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发布:2016-09-28

来源:

坤一所说:“今人养女多,不教读书识字,盖亦防

微杜渐之意,l[’〕(卿)。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癸

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中也没有女子学校教育

的地位。关于女子教育,在《奏定学堂章程》“蒙

养家教合一章”中明确规定“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

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仁’〕(P154),并且对培养

幼稚园保姆的所谓教科书以及家庭教科书,仍要求

保持封建礼教传统,如规定:“应令各省学堂将

《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及《教女遗

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次序深

浅,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

两卷,每家散给一本。”〔’〕(P154)

二、中国近代教会女子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

“有用的基督徒”:促进中国基督化

教会女子学校也是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侵

略的产物。由于依仗不平等条约进人中国的西方传

教士,几乎都属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过改良的

宗教派别,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

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宗教中,故而信奉男女平等原则

的新教徒,把创办女子学校、开展女子教育,也作

为其扩展教会势力的重要手段。早在18科年,外

国传教士就在中国创办了一所教会女子学校,这所

由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爱尔德赛女士创办的宁

波女塾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女子学校教育机构。虽

然早期的教会学校规模很小,一般只有几个学生,

多的也不过数十人,但是随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

逐步深人,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女子学校以及

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办学层次也越来越高。据统

计〔’I(哪),1876年,基督教在华开设女日校82

所,有学生1307人,女寄宿学校39所,有学生

794人。1895年,基督教在华拥有女子小学225

所,女学生4262名,女子中学113所,女学生

2的6名,女子书院及培训班14所,有女学生416

名。19()3年教会女校的女生数,除初等蒙学堂不

计外,共有4373人,占当时中国女学生总数的

43%强近‘了。至“五四”运动前夕,基督教教会学

校(不包括天主教教会学校)有7382所,学生214254

人,其中女学生有62970人川(四1)。当时全国仅

有的三所女子大学—北京华北协和女子大学、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福州华南女子大学,全部是美国

人办理的基督教女子大学。帝国主义不遗余力地在

中国办教育,不是为了给中国人民造福,而是为了

“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

民’〔’](玛30),“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

92

民地,,[’伙姗)。一593年,第一届“中华教育会”

大会主席潘慎文在大会的开幕词中提出:“中华教

育会”的目的,应当在于“打破中国人的骄傲和去

掉中国人的惰性”,使他们接受“西方的文明”[3]

(巧7)。花之安在这次大会上作了一个《中国基督

教教育问题》的报告,他号召“要使基督教文明来

战胜中国固有的文化”〔’](巧8)。教会女子学校的

教育目的也不例外,除了培养它们的妇女干部外,

还注意为中国教士培养“贤妻良母”,促进中国

“基督化”。正如上海玛利亚女子学校校长史塔尔

1895年报告的那样,该校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

的基督徒”,该校的学生“只能嫁给基督徒’,〔’J

(巧6)。

三、太平天国女子杜会教育的目的:培养女太

平军,建立理想的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自

由、平等的农业社会主义社会—“太平天国”。在那里,全体人民都可以享有政治、经济、民族、

男女四大平等权利,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制度。太平天国教育也就是

以建立这种理想社会为它的最高目的。具体到女子

教育亦然。太平天国女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女

太平军,使她们与男太平军一道为推翻清朝封建统

治、建立理想的太平天国而奋斗。而接受了新教育

的太平妇女也因此改变了从前卑弱的姿态。据吴士

礼《太平天国天京观察记》上说,在当时的南京可

以看到“妇女随便游行,或乘马于通蔺大道”。〔’]

(玛2)太平天国十多万女军的英勇善战就是连她们

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的。据张德坚《贼情汇纂》上

说:“贼素有女军……赤足裹头,攀缘岩谷,勇健

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官军或受其妞’,〔’〕

(玛2)。

四、清末女子教育的目的:培养新型“贤妻良

母”,“保国、保种、保教”

