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一:让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
发布:2016-09-28 16:01
来源:
陈十一教授是北京大学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系终身教授,湍流研究学者。作为一名年轻的教授,才四十出头的年纪,就已经拥有了好几项头衔: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系系主任、美国物理学会院士、力学学报和湍流杂志主编以及六个国际杂志编委, 北京大学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
在一项项殊荣面前,陈教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依旧以脚踏实地的作风来面对每项研究课题。虽然身兼多项社会职务,依旧执着于学术研究工作。对于一个脚踏实地搞学术的教授,每个人心中都会多几分崇敬。在万圣书屋门前,记者见到了陈教授,陈教授谦和大方,却不失学者之尊。落座后,记者与陈教授开始了聊天式的采访,对陈教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周老是我一生中的好导师”
周培源先生是中国流体力学大师,不但在学术方面成绩斐然,在教育方面,也是桃李遍天下,培养了几代学者。入室弟子中,蔚然大家者比比皆是:王竹溪、张宗燧、彭桓武、林家翘、钱伟长、郭永怀、胡宁、张守廉、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至于听课受业者则更难计其数:杨振宁、钱三强、何祚庥……不仅如此,周老先生还是北大的老校长。
作为周培源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陈十一教授也是周老众多得意弟子之一。1987年,周老先生亲自把陈十一送到美国去深造,并且对他寄予了很深的期望。谈到当年周老的栽培,陈教授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认为周老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在学术上的……周老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好导师,也是我学术人格上的好导师。” 正是因为周老的影响,陈十一才能在物理湍流,计算物理等研究领域里快步成长,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近年已发表了120多篇科学论文,其中包括22文章发表在物理综述快报上。2002年,陈教授百忙之中参与组织了纪念周培源先生百年寿辰研讨会,他与国内外科学家一起缅怀周老对科学的贡献,展望未来湍流研究方向,以此纪念回报恩师。
“一封信感动了我”
陈教授还讲述了一封信的故事,他几乎是全文背诵的。他说, 1989年周老曾给他写过一封信,那时他正在国外。信中周老对他说:“中国的湍流事业需要发展,我认为你是最合适的人选,回来吧,祖国需要你。”周老还说了他对中国物理事业的两点希望:一就是要建立一座湍流物理国家实验室,二是建一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实验室。由于种种原因,陈十一教授没能尽早返国以满足周老的愿望,他内心一直非常遗憾。现在陈十一教授回国了,并且以长江学者和北大首批特聘教授的身份担起了学术研究的领头人的工作,也算是对当年遗憾的一些弥补。现在湍流国家实验室早已建立起来并列入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有不少青年学生正致力于湍流研究,这对于周老来说,应是一个很大的安慰。
湍流理论是物理学最艰深的领域之一,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武际可教授曾以最通俗的方式介绍湍流研究:“湍流是自然界最常见的现象,譬如我们向一杯水里放一匙糖,若不搅拌,糖在水中呈‘层流’状态,三小时后才能完全扩散。如果搅一搅,三四秒钟即可溶解扩散,此时则呈湍流状态,可见湍流有加速传质、传热的作用。愈常见的现象人们往往愈不去想它背后的基础。人类如果攻破湍流奥秘,天上的飞机或水下的船艇,都可以减少阻力,提高效益、提高能量,可以避免因空气涡流造成的飞机失事…”
陈十一教授也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湍流:“比如北京春天刮的沙尘暴,它的起沙与传送实际上都是与湍流有关。如果我们利用湍流原理,就可能很有效的治理沙尘暴,所以说湍流研究是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的。”另外,湍流的应用的领域很广泛,诸如大气污染、天气预报、商业化过程、飞机船舶设计、航空航天,海洋动力学等。陈教授的一席话可能会打破很多人的误解,以为湍流只是与研究水利有关。
“我只是在敲边鼓”
面对众多的荣誉,陈教授显得非常的理智与清醒,他一直在强调“我只是个敲边鼓的角色”,尤其是现在回国工作的时间还不够多。(转载注:陈十一目前已经成为北京大学全职教授,任工学院院长)在座的李存标教授笑问:”谈谈您对物理学做的贡献吧!” 陈教授说:“我有贡献吗?如果有的话,我的贡献也是微不足道的。像还有很多长江学者,他们对中国学术界的贡献比我大多了,你应该多写写他们。像北大来鲁华的生物计算、欧阳颀的物理实验等,都做出了很好的工作。他们是北大长江教授的主力军”。陈教授指了指李存标教授,“还有像存标这样的一批中青代教授的成长,应该向大家多介绍介绍他们。如果说我有什么贡献,也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我一个人的。”
面对陈教授的虚怀若谷,我不知用什么言语来形容。在科学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主角,但也有很多人在幕后做惯了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工作。像陈十一教授所说:不管台前幕后,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陈十一:“我们迈步从头跃” 陈十一教授,1956年生,1977-1981年于浙江大学攻读力学专业,1981-1987年于北京大学攻读力学硕士、博士,师从周培源先生,1987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高级研究员,之后曾在美国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任职,包括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机械工程系讲习教授,系主任,应用数学系教授,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非线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美国物理学会高级会员等。现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主任、并担任湍流杂志和力学学报主编及其它七个国际学术杂志的编委。
一种内在的儒雅气质:温和、谦逊、睿智,这是初见北大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时的印象。“我们迈步从头跃”
陈十一是个有着近乎传奇经历的人,刚近50岁,就已经在科研上做出了卓越的成果,并且在国内外大学中有诸多的职位。但他似乎并不喜欢多谈自己的经历,而是不断地把话题转到工学院上,言语之中流露出对工学院的热爱和对工学院未来的信心。
北大在人文、社会、理科、医学等诸方面都有极深厚的实力,但作为一个综合性大学,50年代院系调整后工科一直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工学院,既可以加强北大的工科文化,又能切实促进国家高科技、新技术的发展,为营造创新型社会做出贡献。
