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文献综述

发布:2016-09-28

来源:

妇女问题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处于被遗忘的状态。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信条,直接导致了时至19世纪末叶的中华帝国尚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校园。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在欧风美雨东渐的晚清时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并且被提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

一 、我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关于近代新式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的分析和阐述的文献数量很多,并且分析已经很深入,但总体上都大同小异,其中“西学东渐”和“民族危机”是他们大多数的共同点。

余丽芬在《西学东渐和近代女学》中写到:“近代女学是在民族危机刺激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政治内容,近代中国的新旧递殖无不带有外力冲撞、浸渗的痕迹,女子教育的兴办即是由西学东渐触发的近代化运动之一”。[1]

程利副教授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女子教育的发展》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和转型的开始,接踵而来的民族灾难、亡国灭种的危机,强烈刺激着国人寻求救亡图强的道路因此,争取国家独立富强,实现社会进步,学习发达国家的文明习俗,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执著追求。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正是伴随着这一社会变迁而产生、发展的,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2]

    二、我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思想启蒙、萌芽、肇始、繁荣发展四个阶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历史考察,以期探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而对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启迪和借鉴。

    (一)洋务运动时期:教会女校的思想启蒙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地来到中国从事宣教工作。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

    胡桂成认为,“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为其‘宣教’的需要,创办了一系列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女子学校,拉开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帷幕,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吴霞硕士在《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与中国女子教育》中写到:“教会开办的女子中小学校在19世纪下半叶已出现,使中国人对女子教育问题有所认识, 对当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的封建落后教育体制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与挑战,它突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女界的禁锢。”但又认为“传教士这样做的目的不是真正想要提高中国女子的地位,而是女子摆脱一直以来受压迫的悲惨境地,而是扮演好基督徒母亲的角色,这正是由他的传教士身份决定的”。[4]

由他们的论述可见,教会女子教育的产生虽属时代新型产物,在目的上仍不是真正培养新女性。

    (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女子教育的萌芽

    太平天国时期的行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以钦定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大力提倡并宣传男女平等,主张男女应平等受教育。

    张素玲指出,“太平天国规定女子也可参加考试并享有和男子一样的教育权, 然而太平天国女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不具备近代教育的性质,没有也不可能成为近代女子教育的真正发端”。太平天国时期的女子仍然没有触及到女子教育的本质问题。[5]

    (三)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女子学堂的肇始

    李春宜在文章中写道:“每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都有代表本时代的思想家。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一一经正女学堂诞生了,拉开了中国人自办女学堂的序幕,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先河,改写了只有男性独占鳌头的教育史。” [6]

    何黎萍则认为,“清政府正式颁布我国第一个女学堂章程标志着女子第一次获得了享受学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为女子教育在学制上确立奠定了基础。同年,学部奏定《女学堂章程》,确立了女子教育学制。[7]

    通过他们的观点可以得出,女子学堂的肇始正式标志着女性教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

    (四)中华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繁荣发展

李春宜认为:“这一时期全国兴办了大量女学,学校类型增多,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女子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女子中学和女子高等学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女子教育的思想家和实践家,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见解和主张,推动了女子教育在形式、内容、体制上的发展完善,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女子教育体系和新的女子教育理念。” [8]

徐晶讲师则指出,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对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的整体文明和进步,也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催化因素之一。[9]

到这个时期为止,我国近代女子教育才真正进入到了成熟与繁荣阶段。

三、我国近代女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梁启超十分重视女子教育的作用。他说:“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民智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其是也。” “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这是从价值观层面上对女子教育意义的解读。他认为女子教育有四个作用:自养强国、家庭和睦、教育子女、进行胎教。[10]

    张素玲从女性经济地位方面认为,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独立自养的思想,并认为教育是实现此一目的的基本途径。[11]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女界钟》指出,要从妇女解放、女权革命的高度来认识女子

教育, 超越戊戌时期女子教育思想的局限,获得了理解女子教育问题的新视角,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女子教育价值的重新界定。[12]

这样就可以看出,女性教育不论是对小家还是大国都具有重大意义,还能够能够促进解放女性。 


上一篇:古代女子教育传统悠久 探秘中国古代的女学”

下一篇:海外名校培养不同淑女气质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