人与所在国人民友好相处,患难与共。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为当地的开发、繁荣和独立自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给自身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奠定了一定基础。早先,华侨华人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贫苦的农民、渔民和小手工业者。他们既无资金,也没有专业技术,只能从事诸如小商贩、店员、洗衣、种植、捕鱼、打工之类的职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90%的华侨加入所在国的国籍,成了当地的公民,华人经济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有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加之他们的第二、三代已经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容易接受,思想境界也较为开阔。他们摆脱了传统的职业束缚,进人了企业管理、金融、科技、教育、医药、法律、房地产、建筑设计等领域,并且随着国际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华人经济也有了深刻的变化,涌现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其中有的在国际上也颇有地位。如印度尼西亚林绍良的三林集团、马来西亚郭鹤年的郭氏家族集团、菲律宾的陈永栽家族集团、新加坡郭芳枫的丰医集团、泰国陈弼臣的盘谷银行等。 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
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后,凭借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商人逐渐取代了穆斯林商人,主导印度洋和东亚海洋之间的海上贸易,直至欧洲人东来。中国海商足迹遍及东亚各沿海商港。至迟在 15 世纪初,东南亚已出现中国移民聚居区。郑和下西洋前夕,爪哇的苏拉巴亚和苏门答腊的旧港,各有数千人聚居的中国移民社区,主要从事贸易活动。② 明、清朝廷多次厉行海禁,视海外华商社区为海盗集团。旧港海商集团为郑和剿灭,苏拉巴亚华人社区也逐渐湮没。但只要华商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中国移民仍能依托海外华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而前往海外。随着明朝后期海外贸易重新开放,中国海商开始重新活跃于东亚各贸易港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始于 16 世纪末以后欧洲殖民者在东亚的殖民扩张。一方面,欧洲人将东亚带入欧洲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使东亚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能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也将中国海外贸易网络纳入欧洲人主导的全球贸易网络中。至 17 世纪前期,东亚各贸易港及其周边地区,已形成大小不一的华人聚居区。
17 世纪初,海外华人主要集中在菲律宾的马尼拉,日本的长崎,爪哇的巴城、苏鲁马益( 泗水) 、万丹,马来亚的北大年、马六甲、吉兰丹,暹罗的大城及北缅甸的八莫等地,数量多者数万,少者千人以上。华人最多的地方是菲律宾。1571 年西班牙人占领马尼拉时,当地只有 150 余名华侨③; 到1588 年,华侨总数增至万人以上; 到 1603 年,在菲华侨已达 2. 5 万人④。闽人何乔远也有类似记载:“其地迩闽,闽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涧内者,其久贾以数万,间多削发长子者。”⑤
日本也是华商的另一重要聚居地。16 世纪末,长崎华商已有两三千人,后增至万人,合日本诸岛,约有两三万人①。1625 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称: 中国私商往日本众,闽粤三吴之人,驻于日本者几千家。与日人通婚长子孙,名曰“唐市”②。
1619 年荷人开埠巴城时,当地已有华人 300—400 名。荷人极力招徕华人建设巴城。1627 年,华人总数达 3500 人。到 1658 年,巴城华人总数约 5000 人③。西爪哇万丹港是东南亚著名的香料贸易港口,华人在万丹的地位相当重要,万丹国王“立华人四人为财副”④,司贸易、征榷之事。1609 年,德国人约翰·威尔铿记载: “华人在万丹也有几千人居住,其中大部分人很富有。”⑤马来半岛的北大年明代为暹罗属地,多华人流寓。1578 年,中国海商武装集团头目林道乾曾率众投奔北大年,辟地聚居。⑥ 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602 年荷兰船队停泊北大年时,“城中身强力壮的男子有一半是华商,另一半由暹人和马来人组成”⑦。明代末期,北大年是东南亚的著名商港,北大年女王又是附近诸藩国的共奉之主,全城人口至少也应万人以上,华侨人数应在 3000—5000人。据《东西洋考》记载,嘉靖( 1522—1560) 末年,中国海盗逃奔到北大年城的码头吉兰丹,已生聚至两千余人。暹罗另一城市大城( Ayuthaya) ,与中国贸易历史悠久。当地“国人礼华人甚挚,倍于他夷”⑧。缅甸北部的江头城,明代有很多华侨在此从事商贩和采矿( 玉石) 活动。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记载: “江头城外有大明街,闽、广、江、蜀居货游艺者数万,而三宣六慰被携者也有数万。”江头城旧考在八莫,新考在杰沙,但两地相距不远。缅北华人流动性较强,因陆路畅通,频繁往返边境,至少缅北华人也应在 2—3 万人以上。
