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

发布:2016-09-13 17:01

来源:

  文成地处温州西南山区,经济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昔日的文成人过着“食乃薯丝掺野草,茅屋破壁仍穿风”的贫苦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文成地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文成籍华侨华人的贡献不可忽视。

 

  慷慨解囊:回馈故里 

 

  华侨华人情系故里、报效桑梓,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家乡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慷慨解囊。在文成侨乡教育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中,海外华侨华人的贡献十分突出。走访侨乡文成,随处可见海外侨胞在家乡的慈善印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成侨胞的捐赠事业保持了持续性、连续性的好传统。

 

  文成华侨的捐赠公益事业始于1938年。当年,旅居海外的83位玉壶华侨资助修建了玉壶三港殿,这是解放前文成华侨唯一的一次捐赠。50年代以来,文成华侨华人捐资家乡的活动明显增多,捐赠主要集中在文教和基础建设方面。在“文革”期间,文成侨胞对家乡的捐助不但没有中断,捐赠额度反而有所提高。其中,1973年由旅荷、旅意侨胞集资建造的“玉壶华侨影剧院”共集资69458.79元,这是改革开放前捐赠的最大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后,华侨的捐资数量直线上升,20世纪90年代的捐资数额更是远远超过了之前的总额,多达3019.61万元。19381999年,侨乡受捐7542人次,捐资折合人民币共4091.7万元。如今,大批新移民的海外实力逐渐增强,他们对家乡的“回馈”效应亦日趋明显。据《文成侨讯》统计,文成华侨华人在20082010年间捐赠当地公益事业的金额高达4035.935万元。

 

  文成华侨捐赠领域既与全国侨捐的整体情况基本一致,首选文教卫生,重视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捐赠,同时在风景名胜项目上的捐资比例也不断攀高。21世纪以来,文成华侨捐赠出现向民生工程方面集聚的新迹象,捐赠目的也逐渐由原来纯粹的善行义举向改善民生转变。笔者在调查时就见到了全部由旅外华侨捐助的某村“侨爱新村”工程。此外,文成华侨不仅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对温州及全国其他地区和部门的捐赠也不少。如为同济大学等国内高校捐款,为重大自然灾害募善款。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文成籍华侨华人及侨眷捐资达182.8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文成侨胞对公益事业的捐赠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有力弥补了地方财政的不足,促进了地方教育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侨胞捐赠家乡公益事业是其对故乡深厚感情的外化。持续大量的捐赠靠的是爱国爱乡的深深情感。接连不断的捐赠活动使家乡保持了与海外同胞的紧密联系,有益于文成的长远发展。

 

  牵线搭桥 

 

  帮助地方农产品走出国门 

 

  虽然山地环境使文成农业发展“先天不足”,但客观上又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文成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温州的“后花园”提供了先决条件。基于这种新认识、新思维,文成县政府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路线,努力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的金名片。近年来,文成县政府开始积极利用华侨资源优势,引导侨资回流投资农业,为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华侨参与地方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还借助广大华侨的海外信息,让文成的农产品走向了世界。油茶、番薯丝等深藏于大山之中的土特产,就因华侨华人的宣传而走出国门、远销海外,让欧洲人的餐桌上有了文成的“山里货”。这些产品的外销不仅为侨乡的广大农民开辟了致富的新路子,还能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据文成县统计,200615月,在世界各地文成籍华侨的推动下,全县各种特色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了600多万美元。这些出口到国外的农产品,70%以上被文成华侨消费,国外客商的需求量也相当可观。如2006年,文成县冰洋有限公司生产的数十万元的竹凉席就通过马来西亚的当地华侨销售到该国;番薯是文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达4.5万亩,70%以上用于制作番薯丝。文成的这一特色优势产品,通过10余万海外文成人销售到55个国家和地区。如大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三个集装箱的番薯丝通过在欧洲经营外贸的华侨出口到了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国。漂洋过海后,文成粉丝身价暴涨,由原来每公斤4元人民币飙升到4欧元。据悉,“山哥哥”企业的粉丝每年的出口额达数千万元。此外,通过华侨的牵线,大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出产的油茶同样顺利销往欧洲。

 

  目前,学术界在华侨华人对侨乡社会的变迁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观点,但无论如何,百余年来,10余万文成华侨对祖籍地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侨乡社会发生诸多变化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无疑是文成侨乡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相关推荐

上一篇:华人高端科技人才成为世界科技舞台的重要力量

下一篇:华人科学家闪耀世界星空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