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如何教育子女

发布:2016-09-13 16:06

来源:



 “《虎妈战歌》只是记录了蔡美儿和子女相处的一小部分,不能代表华裔家庭,甚至也不能代表蔡美儿子女教育的全部”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江澄发自罗利(美国)教育,一直是全世界父母关注的命题,而美国华裔的家庭教育,由于今年年初耶鲁大学华裔法学教授蔡美儿在《虎妈战歌》一书中描述的严厉教育方式而受到关注和热议。事实上,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弟像蔡美儿女儿一样,被美国顶级学府录取,但是他们可不是人人都有“虎妈”“虎爸”。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位就读美国顶级学府的华裔学生家庭,在和这些父母交流后发现,他们和蔡美儿在某些观点上的确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的育儿经验中,又是各有各的不同。走进他们,或许能为大众还原一个个真实的华裔父母。

  善于引导,顺其自然

  耶鲁大学宁天申、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杨永珩、斯坦福大学段江梅……7月中旬,这些就读美国顶级学府的华裔子弟出现在北卡罗来纳州RTP(三角研究园)地区学生和家长组织的一场大学报考经验讲座上。

  在和多位华裔父母的交流中,他们都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要的管理和引导是需要的,这一点上,他们能够认同蔡美儿在书中提到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督促和管理,轻易地让孩子放弃,是父母最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一观点。但他们强调,这种引导和管理,应该建立在尊重、交流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一味地强加。

  时任北卡华人商会董事会主席的王学锋的女儿王乐楠,2010年入读耶鲁大学。王学锋认为,对孩子的引导,就如同管理一个公司,让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是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父母应该坚持“有为”的地方。

  女儿刚上高中的时候,王学锋曾带女儿参观耶鲁校园,但当时并未强调女儿一定要上名校,“是耶鲁本身的文化和气韵打动了女儿,并不断努力最终被耶鲁录取。”另一位受访的家长庄晓瑛的大女儿伍怡丰,2004年毕业于普林斯顿经济系。庄晓瑛回忆:“孩子小的时候,常春藤大学常常是饭桌上的话题,常春藤的概念已潜移默化地印在他们心中了。”

  这种观念上的引导与单纯地给孩子定下严格的标准还是不同的。不少人对《虎妈战歌》中提出的十条家规记忆犹新,其中一条是:每门功课都拿到A,而A-是不被允许的。的确,想要上名校,保持全A的成绩是一个基本要求,面对这一现实的压力,这些华人父母是如何处理的呢?

  王学锋的看法是:“还是同样的问题,如果上名校是出于孩子自我树立的目标,不需要我说,女儿自己知道,必须拿全A。”所以他对女儿只有一个要求:“尽你最大努力去尝试,并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否则你就只能接受后悔。”

  施加压力要因人而异

  在美国,名校录取一般需要从五个方面来衡量,一是GPA(平均成绩点数);二是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三是课外活动成绩;四是老师推荐信;五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论文。蔡美儿认为,没有人天生爱“努力”,人天生的惰性总是会让人做出更轻松的选择,而通过父母的督促,可以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也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这一观点,记者采访到的华人父母不是十分认同。

  和千千万万中国父母一样,美国华裔对孩子社会能力的培养,也是不余遗力的。庄晓瑛回忆,孩子的童年,她是在众多的课外活动课程中穿梭度过的。她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孩子感兴趣,那就让孩子多尝试,选择自己真正喜爱的,避免将来后悔。

  蔡美儿在乐器的选择上为孩子规定了钢琴和小提琴,而其他社会活动则要求必需是能够赢得奖项的。王学锋就认为,即使拿不到奖项,有些活动也是必须要参加的,比如体育。他说:“孩子在日常体育训练和赛事中,锻炼的不仅仅是体魄,还有团队精神、抗击打能力、自信、坚忍不拔等重要的人格因素。”

  这些华人父母也承认,孩子都有遇见困难想放弃的时候,但父母在这个时候要不要施加压力应根据孩子的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蔡美儿在书中曾经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强迫小女儿不吃晚饭,和她一起练习钢琴曲《小白驴》的经历,当蔡美儿的信念快要崩溃的时候,女儿的小手奇迹般的“紧急集合”顺利地弹奏出了这首有难度的曲子。对这样一个经历,庄晓瑛说,“很幸运,露露(蔡美儿女儿)是一个有着强烈个性的小女孩,如果这个小女孩的个性已经很薄弱和胆小,其压迫的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抑郁和自信心完全毁灭。”

  另一位受访家长肖伦和记者分享了她两个孩子完全不同的个性,大儿子从小充满自信,对于压力有着良好的自我疏导能力,但小女儿则比较内向,在哥哥的光环下,倍感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再给女儿施加压力就不合适了。”肖伦认为,蔡美儿或许通过她自己的方式,让女儿克服了困难,进而更加自信,但并不能适用于每个孩子。

  规则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

  何种品质为这些华裔孩子打开了名校的大门?三位家长王学锋、肖伦、庄晓瑛不约而同地总结为:自信、独立和竞争力。

  他们也承认这些素质有时是需要家长有意识培养的。蔡美儿在她的十条家规中,有一条让人印象深刻:女儿的数学必须要比同年级的同学领先两个学年,而肖伦也特别提到,让孩子先学一步,在课业上就可更从容、更自信,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良性循环;王学锋和庄晓瑛都认为,女儿的自信得益于参加了学校辩论队,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的确,每个孩子的自信会来自不同的方面,可能是一场钢琴比赛、网球比赛,也可能来自家庭中父母亲长期展现出的精神面貌。

  庄晓瑛的一句话让人深思:“通过爸爸的成就,我的子女知道了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和其他任何人一样,都享有平等机会。既然选择了在美国社会生存,还是应该去融入。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自己和其他美国人有什么不同,在竞争中我们无所畏惧。”庄晓瑛的大女儿在高中期间,曾两次作为犹他州的青年参议员代表到华盛顿接受时任总统克林顿的接见。这两次的入选, 都要过五关斩六将。

  在小问题上立规矩的肖伦,在大问题上却从不干涉儿女的选择,这似乎和中国父母的做法刚好相反。肖伦坦言,她规定孩子除了周末以外,不能打电子游戏和玩耍,平时看电视也需要视情况而定。肖伦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从小培养孩子对不良欲望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不要担心孩子小,其实孩子远比大人想像得更懂事,也更能理解规则,前提是这些规则的达成是在和孩子沟通的基础上。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规矩一定不能多,但一旦确立,就必须要严格彻底地执行。”


相关推荐

上一篇:美国教育是什么样的?一位美籍华裔教育专家的教育手记

下一篇:美主流社会认可华裔教育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