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慈善事业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发布:2016-09-28 15:50
来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就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中,在我党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明确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首次次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高度来认识。胡锦涛同志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把发展慈善事业提到非常高的角度来,并加以重视,为我国积极地发展慈善事业、助推慈善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客观条件和广阔无比的发展空间。我们铜梁也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大胆创新地工作,慈善事业取得了成绩。
一、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我国慈善文化底蕴,是祖先们留给铜梁龙乡儿女难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丰厚的文化遗产
1、历史文化风韵的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中源远流长。《礼记•月令》中有“天子布德兴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的记述;《孟子•尽心篇》中也有战国时期“齐宣王亦尝发棠邑之仓,以赈贫民”的记载。《管子——牧民》里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礼节”的记载;就在民国的伪政府时期,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我们铜梁县就被国民政府评为“治安模范县”,并且在巴山蜀水长期享誉这一盛名。这为我们龙乡铜梁在建国后乃至目前飞速发展的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慈善事业在中国很早就成为促进社会治理、维持社会物质文明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目前在政府治理之外,慈善事业亦是民间社会关系建构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国家、政府机关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组织形式。我国在古代就形成了“仁爱•慈悲”的思想,在近代我国被以西方人为代表的世界各国人民尊称为“礼仪之邦”。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关心被称之为“慈”,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友情帮助也被称为“善”,这二者的必然联系与有机结合便形成了慈善这种基本的人际互动的社会关系形式。在我国广大民间的、私人的行善积德行为多称为“义”举,如“义舍”、“义仓”、“义米”、“义聚”、“义学”等;对给家庭十分困难、生活拮据的人群捐款、捐物的,被称之为“施米”、“施财”,对病逝者的家庭还“施棺材”。宋代范仲淹办的“义田”、朱熹办的“社仓”、刘宰办的“粥局”等都较为典型的“施舍”范例。到了清代,熊希龄则破天荒地办起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慈善局。在近现代,最有名的慈善家就是爱国华侨陈嘉庚,陈先生对金钱、财富的态度所震撼。他认为,“财自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去”,“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据记载,陈先生一生中仅花在办教育方面的钱就超过1亿美元:在他的家乡——福建省厦门市新建了“集美大学”。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1913年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1949年应毛泽东主席的邀请回国参加政协筹备会。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1990年3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编号为2963的小行星命名为“陈嘉星”。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些义举只是社会救助的一种方式,但实际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决定了慈善事业对改善民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物质文明再生产和推动当代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3、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慈善事业作为一种民间的社会互济形式,从来就没有停滞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直接关怀和积极倡导下,我国的慈善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扶贫济困、抗震赈灾、发展教育、环保等社会公益事业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纵观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和提高社会的凝聚力、聚集向心力,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无比的积极的正能量。
4、目前,在世界各国,慈善事业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加强,成为社会分配和社会资源重组的一种重要途径,成为了社会的一大公益事业。在我国,慈善事业已经被党的文献确认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党和政府积极推动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几千年优良传统文化及美德的继承延续和丰富发展。同时,我国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之后,收入差距依然很大,慈善事业应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而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物质文明生产的环节,成为维持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生产的必要手段,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的社会公益事业成为人们社会生活所追求的一种目标,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显著标志。
二、当前我国及铜梁区的慈善事业发展方兴未艾
1、现状。目前,从我国高层领导、企业高管、文艺体明星到一般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公务员、企事业职工和普通百姓都积极地投身到慈善事业中去。从我国和我区近几年的社会公益捐赠、职工“双日”捐助的总金额中就可以看出,的确慈善事业发展是方兴未艾,前所未有的,是一项“众心所向、大势所趋”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国家社会救助、帮扶济困的光彩事业。
2、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和可以看出加以高度重视程度。我们现目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积极带头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并从百忙公务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都将有力地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合理、有序顺利的开展。