虽然早在18司4年,外国传教士就在中国创办

了一所教会女子学校,但是在男尊女卑的文化观念

深刻笼罩的国度里,早期教会女校的实践并不为国

人所理睬。一直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外强

中弱的刺激和御侮强国的呐喊,早期改良派才开始

关注西方的女子教育。王韬在1867至1869年游历

英法等国时注意到:英人“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

诵,凡书画、历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

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t6](Pl价)。李圭在游历世

界后也发现:“泰西风俗,男女并重,女学亦同于

男”〔’」(P237)。他们对西方不分性别的普及教育制

度的介绍和思考遂成为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奠

基之作。此后随着教会女子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以

及他们借助报刊对女子教育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所

产生的影响,林乐知在《基督教有益中国说》一文

中宣扬的“女学愈先,国势愈强,欧洲之成效昭然

矣”的思想被日后维新派倡言女子教育时所继承和

发展[4]。

甲午战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维新派,敏锐地

注意到“教会所至,女塾接轨”所包含的深刻的社

会含义,并由此引发了他们如下的思考:要承担救

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占人口一半的妇女是一支不可

忽视的力量,而要激起悠悠千年、深居闺阁、足不

出户的广大妇女的爱国之情,“非遍开女学以警醒

之不可”。因而他们倡兴女学的最高宗旨实为救国、

强国。在这方面梁启超的言论最具代表性:“女学

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

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

衰,母教失,无业众,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

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卿)1596年梁启

超写成《论女学》,文中指出:女子不学,危害甚

大,“天下积弱之本”。同时他还特别提到“女子无

才便是德”是祸害天下的歪道理〔‘〕(P413)。康有

为也把欧美的富强、制度的完备归结于学校:“夫

欧美之强,度越前古,而考其制度完备,人才之众

多,智慧之浚发,风俗之敦实,涣涣乎雄视万国

者,青成于学校’,〔’〕(哪)。这样,维新派以西方

男女平等理论为前提,以学习西方女学进而达到自

己兴办女学为手段,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但是,由

于维新派的政治文化特质,其实质是想通过兴办女

学唤起女性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意识”,把她

们培养成能够承担“保国、保种、保教”重任的新

型“贤妻良母”。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

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

近可宜家,远可善种”。〔’](P130)有了知识,才能

通情达理,成为男子的“贤内助”,才能担当母教

的责任,进而达到利己、利家、利国的目的。这显

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

明显的时代特点,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

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

“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

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也正因为如此,从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梁启超的新

型“贤妻良母”逐渐落后于时代,成为社会上反对

妇女解放者的借口。正是在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

的影响下,第一所自办女校经正女学堂于1897年

在上海诞生,从而使中国女子教育迈出了艰难的第

一步。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当时统治阶层中反对女

子学校教育的力量还很大。张之洞就公开说:“中

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伙P130)所以在

19()3年所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就没有女子学校

教育的地位。

一直到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

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堂分初、

高两等,修业4年,女子师范学堂修业年限也为4

年,女子教育才取得了合法地位。但还是不许女子

参加运动、登台演唱、排队游行等。《女子小学堂

章程》中规定:“中国女德,历代崇重,今教育儿

女,首当注重于此。”〔’](P176)。在《女子师范学

堂章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中国女德,历代崇

重……今教女子师范女,首当注重于此。务时勉以

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其一切放纵

自由之僻说(如不谨男女之辨,及自行择配,或为政治

上集会演说等事),务须严切屏除,以维风化”〔3】

(P176)。

五、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目的:陶冶健全之德

行,保持母性之特质,并建设良好家庭之生活及社

会生活

由于民国政府领导集团内部的分化和改变,民

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目的不是以一贯之,而是随着这

种文化改变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有所不同。辛亥

革命前,为了振兴女权,革命党人就特别注意于女

子教育的提倡。他们认为女学不兴乃是“亡国之

源,、“亡种之源”,并且号召中国妇女“规复天赋

之权利,以扫除依赖男子之劣根性,各自努力于学

问,以成救国之女豪杰,夫而后中国或可有可望

也,,[’〕(P183)。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临时政府教育

部颁定了新教育宗旨,颁布了新教育法令。新学制

在很大程度上废除了男女在教育上的差别。按规

定,初等教育可以男女同校;中学、师范、职业各

类学校可以为女生独立设校。而发展教育事业的目

的,在于养成男女学生“完全之人格”〔’」(咫1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复活封建教育宗旨背景下,

女子教育的目的也恢复成了封建的贤妻良母主义。

教育总长汤化龙在1915年发表((关于整理教育案》

中,坚决主张:“女子注重师范及职业,并保持严

肃之风纪。今且勿鹜高远之谈,标示育成贤妻良母

93

主义。川3」(砚仍)在袁世凯所颁定的教育宗旨“戒

贪争”条下,特别提出:“女子则勉为贤妻良母,

以竞争于家政,,[3〕(哪)。19抖年1月,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的

《宣言》给三民主义赋予了新的解释。在女子教育

方面,规定:“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

上确男女平等之原则,则进女权之发展’,[’]

