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前景及意义探析
发布:2016-09-09 15:00
来源: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及分享国际合作和分工带来的利益,各国政府都积极地开展地区之间的各种合作。在这一国际经济形势下加强中哈经贸合作已成为时代呼唤和历史必然。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就是这一时代呼唤和历史必然的产物。在中哈边境交界区域建立合作中心的构想是2002 年5 月伊犁州向中央提出来的,这一创举得到中哈两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3 年6 月,胡锦涛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就建立合作中心与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交换意见,使该项目筹备工作在两国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全面铺开。2004 年9 月24 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莅临伊犁访问,两国政府在伊宁市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框架协议》。2005 年7 月4 日,胡锦涛主席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斯塔纳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双方进一步明确,加快落实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设并尽快投入运行。同日我国商务部和哈国贸工部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活动管理的协定》,自此合作中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合作中心区域总面积4.63 平方公里,其中我国规划面积3.43 平方公里,哈方规划面积1.2 平方公里,我国配套支撑合作中心的出口工业园区面积9.73 平方公里。据估算,合作中心建设总投资需80 亿元人民币至100 亿元人民币。合作中心配套区比照珠澳跨境工业园区珠海园区的税收、外汇等相关政策和管理模式执行。目前,霍尔果斯口岸中方已有十多家企业入驻出口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已经投产。合作中心主要功能定位是:贸易洽谈、商品展示和销售、仓储运输、宾馆饭店、商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举办各类区域性国际经贸洽谈会等。合作中心按照“境内关外”的模式进行管理。哈萨克斯坦对合作中心的建设发展也高度重视,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合作中心建设问题,将哈方区域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纲要,安排财政资金50 亿坚戈(约3800 万美元)支持合作中心建设。同时提出,哈国一侧分阶段规划建设面积60 平方公里相配套,并计划将其列为第5 个国家经济特区。
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发展前景展望
与新疆相邻的中亚五国,国土面积有400 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 多万,如果合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面积和人口,这一区域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将占到全球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在这一区域内,我国的经济保持了连续20 多年的高速增长,独联体国家自2000 年摆脱了经济衰退和低迷后,开始焕发活力,持续高速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级顾问德埃特·奥乌恩说,中亚国家微观经济指数很高。2000 年以来,各国经济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预计2006 年中亚国家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8%左右。2007 年这一地区仍将保持7%-8%平均经济增长率。以哈萨克斯坦为例,2000 年以来国民经济每年都以9%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 年的增长速度达到9.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160 美元。预计2006 年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两位数,2007 年仍将维持在9%左右。可以说,中亚地区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我国与中亚国家产品具有巨大互补性,中亚是我国消费类轻工产品的重点出口地区,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建材、食品、服装、针织产品、鞋类、家电、机械为主,它们都是我国优势产业。我国也需要从中亚国家进口原油、废钢、钢锭等原材料性商品。据了解,中亚国家普遍存在着对进口机电产品的旺盛需求。资料显示,在哈 萨克斯坦每年的进口额中机电产品占到45%以上,土库曼斯坦近十年来机电产品进口额占到了进口总额的40%以上,其它中亚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机电产业成为这些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因此近年来,通过新疆各大口岸,出口到中亚国家的机电产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大型工业铲车、中巴客车及各类家电产品也陆续出现在出口机电产品行列中。专家认为,随着中亚地区对机电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机电企业正积极寻求在这一地区开拓和占领市场。特别是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之间,这些年来进出口贸易不断升温,贸易额年年攀高。中哈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双方之间的优势互补,中哈两国在诸多领域中广泛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优势。在地缘上,中哈两国开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两国之间同山共水,有着漫长的边界,便捷口岸优势为双边经贸合作的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与新疆在民族、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相近或相通之处,为双边经贸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在经济上,表现为两国的产业发展层次互补。哈萨克斯坦在苏联时期作为联盟中央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导致了哈国民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独立后,尽管哈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效果 并不显著。目前,哈国民经济门类仍较为单一,其轻工、机电、日用消费品等产业相当薄弱且缺乏竞争力。相比而言,哈方这些相对劣势恰恰是中方的比较优势。因此开展双边经贸合作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哈的不足,也可为我国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另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为哈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设备更新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目前霍尔果斯口岸已形成年出入境人次300 万、进出口货物200 万吨的通关能力。特别是正在建设的精、伊、霍铁路,将于2008 年通车,并拟与哈国铁路接轨。届时,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功能将借此得以充分发挥。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一块试验田,是未来中国向西开放的国际贸易自由港。目前中哈两国领导对合作中心的功能定位已经达成共识,就是要把合作中心建设成为中亚和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投资自由、贸易自由、人员出入自由,高度开放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中心;建成集区域加工制造、区域中转、区域采购、金融服务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贸易自由港。目前在合作中心内,中方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5 万平方米、可容纳500 家客商的国际商贸中心已建成。