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发布:2016-09-10 16:37

来源:

一、立题意义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立题意义:该篇研究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的意义在于:由于环境人们已经认识到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质量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当前,因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日渐增多,假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保护自由化的发展,把环保纳入贸易发展决策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全球环保问题多我国外贸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国际环保大趋势给我国带来绿色市场, 随着环保技术与设备需求为2950亿美元,97年可达426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7.6%,高于世界银行预测的未来10年国际贸易6%的增长率,各发达国家空前重视绿色产业。我国的绿色产业还刚刚起步,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当前国际环保贸易额约为256亿美元,其中北美1060亿美元,欧洲1000亿美元,而我国91年环保工业产品出口额为2800万美元,仅为日本的4.0%,美国的1.6%。到2000年,全球环保贸易额将达到3000亿美元,庞大的世界环保贸易市场有待我国参与开拓。开发绿色产品和技术,发展环保企业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又面临着加入WTO,国内市场正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我们只有顺应这一绿色潮流,迎头赶上,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腾飞。( 2).环保观念有利于促进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进入90年代,环境危机的出现引出了一种新的价值,注重生活质量,营建绿色文明,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论,而价值观的变化又带来了消费观的变化,使得绿色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绿色产品和与之有关的产品贸易将较快地增长,在贸易中所占比重将逐渐增强。据估计,绿色产品开发占新产品开发的比重85年为0.5%,到93年已达10%。同时一些危害环境的产品需求将受到限制,甚至淘汰,比如为了减少土壤和河流的污染,发达国家已在逐渐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其需求必将受到影响,而用于反污染装置的某些矿物(如铂、锰)的需求增加。因此,随着绿色消费运动的开展和深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必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对外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风行全球的绿色浪潮必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外贸商品结构,促使那些与资源再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关的一系列初级产品比重进一步下降,而使不污染或有利于环保的绿色产品的比重日益增大,有助于降低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的能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我国外贸商品结构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过渡。(二)我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挑战:1.国际环保贸易壁垒呈加强趋势, .环保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 对我国出口市场的影响。 


2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外贸行业环保系统的研究,致使违反环保法规的事时有发生,进口中出现了国外向我国倾销垃圾的现象。        (2).外贸法规法律与规定。但许多法规规定太抽象、解释弹性大,易产生分歧。环保法规尤其是地方法规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法规者的处罚太轻,没有形成威慑力,不足以达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另外,外贸中缺乏环保执法的宣传和示范,绿色产品、环境标志的意义还不够深入人心。         (3).外贸行业行政管理薄弱。据研究,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30%~70%源于管理问题。在不少领导眼里,出口创汇是硬任务,而环保责任则是软约束,于是行政干预经常有之,而环保审核经常被简化掉。88年开始的外贸承包责任制促使企业行为短期化,加上不公平竞争和一些出口政策的偏差,于是自相竞争严重,出口大战不断,结果有些外贸生产企业被评为创汇先进企业,但却是污染大户。此外,外贸、生产、环保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进出口商会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很多不足。       ( 4).外贸发展经济体制,特别是各种带有行政色彩的承包制的诱导,追求短期经济目标行为普遍,外贸部门往往只注重外延增长而忽视内涵发展,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重外贸经济效益而轻环境效益。在出口战略上,片面理解出口创汇功能。为了创汇,外贸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极少考虑如何建立有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合理的出口商品结构。在利用外商投资战略上,许多人把利用外资的多少作为衡量领导业绩乃至对外开放程度的标志。只考虑经济方面的比较利益,但没有考虑总体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更未考虑当前和未来的环境代价。据计算,与事先防治污染相比,事后治理的代价将高出20倍甚至100倍以上。许多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包括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5).政策不完善,环保投入不足。过分强调直接的行政干预措施的作用,而忽视间接的经济杠杆的作用,比如排污费规定得太低,致使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而不愿投资于污染治理。国家对环保产业缺乏宏观调控,没有明确的产业政策、优惠措施。环保投入少,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已占其GNP的1%~ 2%,而我国93年环保投入只有200多亿美元,仅占当年GNP的0.7%,而且缺乏财政金融部门的有力支持。 3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谈判,争取早日加入WTO,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决抵制绿色保护主义。 


(2).研究借鉴国际环保公约与法规,强化我国贸易环境立法和执法。 (3).外贸企业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观念。 (4).重新构筑外贸发展战略。     (5).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强化环保管理。  (6).财政金融部门要向环保产业倾斜,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7).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严禁国外污染产业和不合标准的产品向我国转移。


相关推荐

上一篇:国际环境保护

下一篇:国际环境保护发展历程概述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