以上是东南亚地区华人较多,又有数字可供推算的主要聚居地。尚有一些较小或没有具体数字可供推算的华侨聚居地。柬埔寨篱木洲( 金边地区) 多有华商前往贸易,“市道甚平……熟地华人自为戎首也”⑨。熟地华人即久居其地的华侨,以篱木洲为中心的华人应有一定规模。苏门答腊的巨港曾是明初闽粤海商啸聚之处,在 1577 年,“中国人见大盗林朝曦在三佛齐,列肆为番舶长,如中国市舶官”瑏瑠。明末葡萄牙人已在马六甲设华人甲必丹。这些地方的华人聚居地应有一定规模。此外,尚有不少史料提到东南亚其他地方的华人,但或数量太少,或无法推测其规模( 如安南,历代均掳掠中国边民,占城也常贩卖中国人口) 。
以上较可推算的海外华人聚居地约有 10 万人,加上其他无法推测的有少量华人的地方,17 世纪初的海外华人数量应当在 10 万人以上。
17 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清朝开放海禁,中国海外贸易复兴。在东南亚,欧洲人的殖民经济开发也激发对商贩、工匠和普通劳力的巨大需求。由于 1639 年日本幕府施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人在日本定居,17 世纪初活跃的日本华人社会逐渐湮灭,融入日本社会。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去处。无论在西属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或英属马来亚,各东南亚的欧人殖民政府均竞相招徕中国海商、工匠和劳动力。暹罗、缅甸的土著政权也乐意招徕华商发展经贸。中国人成为中国商船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17 世纪后期以后,深受清初海禁、迁界之苦的东南沿海人民纷纷相率出洋,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奏疏中描述这种出洋盛况: “数省内地,积年贫穷,游手奸宄,实繁有徒,乘此开海,公行出入,恐至海外诱结党类,蓄毒酿祸……如今贩洋贸易船只……只数繁多,赀本有限,饷税无几,且藉公行私,多载人民,深有可虑。”①华商船舶运载中国人出国规模从 1727 年闽浙总督高其倬奏折中可见一斑: “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水、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私载二、三百人。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四、五百之多。”②
18 世纪中叶以前,海外中国移民主要在东南亚港口地区从事与商贸相关的行业。到 18 世纪中后期,中国海外移民的职业和社区分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 18 世纪东南亚殖民经济的发展,大量中国移民从事采矿业、种植和加工业、营建业等。华人社区也从东南亚沿海港口地区扩展到内地。到 19 世纪初,加里曼丹、马来半岛、缅北和越南北圻的金、银、铜、锡矿区,越南南圻、马来半岛、西爪哇和暹南内陆的垦殖区和种植园,都已形成大小不等的华人社区,这些华人社区又成为更多移民的容身之地。
18 世纪 30 年代访问巴城的陈伦炯估计: “中国人在彼( 巴城) 经商耕种者甚多……人口浩盛,住此地何啻十余万。”③据19 世纪初统治爪哇的英人莱佛士记载: “( 这种) 船只称为‘戎克’( Junk) ,每十艘中就有八艘每年从广州和厦门载米、茶叶、瓷器……这些帆船每年都带来一种宝贵的输入品,即一百至五百名勤勉的乡亲。”④莱佛士统治爪哇时,曾于 1815 年进行人口调查,统计显示: 1815 年巴城华人为52394 人,全爪哇华人为 94441 人⑤。根据荷属东印度政府的统计,1856 年,巴城华人为 40806 人,全爪哇为135749 人⑥。由于很多华人,尤其是很多土生华人和无证华人没有被统计,荷属东印度的历次人口统计均低估华人数量。18 世纪中期后,西婆罗洲( 今印尼加里曼丹) 发现金矿,华人成为开采金矿的主要劳动力。18 世纪末期到19 世纪初,西婆罗洲每年入境华人在 3000 人以上。19 世纪前期,全加里曼丹华人总数约15 万人。这一时期海外华人社会发展最快的是暹罗( 今泰国) 。暹罗王室历来善待华人,华人享有“商业上合理的自由,历代国王都友好相待”⑦,特别是 18 世纪后期,父为潮州人的混血儿郑昭成为暹罗国王,大力招诱华人来暹,潮州人南渡络绎于途。19 世纪初出使暹罗的英人柯罗福记载:“旅客是从中国到暹罗的最重要的输入”,“一艘戎克船( junk,指中国帆船) 一次送 1200 个华人到曼谷”,每年到曼谷的华人少说有 7000 人。据他估计,到了 1821 年,暹罗已有华人 70 万⑧。18 世纪中后期到19 世纪中期,马来半岛、越南、柬埔寨等地华人数量也快速增长。马来半岛的柔佛、槟榔屿、吉兰丹、宋卡等,越南中圻和湄公河三角洲、缅甸仰光等地,都涌入相当数量的华人移民。
19 世纪中期以前,绝大部分中国移民都是前往东南亚。虽也有少数中国人移居北美、非洲和印度等地,但其数量之微可忽略不计。笔者估计,东南亚华人主要聚居地首推暹罗,当在 70 万人以上,爪哇约在14 万—15 万人,婆罗洲约15 万人,马来半岛各土邦境内和海峡殖民地超过5 万人,越南10数万人,缅甸 11 万—13 万人,菲岛近万人,加上其他地区较少而未加以推算的华人,全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约在 150 万人左右①。
二、1850—1950 年代两次移民高潮的华侨华人分布和数量估算
这一时期最大的中国移民潮是大规模华工出国,也即臭名昭著的中国苦力贸易。其次是 1920年代以后的自由移民出国。
