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对侨居国经济的贡献
发布:2016-08-09 17:55
来源:
(一)、对马来西亚橡胶业和锡矿业的贡献
马来亚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877年开始引种到马来西亚。19世纪90年代,华侨林文庆(“橡胶种植之父”)和陈齐贤(“橡胶艺祖”)合资开始商业性种植,取得很大成功。1906年,陈嘉庚开始涉足橡胶种植,1925年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马来亚橡胶业的四大功臣都是华侨——黎德利、林文庆、陈齐贤、陈嘉庚;后起之秀有陈六使、李光前等。 1920年占世界橡胶总产量的50%。是马来亚出口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在输出总额中占50%左右。橡胶业的发展,促进了马来亚社会经济的繁荣。 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但英国人染指后,对华侨橡胶业实施吞并,华侨在橡胶业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锡矿业。19世纪初,华侨开始开发马来亚锡矿,经过长期艰苦的采掘,形成了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等主要矿区。
(二)农业与传播农业技术
新加坡在开发前是荒岛,华侨进入后变成新兴城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经过华侨开垦,经济日益繁荣;菲律宾华侨开辟荒野,种植稻米、蓝靛、椰子、烟草;华侨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的沼泽地变为良田,等等。 最值得记述的是黄乃裳开发马来亚的诗巫和华工开发加州西部。诗巫改名为“新福州”,今天成了马来西亚第三省的首府。 美国加州西北部原是大片涝洼地,但土质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19世纪50年代起,华工受雇于白人农场主,华工用修筑堤堰的办法建成一块块平地,再在新开垦的土地播种,这个工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1877年底,华工已开垦500多万英亩土地,适合种小麦、水果和蔬菜。土地价格因此从开垦前每英亩1—3美元猛增到每英亩100—200美元。加州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农场,被称为“北美的面包篮”。 东南亚原有的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华侨南来后,逐渐将中国较为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传给土著人,使这里的水稻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华侨多以经营种植蔬菜、出售水果为业。由华侨引进到东南亚的水果:李、梨、柚、荔枝、龙眼、肉桂、柑桔、枇杷等;蔬菜:白菜、韭菜、芹菜、肉豆、芥菜、菜豆等。华侨还将甘蔗、茶叶等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技术传播到东南亚。19世纪时,华侨进入烟草和橡胶种植领域,取得很大成功。此外,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耙、水车、水磨等介绍到东南亚,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 在美洲,华侨“教会了他们主人怎样耕种,收获果园和花园里的果实”。19世纪70—80年代,加州华侨所产的花生被誉为“最好吃的花生”。1891—1892年间,华侨在奥兰治县种植芹菜出售,最先使其成为赢利商品。80年代,华侨刘金缵先后在马萨诸塞州和佛罗里达州采用人工传授花粉的方法改良果树品种,包括草莓、无核葡萄、桃子、西红柿、 2 香柚、杨梅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橙子。他的果树栽培技术在美国各地推广,1911年荣获美国农业发展部颁发的威尔特奖,被誉为“植物魔术师”。华工还带去新的耕作方法及多种作物的杂交育种法,如,华侨桂琼斯在20世纪培育了新的稻米育种法。
(三) 、美国、加拿大铁路建设中的贡献
1862年,美国国会立法决定修筑横贯美国大陆中部的联合太平洋—中央太平洋铁路。铁路有两部分组成,东部为联合太平洋铁路,西部为中央太平洋铁路。东部689英里,地势平坦;西部1800英里,地势复杂,有崇山峻岭、沙漠等恶劣地段,主要由华工修筑。在“合恩角”和塞拉山脉地段,华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亡率达10%。该铁路原计划14年建成,华工只用了7年,这在世界铁路建筑史上是一大奇迹。当时,华工月工资最高才35美元,食宿自理,而白人月工资有45元,资方要负责食宿,相当于60多美元。美国铁路老板因此赚到了6300多万美元利润。1869年5月10日,东、西两线接轨,铁路大动脉宣告完工。这条铁路建成后,促进了美国东西部的运输,为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内华达州建州100周年,将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一些地方也建碑表彰华工功绩。美国华工还在南太平洋铁路、北太平洋铁路建设中作出贡献。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878年决定修筑,东起蒙特里尔,西至温哥华,全长3800余公里,是加拿大第一条大陆铁路。在最艰巨和危险地段工作的是华工,一部分来自美国的筑路工人,一部分来自香港,但工资只有白人的60%。1885年,铁路全部完工,华工随即失业。
(四) 开发南非金矿
上一篇: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