3、纳入党政目标考核。从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都把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为广大群众服务、解急难、送雪中碳的“慈善工程”,是一种义举,同时也是一种“善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啊。目前慈善事业已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每年的社会事业工作政绩的目标考核中。
4、慈善健康蓬勃发展。近几年来,我们铜梁区的慈善事业同全国一样,由于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之社会各方力量的通力配合,积极协作,慈善事业得到蓬勃的前所未有的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慈善家操作、个人参与”的运作模式。目前,慈善事业工作总的全盘由区委统一领导、区府管理、相关工作部门操作和慈善者个人参与主动配合,全区慈善事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工作部门有区民政局,区慈善协会,参与和协同部门几乎涉及到全区所有工作部门;每年的公益活动有:全体机关事业干部“双日捐”,各类自然灾害和家庭因灾致穷的捐助,中国郎酒集团捐赠和一些社会文学艺术界、企业家等名人捐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捐资济困等。
三、举全区之力,聚八方之心,集民众之慧,有力助推铜梁区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党政重视,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目前,我们铜梁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慈善事业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纳入一项重要目标来考核,这将有力助推我区的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2、广泛宣传,家喻户晓,全民皆知,共同参与。充分合理、科学利用一切宣传媒体,通过公开演出、巡展演讲、张贴或悬挂公益活动宣传标语口号、开展“义演”、“义卖”、“义诊”、“义捐”等慈善公益活动等有效方式,使体现社会公益活动的慈善事业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制定规划,确立目标。按照国家法律,依照上级统一部署安排,结合我区具体实际,分别制定当年、两年、三年和五年的《铜梁区开展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实施意见》,使我区的慈善事业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进行,以确保我区慈善事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4、创新开展工作,有力助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创新工作方式和有效机制,是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在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献爱心捐资•公益慈善”活动中,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成功基础上,创新地开展工作。一是时常引起高度重视,要经常挂在嘴上,落实到上,资金物资落实到位上。二是多开展一些像义演、义捐、义(遗)赠、公开拍卖捐款、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捐赠活动,使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三是设立公民个人“功德无量”公示牌和公众箱。在显著位置的显眼处向世人展示,以褒扬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大公无私的胸怀以及“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四是开展“爱心接力赛活动”。让“讲仁慈•献爱心•捐财物”的大爱无疆社会公益活动长此以往,永远地一代接一代地传递并延伸下去......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并长此以往。
5、多方汇聚资金,壮大资金力量。举世界华人之力,托炎黄子孙之望,负华夏后代之重托,全方位、多角度、纵深层和多立交地开展慈善事业义款筹措活动,发动一切可发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筹集慈善资金,以募捐数额巨大的资金,发挥慈善协会的潜力作用,做大做强“慈善”这块大蛋糕,让更紧迫需要和让更多的处于艰难、孤立无援的人受到社会公益的资助,共同度过生活生计的难关,让他们体会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觉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是困窘、多方救助”的新型社会新风尚。
6、广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促进我区慈善事业工作顺利开展。慈善事业是社会公益的事业,是需要无数思想境界高、道德品质高、觉悟品行也高的义举,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行修养好在行动上的行善活动的具体表现。我们要通过在铜梁城区内的上社会公益广告、宣传橱窗、慈善雕塑、电视广告、新闻媒体、杂志、公众报告会和编制戏剧、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慈善事业的有关情况,让更多的人、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热心这一“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惠及中华、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的慈善事业这个伟大宏伟中去。
7、实施慈善事业光彩工程,让慈善事业永垂民间,载入史册。根据我区社会事务、慈善事业的发展客观需要,每两年对在慈善事业•光彩工程做出巨大成绩(如个人公益捐资在500万元以上,一是修建一所希望工程学校、一所医院和建一座桥,或修建一条长25公里以上的人行便道和硬化了5公里的水泥公路)或其它显著贡献的,我们选择在人民公园、或雪庵公园、少云公园或玄天湖、桂花园、花海、小北海等人群集中的适当位置处给她们雕塑立像;二是记录在区志和所在镇街的志书里;三是编入在乡土教材,让铜梁的家乡人知晓,让后人们学习尊崇敬仰;四是对她们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光彩事迹,拍摄成影像宣传片,在铜梁电视台、电台里连续滚动播放;同时积极向市级、国家级有关新闻媒体、有关部门推荐上报,让世人知道,以强力助推我区慈善事业工作的大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五是邀请她们到“参政议政”里队伍中来。每届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铜梁好人”、“十佳慈善大使”等换届和推荐评选上,把为我区慈善事业做出巨大的显著贡献和具有带头引领作用的,把她们吸收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十佳功德家”、“模范市民”等队伍中来,在政治上尊重她们,给她们崇高的敬意和极高的荣誉称号,并在参政议政工作上给予一定的委任。
8、创新工作思路,开展调研与探讨工作,全方位稳步推进慈善事业工作长足发展。坚持理论探讨与社会调研相结合,用有关慈善事业的理论去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在创意开展慈善事业的工作中,要坚持理论先导,把慈善理论运用于慈善事业的具体实践中去,在实践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上升到理论升华。不断探索实践新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总结发现。并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地升华自我,不断地提炼新经验,以全力开创我区慈善事业工作的新局面,有力助推我区慈善工作跃上新台阶,使慈善事业走向光明,并使慈善事业工作成为铜梁区对外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