早在17 世纪前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开始掠运和拐卖华工到东南亚。17—18 世纪东南亚各地的华工,大多以这种方式出国。大规模华工出国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其外部原因是欧美各国于 19世纪前期相继废除奴隶贸易制度,各欧属殖民地及美洲之路矿、种植园均缺劳动力,故转向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寻求替代黑奴之苦力。华工多被诱骗拐卖出洋,时称“猪仔贸易”。国内推力,则是乾嘉以来中国人口激增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和朝廷被迫允许华工出洋。19 世纪中期以后,闽粤人口较之 18 世纪后期已有倍增,如使英大臣薛福成所言: 以昔一人之衣食,而今供二十人焉。以昔居一人之庐舍,而今居二十人焉。故凡山之坡,水之浒,暨海中沙田,江中洲畔,均已垦殖无余。② 出洋谋生虽非坦途,也强如在家饥寒交迫。1860—1870 年代,厦门、汕头、广州、澳门和香港,次第为苦力贸易中心。列强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苦力馆,雇请当地客头拐贩,诱拐乃至绑架至苦力馆,迫其签订契约,装船出洋,多被贩往古巴、秘鲁、毛里求斯、留旺达、澳洲、北美等地。海外华人分布,也由此从集中于东南亚到定居全球各地。1880 年代以后,欧美及其属地开始排华,华工多往东南亚。新加坡成为前往东南亚的华工集散中心。华工先贩运至新加坡,再被分送东南亚各地种植园和矿场。新加坡和槟榔屿各有包揽专权之华人客头,在中国口岸招诱华工。根据陈泽宪先生的研究,从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前期,出国契约华工超过265 万人③,其中,运往东南亚以外的地区逾 90 万人。其他类华工尚不在其数。在 1876—1898 年的 23年间,仅从厦门和汕头两地出国往东南亚各地的华人共达285 万人④。
迄止20 世纪初,华人已达四五百万之众,广布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各地,约九成聚居在东南亚。北美、澳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各地华侨约有 40 多万,绝大多数为华工,多数来自广东肇庆地区,少数来自粤东与福建。朝鲜有万余华人,日本则有华人商贩、佣工与留学生各约万人。暹罗华人数量最多,土生者众,总数或达百数十万人,多来自潮汕。荷属东印度( 印尼) 华人百万,土生者约半,闽籍者最多,次为客家和广东肇庆籍。新马华人百余万,闽籍最多,次为广东肇庆、潮州,土生者约占二成。法属印度支那华人数十万,广东肇庆籍最多,次为潮州、客家、闽南籍。英属缅甸华人十数万,多滇籍、闽籍和广东肇庆籍。菲华近十万人,几均为商贩,九成为闽南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海外移民掀起第三个高潮,其主要流向地仍是东南亚,直接动力是东南亚的经济繁荣。20 世纪初以后,西方工业革命所带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陆续波及其东南亚的殖民地和暹罗。来自各殖民宗主国的工商资本,纷纷涌入东南亚,投资于铁路、港口、电力、航运、制造业、金融业等,引发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传统的采矿、种植、原料加工、商贸等行业,也有较大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南亚各殖民宗主国均卷入世界大战。受战争牵制,各殖民宗主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几乎中断,商品输出也大为减少。东南亚华商资本乘机崛起,纷纷投资银行、航运、五金机械、橡胶、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交战国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尤其是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锡、粮食、食糖、各类五金制品、小型船舶等的需求激增,进一步刺激东南亚华商企业的发展。经济发展刺激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廉价劳动力从中国南方不断涌入东南亚。1922—1939 年,从厦门、汕头、香港出洋的移民就约 550 万人①,绝大部分前往东南亚。在1918—1931 年,仅从汕头、香港两地出境的移民,就达 380 万人②。据当地官方统计,1931 年时,新马华人中第一代者占 68. 8%③,1932 年,泰国第一代华人占 45. 73%④。1930 年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东南亚经济逐渐萧条,华人企业景气不再,华人谋生不易,甚至归国者多于出国者。据厦门、汕头、海口三口岸的华侨出入境资料显示,1931—1934 年华侨归国者多于出国者 35. 4 万人⑤。1935年后,东南亚经济复苏,中国人移民东南亚浪潮复起。1937 年,新马入境中国人 402,563 人,泰国入境中国人 6 万人,为历年最高中国人入境数字。⑥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东南亚华人至少在 700 万以上,分布在数以千计的东南亚华人社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华人再次大规模前往东南亚,但不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盛况。除入境泰国的中国移民较多外,一些国家的离境华人甚至多于入境华人。1947—1949 年 3 年间,离开新加坡的华人为 294,805 人,入境华人为 248,617 人⑦。
20 世纪上半叶,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少有中国移民进入。其原因是欧美各国及其属地均实行排华政策,限制华人入境。19 世纪末形成的华人社区,其数量变动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率。又由于华人多为单身移民,东南亚以外的华人社会数量基本没有增长。如美国,其 1890 年的华人人口为107,475人,1940 年为 106,334 人。但美国在 1943 年废除排华法令,允许在美华人加入美国国籍,同时给予华人移民配额。因此,美国华人数量从 1940 年的 10 万人增加到 1950 年的 15 万人⑧。拉丁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等地因华人不得入境,留居当地者因返乡或病故,或基本同化于当地社会,华人数量比 20 世纪初反而减少。