陈老师特别强调,根据学校发展的综合布局,在校领导的直接参与下,北大工学院从成立开始就从一个高的起点出发,这首先体现在学科选择上:立足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如能源与资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等。另外,工学院现在任职的教授都是世界级的学者和学科领军人物,而且工学院以后还将不断面向世界招聘优秀人才,这也为工学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高的起点。北大工学院“高起点”这一定位为国家中长期的技术发展作了准备。
据陈教授介绍,北大工学院独特的优势还体现在极强的综合实力上,北大人文、社会、理科、医学等方面的实力雄厚为工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工学院不仅可以研究能源技术,还可以与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合作研究能源政策。”“另外,北大的学生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工学院新成立,没有历史包袱,在学科选择等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诸多条件都为北大工学院的腾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大工学院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设置了能源与资源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力学与空间技术、工业工程与管理等五个科系,五个系都初具规模,并从今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未来的人才引进、硬件设施、管理模式和与企业的合作上都有良好的规划。
陈老师说,北大工学院是大家的工学院,希望大家多关心和支持,我们对工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工学院的巨大发展。
“我们的事业在中国”
这是陈十一教授从他的博士导师周培源先生那里聆听到的最重要的师训之一。
周老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大师、理论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周老桃李满天下,陈十一老师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陈老师对周老的崇敬之深,在他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一张周培源先生的照片。陈老师说:“周老对我的影响不仅在学术,更在做人上,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周老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和需要相联系的情怀”。
2000年陈十一教授在美国多个大学的院系和实验室任职,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非线性研究中心主任、美国Delaware大学兼职教授 …… 正是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他选择了回国,现在更是担任工学院院长。陈老师说,这其中有老一辈科学家尤其是周先生的影响,也有其它很多国内外朋友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他觉得现在的学者在国外可以做的很成功,但在中国的舞台更大,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务实的人才政策和学者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会成为他们回国发展成功的保证。
陈老师专门谈到,吸引在国外的人才回国要有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宽松的政策,要根据教授们的个人学术发展和情况来安排时间,要有耐心。工学院愿意为他们提供这样一种环境,欢迎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内工学院已经吸引了一些国际顶尖人才回国来做学院和系所的领军人物,他们已经在学院的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要做综合型的人才”
《论语》有云:“君子不器”,说的是人不能只有特定的用途,要全面发展,这是陈老师非常推崇的一句话,也是他对北大学生的期望。
他说,未来社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有优秀的科学技术水平,又要有管理才能和敢于创业的精神。陈老师认为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学生自己和教育体制双方面的努力,他建议同学们平时注意培养自己与社会结合的能力,不要变成书呆子。它还表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这样一种环境。
做综合型的人才不仅是陈老师的理念,更是他的亲身实践。陈老师多才多艺:在大学时代酷爱作曲,曾创办过民乐队;喜欢乒乓球、排球等,曾获得校研究生乒乓球比赛第二名;参加象棋围棋比赛也是名列前茅。谈这些时,我们所看到的陈教授已分明是20多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了。
综合型人才也是工学院未来的人才培养理念,陈老师告诉我们,北大工学院要成为培养开拓性研究人才的基地和优秀企业家和工程师的摇篮。这并非只是个口号,而是有切实的人才培养方案,工学院尤其注重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重成果的转化;工学院最一流的教授将为本科生上课,为学生未来的研究拓展视野;另外,工学院也将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安排学生去教授的实验室和企业中实习,培养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社会结合的能力。 “创新型社会需要有创新的人才培养体制,包括科研评估体制和教育体制,北大校领导对北大工学院在体制创新上非常支持,我们愿意在这方面摸索经验,先做些探索。”
“像练武一样做科研”
陈老师涉猎很广泛,他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说,青年时代是很喜欢读武侠的,在大学期间还创办过武侠协会。他笑着说:“其实做科研就要像练武一样,首先要创新,这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就像练武功招式一样,只有不断求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要脚踏实地,这就像武侠中的练内功一样,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的确,有思想的人总是能从书中读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并从中受到启发。陈老师在科研上可谓硕果累累,近年已发表科学论文140多篇,其中包括25篇发表在物理顶尖杂志《物理综述快报》上。
2006年3月6日,国际权威学术杂志《Science》报道了陈十一教授和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合作研究的旋涡形成机理的最新成果,该工作发表在3月3日出版的美国《物理快报》上。陈老师表示,现在做工学院院长,会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但他不会因此放弃科研,因为这既对工学院的发展有利,又是他的兴趣所在。
下一篇:从铁匠之子到伊朗强硬总理-内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