(刊22)。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精神,“其目的在

于通过教育来推动‘反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之斗

争,‘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P422)但

是国民党政府后来并没有贯彻执行孙中山先生的新

三民主义精神,真正贯彻执行的“三民主义”实际

上是联帝、反共、反人民的假三民主义。其所谓的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是“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

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

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

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P424)。

在实施这个宗旨的八条方针中,第六条规定:

“男女教育机会平等。女子教育并须注重陶冶健全

之德行,保持母性之特质,并建设良好家庭之生活

及社会生活”[’伙P425)。而这个教育方针,是后来

国民党政府一贯遵循的教育方针。因而也可以看作

是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目的的代表。

六、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的目的:

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

部,提商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

位,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的问题。早在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宣言

中,就明确提出了“废除一切束缚女子的法律,女

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教育上一律享受平

等的权利”〔9〕(哪)的纲领,1921年就开始了女子

教育的实践,同年12月创办了平民女校。在根据

地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则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

女子教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适应当时特殊的

政治、地理环境及残酷的战争环境,满足革命的需

要,根据地女子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发展女干部教

育、成年妇女社会教育和提高女童入学率三个方

面[,。](P13)O

培养妇女干部是根据地女子教育的一大特色。

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的《妇女运动决议案》指出:“农民妇女乃斗争着

的农民中最勇敢的一部分,轻视吸收农民妇女到运

动中来,必然会使农村革命减少力量”。“党在乡村

94

中的任务是吸收劳动妇女群众到革命方面来”[l1]

(P18)。广大妇女群众是否被发动起来,是否参加

和支持革命,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而要发动妇

女群众,必须建立一支从事妇女工作的妇女干部,

受到根据地政府的特别重视。根据地妇女干部的培

训对象主要为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来自基层的积极

分子和妇女骨干,一部分是从国统区奔赴根据地的

爱国女知识青年和原在党与军队中担任职务的女干

部。依据她们的实际文化水平和妇女工作的需要,

根据地政府采取两种形式对其进行分层教育:(l)

举办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培训基层妇女干部。(2)

通过创办军事院校、党校、专业学校,培养中、高

级妇女干部人才。通过这些学校和各种培训班,根

据地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干部,她们具有了一定

文化修养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为争取民族解放、社

会解放和妇女解放做出了贡献。

根据地也非常重视成年妇女的社会教育。1932

年6月苏区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第六号训令,强调为

提高妇女的政治文化水平,各级政府应督促下级妇

女生活改善委员和文化部门组织识字班、半日学校

等以实施对妇女的教育。中央妇委在1939年3月

的对妇女工作的指示信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设立

识字班、夜校、小组……以便经常地进行识字启蒙

运动,启发妇女的民族意识、民主思想和基本的政

治觉悟”〔12〕(P16)。而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的文化教

育活动也的确提高了根据地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

觉悟,学习使大多数妇女扫了盲,还有一些则通过

对革命知识的了解,成长为妇女干部。

初等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从长远看,要全面提

高妇女的文化水平,发展女子中等和高等教育,必

须从初等教育抓起,提高女童人学率。因此陕甘宁

边区教育厅在1938年11月20日颁布((陕甘宁边

区教育厅指示信》,明确要求扩大小学生数量,动

员群众送子女人学。1941年3月17日再次重申

“女生尤应尽力动员人学”。当时根据地很多群众受

封建思想影响,重男轻女,不愿送女孩上学,担心

女子上学以后不愿意在家做家务,针对上述情况,

根据地采取措施上门动员说服,成效显著。

考察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发展史,不同类型的

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古代女子教育发展而

来的近代女子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

维护封建礼教;近代教会女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有用的基督徒”,促进中国基督化;太平天国女子

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女太平军,建立理想的太平

天国;清末女子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型“贤妻

良母”,为救亡图存服务;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目

的随历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代表性的是

所谓的三民主义的女子教育方针,即陶冶健全之德

行,保持母性之特质,并建设良好家庭之生活及社

会生活;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则旨在培

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政治素质的妇女干

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

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

可以说,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争取民族解

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目

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观念改变了,中国女子

教育大发展了,中国妇女的地位很大地提高了。从

理论上说,中国女子在政治、经济、法律、教育、

婚姻家庭等方面取得了与男子一样的平等权利。但

是在现实中,距离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则还需要一段

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应该切实保障女子受教育的

权利,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女子发展的各种条件,

努力提高女子的素质,以促进男女平等的真正实

现。


上一篇: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

下一篇: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基本上讲述的是完整的男子教育史,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是四书五经都基本是针对男子成材的教学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