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子教育与幸福感
发布:2016-09-28
来源:
教育与幸福的关系是近几年我国教育界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大多数的学者是赞同教育与幸福应存在一定联系的,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幸福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人们追求幸福的能力的过程,教育的结果应该使人获得更大的幸福。在中国,历来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历史传统,尽管改革开放了多年,思想意识上与世界接轨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女性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通过教育让女子拥有幸福感呢?
由于特殊的生理性特征,女性实际承担着人类的两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社会生产,扮演着社会的和家庭的两种角色,肩负着妻子、母亲和职业人的三重责任,女性的幸福亦受到这几种角色和责任的影响。相对来说,女性的责任和角色要比男性复杂得多,女性的幸福获得从客观上来说也要比男性要困难。而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东西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发展机会相对比男性都要低而少,女性要完全的承担起这几种角色和任务,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即便当今社会,强调男女平等,这种平等仍然只是法律上表面平等而已,还有很多隐性的不平等的因素存在。在教育过程中,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观念仍然渗透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给女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女性要平衡好三种责任,兼顾家庭与事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女性的心理失落感随之而来,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在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发布的首部女性生活蓝皮书《2006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中指出,婚姻对女性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女性幸福感与工资水平、职业等外界因素关联度并不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婚姻的质量也比较高,幸福感也越强。但在中国,却有对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一句话: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可见,中国女性的境遇很是尴尬。
那么,女性教育为女性的幸福追求提供可靠保障。女性教育能够在普通教育过程中让女性可以获得与男性相当的能力。而通过专门的女性教育,女性可以更好的实现幸福的理想。当代的女性教育以承认男女差别为前提,帮助女性更好的认识自己,不要求女性一定要与男性一争高低,较普通教育更为细致。它通过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课程如情感教育、性别教育、日常着装礼仪等等,帮助女性了解自身的特点,明确自身的地位和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胜任好妻子、母亲等角色,从而协调好各方关系,增强女性获得幸福的机会。我国是有女性教育的,传统的女性教育是以德育为主,封建社会的女性同时受到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多重压迫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她们的道德言行、服饰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要求女性必须遵守。而现代的中国,教育基本上是中性的,针对女性进行的教育非常少,主要是在大学生中所进行的社会性别教育,而这样的课程比例也不高。女性很难有机会正视自己,在接受以男性为主流的教育过程中,对自身的性别越来越模糊。甚至目前在我国,女强人和贤妻良母几乎是对立的,很多成功的女性往往是以牺牲家庭为前提,常常人前耀眼背后辛酸,幸福可谓可望不可及,所以才有了女博士是“第三类人”这样的说法。
总之,教育能拉近人类与幸福的距离,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考虑到性别的差异,给予女性必要的关心,开展适当的女性教育,为女性谋求幸福铺好路。而当女性的幸福实现时,亦表明她们的人生角色和任务得到很好的完成,相信对于整个人类群体而言,幸福并不太远。
如前所述,我国的女性教育是欠缺的,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挖掘。第一,针对不同成长时期中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别教育。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并不是同步的,孩子的性别意识形成是成长中的不断社会化过程,为了使孩子能够有更符合其性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根据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如幼儿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性别认知,但他们对性别的判断比较表面化,根据这些特点,性别教育需要借助外在的活动影响开展,如对孩子服装、玩具等进行性别区分,开展不同性别的游戏,或在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借助故事中角色形象给孩子进行性别的塑造等;儿童时期,孩子的性别意识已经近成人化,这一阶段应注重孩子的不同性别行为和心理特征的塑造,一些课程可以根据性别分别开展,有学校已经做了这样的尝试,结果证明是可行并且有效的,如体育课分别给男女生开设武术和形体训练课,前者锻炼男生的阳刚之气,后者则矫正女生形体并培养良好的形象和气质;少年时期即进入青春期以后的性别教育,则可根据这时期的生理变化,开始进行生理健康、爱情观与人生观方面的教育;青年时期的性别教育,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这时候两性心理及婚姻与家庭方面的知识应成为重点。
第二,学校里开设一些传统的女性课程,帮助女生获得一些传统的技能。如女红———中国女性的传统标识,这项“母亲的艺术”,如今已几近失传,仅存为一些民间技艺,而生活中还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以根据地方特点,在学校里以选修课等形式开设这样的一些课程,或能保存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提高现代女性的生活技能。
第三,适当的给大学女生开设一些情感、性教育、母育课程。当我国一些高校允许大学生结婚的政策开始实施以后,大学生的恋爱、婚姻甚至家庭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也是将来要经历的生活阶段,在学校里开设这些课程,能使学生有效应对实际中的情感及生活问题,提高生活的效率,甚至能解决一些因为知识缺乏所造成的离婚率过高、未婚妈妈等社会问题,提高整个人口素质。
第四,社会服务机构适时的开展女性健康、美容等方面的教育。类似“粉红丝带”“红丝带”等活动,通过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广泛推广,关注女性健康;美容方面,并非从“女为悦己者容”的观念出发,而是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以更好的姿态应对生活,如内容可以包括皮肤的保养、适当的化妆、简单的发型整理等等;另外服饰搭配也很重要,学会不同场合的穿衣,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重,在社交过程中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总之, 我们所强调的女性教育内容,是从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出发,为了使女性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近距离的获得幸福,并非认为女性一定按照某种特定的形象走,女性本身也有自己的选择权利,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相关推荐
下一篇:浅谈中国古代女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