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教育心理学家心桥:体罚vs不体罚,你最需知道的事

发布:2016-08-13 11:24

来源:

成长中需要规范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规矩,我举双手赞成。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关于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跟踪调查过几百个家庭。发现成人后没有成就且最不幸福的孩子来自放任型的父母,六年前,我在学校遇到一个13岁孩子,他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家里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限制,孩子可以随便看电视打游戏到凌晨,上学迟到,作业从来不交,那时他时常来我办公室做做,吃我给他做的早餐,空洞疲倦的眼神至今清晰如昨日。可惜这样的家庭环境我无力改变,最后在一次周日的凌晨邻室一辆被偷的车里,被警车追赶时,他和同伙一起车毁身亡。我一直耿耿于怀,为什么不把这样的父母绳之于法。

  “惩罚”和短期的听话确实有关

  教育心理学界对体罚近六十年来研究的综合分析显示,体罚和短期的“听话”(compliance)确实相关,这也是对很多成人最有吸引力的。从我们的“棒下出孝子”到美国的“不用棒子,毁了孩子”,对它的信奉可见一斑。当今世界仍有81个国家允许在学校体罚学生,美国法律明文规定监狱里的犯人不可受到“体罚或不寻常的惩罚”,但19个州却允许体罚学校里的孩子。这些老师曾明白地对记者宣布:“体罚省时省力,杀一儆百。”166个国家认为,只要不留下伤痕,在家里体罚孩子是合法的,美国也是其一。

  体罚的心理阴影后患无穷

  六十多年的研究发现,与很多成人的期待相反,体罚对于孩子道德观念的内化并没有任何长期作用,同时更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社会性、同情心及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就算对“听话”的影响力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减弱。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父亲在某知名高校当系主任,从小对他管教的唯一方式是拳打脚踢,然后他就在学校对其他同学动手,闯祸之后回家再受体罚,这种恶性循环直到高中后才结束。因为那时候他的身高超过了父亲所以开始还手,至今他和父亲还是形同路人,没有任何交往,让人扼腕,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

  所谓管教,管的目的是教。英语中displine词根原意也是“引导”(to guide)。管了但是没有交给孩子任何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甚至还造成了伤害,那就失去意义了。如果家长手中唯一的管教工具是锤子,那任何问题在他们眼里都会被看成钉子。

  事实上,孩子犯错很少是用来气我们的,正如同,孩子试卷上做错题,是让老师看自己哪里还不明白,需要再教一次。同样,孩子哪里做错事儿,是告诉家长,孩子哪里还没有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我们再做示范或者引导。如果可以把所有的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不止告诉他们什么不可以做,而且示范奖励该做的,这样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我家大儿子的中文课后辅导班里有一个五年级的孩子,他常常欺负其他同学,吓得儿子因此要求换学校。我去咨询辅导班的负责人,她们谈起这位孩子的父亲也是胆颤心惊。说父亲其实很爱孩子,但不能容忍任何错误,特别是饭盒或者外套拉在学校时,父亲可以当着孩子的面使足了力气对他一脚就踹过去。疼是肯定疼了,但是孩子爱忘事的毛病还是没改。

  希望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管理好,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对于大多数孩子,这个习惯需要慢慢培养,体罚和要纠正的错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对于孩子在这方面的提高也不会有任何作用。

  5岁以前,孩子自制力和计划性弱,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错误行为多与年龄特点有关。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哭闹、打人甚至咬人等问题行为不外乎几种可能,表达身体饥渴或者不舒服,想得到成人的注意,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父母如果事先准备充足,比如随身携带他们喜欢的零食或者玩具,很多都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解决。

  很多研究反复证明,经常被体罚的孩子不记得自己为什么被惩罚,只会记得当时的屈辱和恐惧,因为人的记忆力对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事件印象最强,日积月累,大都对惩罚自己的成人与环境,产生憎恨和厌恶。这里并不是说曾将对孩子动过手的家长都是罪人。

  就像两年前的“狼爸”,虽然他以体罚著称,但他执行的过程有可取之处,比如他的家规早就定好,非常一致,那孩子有违背就有知法犯法的嫌疑,体罚也不再是父亲气头上的冲动。再有,他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对父母绝对尊敬,他对自己的母亲也十分恭顺。

  亲子关系决定体罚的“效果”

  我们要对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励表扬,他们常被尊敬,才会对父母的体罚更接受,积累由衷的尊敬而不只是恐惧。孩子出生时没有附带《管理说明书》,可朝夕相处你会了解到他们的个性特点,敏感的孩子可能你皱下眉头他已经掉下眼泪,而不敏感的孩子,即便你大声吼几句,他还是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教子的方式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孩子的,因材施教才有效。很多家长反应,打得多了,孩子都“打皮”了,没一点作用。不如从小开始多帮他们找找犯错的原因,磨刀不误砍柴工,能够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心桥

  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在美国获得心理学博士,加州执照教育心理学家。2000年起任职于旧金山Fremon联合校区,精于学前儿童到高中生的教育心理测评和咨询,其亲子教育讲座深受华裔社区欢迎。


相关推荐

上一篇:华裔男孩的教育问题

下一篇:美国华裔家庭教育子女很少“入乡随俗”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