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加百年风雨路之一:菲沙金矿引发的华工赴加潮
发布:2016-09-13 11:45
来源: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农耕社会,百姓聚族定居、安土重迁,不喜欢迁徙。但实际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原地不动,长久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战争、天灾或人口的急剧增加,都会迫使人们不断地流转迁徙,寻找新的出路。翻开中国历史,看看历史学家的研究,便会知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实际上始终在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开拓新的疆域。将我们称为流动的民族,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19世纪以前,中华民族主要在东亚境内迁徙流转。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南洋、欧洲,甚至远赴美洲大陆谋生。根据史家研究,大约1788-1789年间,大约120名中国铁匠和木工,受英人米克斯船长雇佣,经由澳门去了温哥华岛,建造帆船。这些人姓字名谁,在温哥华岛过得如何,工资待遇怎么样,有没有返回中国,我们一概不知。不过,没有多久,这些华工工作的地方被英国卖给了西班牙,雇佣华工的米克斯船长也返回了英国。以此推测,他们的命运应该好不到哪里去。
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人口迅速增长,老百姓(50.870, 0.48, 0.95%)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广东为例,顺治年间人均耕地尚达七亩多,嘉庆二十五年(1820),已经降到不足2亩,道光二十五年(1845),更是缩小到1.3亩。以当时的生产率,人均1亩多地,恐怕是难以养家糊口的。更为重要的是,鸦片战争以及接踵而来的太平军,完全将珠江甚至长江三角洲经济打乱了。很多人不用说谋生,连性命都保不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开始另谋出路。下南洋、赴北美,哪里能赚钱糊口就到哪里去。
当时,北美一带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就缺人手。所以,美、加政府很欢迎华人去当苦力。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吸引了不少广东劳工去“淘金”。为了保证劳工供应充足,1860年美国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时,还特别做出规定,禁止清政府限制华工出国。事实上,中国人口众多,生存压力非常大,政府也没心思阻止老百姓出洋谋生。于是,消息灵通的东南沿海,首先出现了出洋打工热潮。有的人去了南洋,有的人则去了美国旧金山淘金。
1855-1857年间,北美菲沙河(Fraser River)下游发现了金矿。位于菲沙河畔的英属殖民地,遂成为华人谋生的又一个目的地。最初达到菲沙河畔的,主要是已经在美淘过金矿的华人。不久,珠江三角洲的很多华人,闻讯后也纷纷迁往菲沙河畔。从广东到温哥华,漂洋过海,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幸运者经过长途颠簸,侥幸能踏上北美大陆;不幸者则半路夭折,葬身鱼腹。据记载,有一艘运送华人的船只,离开香港时,登记为280人,到达温哥华时只剩下68人,其他人都在半路上“失踪”了。即使如此,广东华人还是前赴后继,纷纷出洋寻找机会。在那样的时代,个人迫于生活压力,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这些华人登陆温哥华时,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刚刚成立,温哥华殖民地仅是一个海边小镇,都还没有加入加拿大联邦。1866年,温哥华殖民地与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合并,又过了5年,才共同加入加拿大联邦,称作卑诗省。就此而言,这些来淘金的华人,也差不多算是卑诗省创建者了。但是,早到几十年的白人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眼中,华人身材瘦弱,饮食怪异,穿戴奇特,脑后还留着一条大辫子,根本就是没有开化的野蛮人。他们从内心里看不起东亚来的“流民”。当然,在那个时代,并非只有加拿大存在种族歧视,整个欧美都流行种族优越论。
1860年以前,赴菲沙河畔淘金的,多为来自美国加州的熟练华人劳工。他们凭着熟练的技术,每天能够赚五、六加元。1861年以后,来淘金的人越来越多,利润或工资急剧下降。有的华人也曾尝试单干,但是他们租不到好矿场,又受白人同行欺压,常常很快关门歇业。因此,多数华人不得不到白人厂矿里去打工,每个月有三四十加元的收入。
当时的三四十加元值多少“钱”呢?据记载,当时矿区内的面粉每包约60元,大米每包35元,茶叶每磅1.5元,白糖每磅0.5元。照此算来,一个月三四十元的收入,生活应该很紧张。只不过,多数华人都是一个人,没有家眷,开销较少,所以还能有点剩余。
华人不通英语,没办法与西人打交道,也不喜欢吃西餐。一些华人从中看到商机,便转而从事洗衣、做饭、裁缝、理发等服务性工作。1879年,卑诗省有4154名登记在册的华人,其中淘金工人(含渔夫)占47.5%,厨师和佣人占10.5%,零售商和雇员占9.2%,煤矿工人、洗衣工人、理发师、裁缝、屠夫和农场劳动者占15.7%。这意味着,一半左右的华人从事淘金、挖矿,一半左右的华人为他们提供服务,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循环。淘金、挖矿工挣到的工资本来就不高,依靠他们消费为生的华人同胞,收入自然更为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华人实现了梦想。1860年,当地一份报纸报道说,一位叫Ly Wing的华人,拥有价值五千加元的金砂。还有一位叫周南胜的华人,1858年赴加淘金,后转而种菜,没过几年就开办了自己的牧场。相对来说,两家华人商号生意做的更大,其中一家叫“广利”,另一家叫“泰巽”。广利号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它看到华人涌入卑诗省,便紧随其后开设了分号,专营国货贸易和船务代理。它拥有100多匹骡马,从事矿区的运输生意。泰巽号是在卑诗当地发展起来的华人商号,拥有多艘桅船和轮船,专做香港与温哥华之间的运输生意。
19世纪70年代末,华人开始向加拿大东部迁徙。1878年,一位名为Sam Ching的华人,迁居到多伦多市,在市中心创建了自己的洗衣店。1881年,登记在册的多伦多华人增加到10名,开了4家洗衣店。此后十余年间,中国人经营的洗衣店遍及多伦多,成为当时北美华人商业的一个缩影。
华人选择开办洗衣店,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本来,华人男子在中国时,大都不负责洗衣服。可是,到了加拿大,他们不懂英语,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找工作很困难。而开办洗衣店,只需要买些搓板、肥皂、熨斗和熨衣架,两三个人就能应付得来。因此,最初从加拿大西部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华人,大多从洗衣业寻找突破口。可以说,这个行业给予了众多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生存下去的希望。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也使得华人容易形成依赖心理,不愿意挑战更具竞争力的工作。
总之,对于早期登陆加拿大的华人来说,日子是非常艰苦的。这种苦既包括工作上的苦,也包括生活上的苦。工作上,他们受白人排斥,只能跟在白人劳工身后,淘一点“漏网之金”;生活上,没有家人陪伴,没有游戏娱乐,单调而寂寞。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内受太平天国起义之累,外受英法联军冲击之苦,自身摇摇欲坠,没有能力和心思保护海外的这些子民。这些华人只能靠着汗水和运气,在人生地不熟的北美大陆,寻求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