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女子教育,培养妇女人才
发布:2016-09-28
来源:
「我的家在农村。我妈妈曾经是农奴,她从来没有念过书。我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免费。」西藏大学91届数学系女大学生像穷穷一样这样说。在西藏大学有许多女大学生像穷穷一样来自农村、牧区。穷穷的同学共有1037人,其中女同学443人,占42% 。藏族学生占全校学生80%左右 。全校教职员工591人,女性有277人,藏族教职员工占的66.3% 。
1989年国家投资建成的最具藏族特色的藏医学院,用藏语授课,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藏族,女同学占三分之一 。91届女学生德吉说:「要是倒退40年,我们这些女生根本不可能学习藏医藏药。在西藏,藏医倍受尊敬,人们称之为“能拯救生命的神”。而在旧西藏,女人被视为“不祥之物”, “一半是人,一半是鬼”,是不允许学习藏医藏药的。我们是十分幸运的一代女性,就像我的名字一样 。」(德吉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幸福)。
藏医学院有不少女教师,她们普遍认为女学生学习格外刻苦。背诵6.7万字的《四部医书》是学习藏医的基本功,女生的背诵成绩一般比男生好,或许是因为她们深知走进藏医学院大门是多么不容易!
国家对西藏实行免费教育。藏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全部由国家承担。这种优惠政策在全国仅限於西藏。在旧西藏,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更谈不上有大学,现在西藏有大学4所 。1993年在校大学生有2240人,各大学女大学生的比例在30%至40%之间 。藏族女大学生学习普遍比较用功,不少人成绩优秀。毕业於西藏大学英语系的藏族女大学生穷达现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就读 。西藏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博士生是西藏大学培养的年轻的化学女教师央珍 。1989年,中央民族学院首届集中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有9名藏族青年,其中藏族女生2人,拉毛措和杨清芬,她们都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
在旧西藏,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当时的寺院教育、 旧式官办的学校和少量私塾馆均排斥女性 。女子教育在西藏几乎等於零,绝大多数藏妇女是文盲 。
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批接受教育的藏族妇女是身为奴隶、农奴或佣人,而又不甘於命运摆布的女性 。原《西藏日报》藏文版副总编拉珍就是她们之中的一个。
拉珍10岁那年,一场瘟疫使全村人死了一半,她的父母双亡 。拉珍只好给别人放牛 。1951年解放军一支先头部队经过她的家乡,他们帮助藏民背水,背柴,贫苦农奴称他们「菩萨兵」。部队里有一位藏文女翻译让拉珍羡慕不已。部队走后,拉珍决定参军。她一个人在大山里走了三天三夜才找到了解放军。拉珍参军后跟着部队到了拉萨。修筑青藏、川藏公路时拉珍当过宣传员。因为她年龄小,部队送她到西藏军区干部学校学习 。1956年她又被送到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读书 。1959年,拉珍作为第一代藏族女学生毕业后回到西藏,到创办不久的《西藏日报》藏文版工作,一干就是30年 。
1961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央民族学院开办了古藏文研究生班,为研究古藏文培养专门人才 。在这个研究生班里有一位女生叫格桑,她是奴隶的女儿,现在在西藏大学任教。拉珍、格桑和她们的同学是藏族第一代女知识分子 。西藏当地的现代化正规教育是从西藏和平解放后开始的,而西藏女子教育迅速发展是在民主改革之后 。翻身农奴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小学、中学、大学,在西藏历史上有了第一代藏族女小学生,女中学生,女大学生 。1959年到1988年,西藏共培养出大学生9307人,中学生6.17万人,中专生1.71万人,小学生22万人,其中不少是女性 。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其中第六规定:「凡年满6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7周岁」。在第十二条中规定「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再次强调了女童入学问题 。从1985年起,西藏自治区对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实行包吃、包穿、包住的政策,在广大农牧区学校推行寄宿制,女童入学率呈上升趋势。1993年,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60.4%,比1986年增长了20% 。
为了帮助西藏发展教育,在内地兴办了西藏中学、西藏中专和西藏班。目前有1.1万名藏族男女学生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家19个部委所属的75所学校学习 。他们的衣、食、住、学费由国家承担。1992年秋,首届毕业於内地的藏族高中生279人,参加了全国高校的招生考试,全部升入高等院校。另外600名中专毕业的藏族学生回西藏参加建设。
从天津第二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女青年索南卓玛到家乡后,看到日喀则市只有两所幼儿园,无法满足学龄前儿童入托的需要。她想到要提高藏民族的文化水平,必须从娃娃做起,于是她创办了日喀则市第一所民办幼儿园 。开园半个月就有近百名儿童报名。
不仅城市居民重视学前教育,乡村农民近些年来也重视学前教育。1982年,次仁卓玛在山南地区泽当镇办起了第一所农民幼儿园 。10年来,这所幼儿园向山南地区重点小学输送了500多名农民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些人考上了内地西藏中学。
1989年10月起,中国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这是一项使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事业 。「希望工程」1992年6日起在西藏实施 。到1994年初,共集资197万元,援建「希望小学」8所,希望班两个,使1000名失学孩子回到课堂 。在被援助的失学儿童中有不少女童。
在父女中扫除文盲是提高藏族妇女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十几年来,西藏各级妇女组织在广大农村、牧区组织了许多扫盲班。早在1978年,格桑曲珍就在乃东县卡多村办起了扫盲班,动员15岁到45岁的文盲参加学习,文盲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开始参加学习的人不多,可是他们毕业后会记帐,能看懂各种农药、化肥的说明,人变得更精明能干了。从那以后,参加学习的妇女渐渐增加 。到1990年,全村有149人经过全县统一考试,获得了脱盲证书,其中121位是妇女,全村只剩下7未脱盲的妇女。格桑曲珍得了「全国巾帼扫盲奖」。那双金光闪开的奖杯至今放在她家的藏柜上。近五年来,西藏自治区共扫除妇女文盲2.6万人。广大藏族妇女有了文化既有利於发展生产,又有利於培养教育下一代。
相关推荐
上一篇:创女子教育之先 女生玩叠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