但是,合作中心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一项新事物,既不是世界上传统意义的“自由经济区”或“贸易自由区”,也不同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她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两国加强经贸合作的新尝试,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加紧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根据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国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外向型经济带动理论等,对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在开拓中亚市场中的功能定位,以及通过合作中心的国际贸易自由港作用、国际大通道作用,对其未来的发展走向、联通辐射到西亚、南亚、东欧及整个欧洲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预测研究。让合作中心这块试验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与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有力推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进展;通过充分发挥合作中心的国际贸易自由港作用,探索一条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亚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外资,突破内陆国家和地区没有出海口的局限,通过大陆桥纽带和合作中心的经济贸易自由港的作用,推进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缩小新疆同全国的发展差距,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构建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
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在中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孙永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是上海合作组织重要成员国,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一区跨两国”的新型合作模式,不仅对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具有借鉴意义,也有利于通过经济合作促进政治领域的合作。合作中心的建成和发展对我国向西开放、加强同中亚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中亚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成,对于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实现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合作中心是国际经济贸易的一种崭新形式,中、哈两国各划出一块国土建设合作中心,封闭运营,在合作区实行统一的管理政策,人员、货物自由流动。这是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创新方式,具有试验田的作用。因此,深入探索合作中心的规律和经验,充分展现合作中心的多种功能,对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合作中心建成是我国对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实践和创新,因此,合作中心的建设是对全面贯彻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健康发展,将成为引导我国西部地区和中亚各国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部强劲发动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区域经济的试验已经掀起了三波浪潮,第一波是珠三角的深圳,第二波是长三角的上海浦东,第三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滨海新区,第四波就是处于中亚腹地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它是区域经济合作由沿海向腹地推进的一个重要平台。合作中心将有力吸引国际国内的大量投资,投资对贸易可以产生乘数效应,因此,以合作中心为先导,促进中哈边境自由贸易区尽快建成,就可以吸引大量的国际商贸活动和投资活动,这将使我国西部、中亚及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产生双赢和多赢的局面。促进口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认真研究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一区跨两国”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实现中亚区域内的贸易便利化、贸易自由化、贸易方式多样化、贸易水平现代化。充分利用合作中心商贸自由港的地位,减少贸易壁垒,方便中哈及第三国商贸自由交流;货物、人员、车辆都可以跨国自由流动;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旅游购物等都可以同时开展;使霍尔果斯口岸真正成为一个资金、人才、商品、信息集聚的高地和平台,形成面向中亚,辐射西亚、南亚和东欧的商品集散中心、经贸信息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成和发展,可以担负起示范中哈乃至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使命,以顺应中国对中亚贸易格局和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将实现国际边境大零售模式,进而形成国际招投标、订单采购平台,创建“中国制造”直销中亚的第一自由贸易港。
第四,地缘互补优势是区域经贸发展的原动力,中哈两国广泛存在对彼此地缘优势的强烈需求。对哈萨克斯坦而言,它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没有出海口,交通制约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开辟一个方便、快捷、畅通的出海通道是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哈主要出海通道是经由中国新疆、甘肃,然后取道连云港而通往太平洋。对中国而言,中亚作为第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也是中国通往欧洲的必经之地,欲使这条大动脉畅通和活跃起来,离开了哈萨克斯坦的支持与合作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合作中心的建成,可以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产生巨大作用。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合作中心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国际大通道快捷的“顺风港”,西部各省、区均可通过“中心”开拓中亚市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将有力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因此中哈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对促进中国西部大开发、繁荣边疆经济、巩固边疆稳定和维护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五,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建成和发展,将充分发挥“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力推动新疆的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新疆远离海洋,通过合作中心进一步使新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特别是合作中心位于新疆经济发展活力最旺盛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龙头地位,因此,充分发挥合作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将有利于新疆实施“东联西出”的大开放战略,进而有力推动新疆加快发展。第六,充分发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功能和作用,对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合作中心与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形成一条黄金经济发展带,霍尔果斯口岸正处在龙头的地位合作中心就是龙头上的眼睛,伊犁河谷的这条巨龙能否腾飞,合作中心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