到 1950 年代初,世界华人总数约 1200—1300 万人,90% 集中在东南亚。荷属印尼超过 350 万人,泰国约 300 万人,英属新加坡和马来亚共约 310 万人,越南约 100 万人,菲律宾和缅甸各约 35 万人,柬埔寨约 42 万人,老挝约 5 万人,文莱约 1 万人。日本和朝鲜共约 6 万人,亚洲其他地方约 2 万人。美国 15 万人,加拿大 3. 2 万人,拉丁美洲约 10 余万人,欧洲约 7—8 万人。非洲不超过 5 万人,大洋洲约 4 万人①。
三、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华侨华人分布和数量估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 1970 年代后期,持续 300 余年的中国海外移民大潮中断。一方面,中国政府严厉限制人民向海外迁徙,海外关系成为“污点”。另一方面,世界各国、尤其是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出于对“共产主义”国家的防范,也拒绝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并相继对本国华人社会采取或激进或和缓的同化政策。因此,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末,世界华侨华人的人口数量增长主要是华人人口的自然增长。到 1980 年代初,华侨华人数量约 2000 万人②。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国再次成为国际移民大潮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修改移民政策是国际移民潮形成的直接推力,1965 年美国移民政策的改变,引发席卷全世界的国际移民潮。美国 1924年制定的移民法规定的移民配额,是根据 1890 年美国人口的国籍比例给予各国的移民额度,目的是为了保持以西欧和北欧后裔为主的美国种族比例,其结果是 94% 的移民配额给予北欧和西欧国家。1965 年的美国新移民法,改为给予西半球以外每个国家 2 万名的移民配额,无论其种族和国籍如何。该移民法规定移民美国的两个优先原则: 一是美国公民家庭团聚; 二是美国需要的专业人才。1965年以来实施的美国新移民法虽然对各国一视同仁,但 1960 年代以后,欧洲经济繁荣,乐意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并不多,主要受惠者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人,特别是中国人。
美国移民法的改变,开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大规模接受发展中国家移民的先河。此后,加拿大、澳大利亚乃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和吸引专门人才,逐渐淡化原有移民政策的种族和意识形态色彩,放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流入的限制,从而掀起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经济全球化带动资金、信息、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使国际移民活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虽然其主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大量移居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移民流动也与日俱增。
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移民潮持续至今。依出国目的、途径和职业结构,中国新移民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移民是留学生。从 196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中期,将近 15 万中国台湾学生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学位。根据中国台湾“侨委会”2007 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海外中国台湾人约 107 万,其中,定居美国者约 59 万,超过 70%具有大专文化水平,其中有硕士、博士学位者占 35%③。中国大陆大规模派遣留学生虽迟于台湾,但其数量很快后来居上。迄 2006 年,中国大陆留学人员数量已超百万,连同其出国眷属,以留学渠道移民国外的中国大陆人总数当在 100 万以上。留学成为中国人移民国外的主渠道之一。无论大陆或港台,中国留学人员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以北美为最。
第二类移民为非熟练劳动力,他们主要以亲属团聚理由申请定居身份,少部分人则选择非法途径前往国外定居。非熟练劳动力移民也主要前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福州人是中国非熟练劳力移民美国的典型。近20 年来,移民美国的福州人高达60 多万人。至2005 年,仅福州市所辖的60 多万人口的长乐县( 市) ,就有近 20 万人移民美国。① 在 1980 年代,有 84. 5% 来自大陆的美籍华人为父母申请移民美国。②我们在福州侨乡调查中,通常一个 1980 年代末定居美国的移民,可带出 20 来个亲友。在 2002 年纽约福州人聚居区的调查中,大多数 1970 年代定居美国的福州籍老华人,都带出数十个亲属。其中最多的一位 1968 年定居美国的福清人,带出 100 多位亲友。③
第三类移民为商务移民,包括投资移民、驻外商务人员和各类商贩。1990 年代中期以前,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投资移民主要来自港台。在 2000 年以前将近 60 万的香港海外移民中,可能有 30% 属商业移民。199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移民数量增长较快,尤其在东南亚地区。1990 年代以后,中国大陆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制成品畅销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工程承包数量激增,大量中国大陆的商贸人员随之前往世界各地,尤其是涌入发展中国家。
第四类移民为劳务输出人员。劳务输出人员有别于一般移民。大部分劳务人员在合同期满后回国,少部分留居当地。④ 通常中国出国劳务人员的期限一般是两年,且常年保持增长趋势,可视为特殊移民群体。
大体而言,来自台湾的移民高度集中于美国,其次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来自香港的移民主要前往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
日本和韩国是近 20 年来中国新移民增长最快的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学生赴日留学、工作定居,每年数量都在 5 万人左右。根据日本法务省入国管理局统计,至 2007 年,华侨华人数量超过60 万人。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 2007 年华商大会组委会副主席罗怡文预计,在未来 5 年左右,日本华人华侨数量应达 100 万人。③至 2009 年底,在日中国人登记者达 680,518 人,比 2008 年增长3. 8%④。加上未统计的持日本护照华人和数以万计的超期滞留者,日本华侨华人数量已超过70 万人。
中韩建交后,两国贸易呈现超常规发展。2006 年,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六大出口市场国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双边贸易额达到 1343. 1 亿美元。中韩建交及两国贸易的超常规迅速发展,旅韩中国人数量急剧增加。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资料,1985 年华侨华人仅25,087 人,绝大多数持台湾“护照”。2004 年旅韩中国人已达到 20 万人,2006 年超过了 30 万人,截至2007 年底,更是多达50 万人①。主要为来自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占旅韩中国人总数的近70%。截至 2009 年底,在韩中国人 586,662 人。其中朝鲜族人为 377,560 人②。
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移民,则绝大多数来自大陆,以商贩为职业者占相当比例。以东南亚为例,在东南亚的 253 万—288 万中国新移民中,不到 3%是港台投资者与眷属。
从 1970 年代至 2008 年,从中国前往世界各地的移民超过 1000 万。其中,来自港台的约 160万—170 万,来自中国大陆约 800 多万。前往发达国家的中国新移民近 700 万,前往发展中国家的300 多万。无论是前往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有相当部分是非正式途径移民。
由于大规模的新移民的加入和华侨华人社会本身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至 2007—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增至约 4543 万人。其中,东南亚有 3348. 6 万人,约占全球 4543 万华侨华人的 73. 5%。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 10 余万人,基本上集中在东南亚。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商贸关系的发展,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又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1950 年代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在 1200 万—1300 万人之间,东南亚华人所占比例超过九成。19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的比例降为 73% 。发达国家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日本和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增长最快。北美华侨华人多达 530 万人,从 1980 年代以前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 4% 增至 2007 年的近 12% 。欧洲华侨华人从 1980 年代以前占华侨华人总数不足 1% 增至 2007 年的近 5%①。华侨华人聚居区几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个国家,尤其近百年来中国移民鲜至的拉丁美洲、非洲和中东各地,现在也出现多个数以万计的华侨华人聚居区。
上一篇:融入澳大利亚的华人2
下一篇:谁来照顾海外年迈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