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发布:2016-09-20 11:51

来源:



几乎每个中国民营企业家都会面临着接班人的问题。每次谈到接班人的话题,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可以说,接班这两个字是中国企业最敏感也是最难办的事情之一。时代更迭,世事变迁。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创业者陆续登上舞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3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开始面临谢幕和退出舞台,有一部分企业已经面临着因为年龄,精力,能力等等问题,创业者要退休,要休息,要主动或被动地交出企业经营管理权的现实问题。

因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创业者之后第二代的经营者如何接班,会成为一个非常频繁的字眼,民企第二代有的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些甚至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现在才刚刚开始上大学,那么他们能不能够接下第一代创业者的棒,或者说他们接过来以后能不能把企业做好,都同样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这个问题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是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接班人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常常引起很多纷争,甚至战争。比如说,在历史上人人皆知的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比如说清朝的康熙之后,雍正接掌政权,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谚语像魔咒,让人们时刻警钟长鸣。这样的魔咒,在欧洲变成了“三代人木屐传木屐”的说法,在南美则变成“做生意的老子,花花公子的儿子,要饭的孙子”的讽喻,德国人则用“创造,继承,毁灭”三个词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不同的字句,却表达了一个同样意思———家族企业传宗接代难。

家族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短暂”的企业组织形态。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企业形态。说它“短暂”,是因为发展至今,家族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有着“富不过三代”的延续规律。

不过,魔咒并不会100%生效。2006年胡润发布的《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其中英、法、美名列前3位,各有17家、16家、15家,而日本也有10家,第100名家族企业也有超过225年的历史。

关于做百年老店的问题,中国有着值得借镜的案例。2003年,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遇袭,猝然离世,年仅23岁的独子李兆会从美国匆匆赶回继承父亲的巨额财产和庞大的家族企业,成了中国“独生一代”的第一个接班人,一夜间成为一家40亿元资产的企业集团掌门人,并逐步“清洗”了父亲留下的残余部将,开始向资本市场靠拢;王均瑶之弟王均金接任董事长,同时从跨国咨询公司毕博空降了黄辉、王忠等人,对企业业务进行集中改制,主攻航空、零售和地产,并且引入海外资本,使得均瑶品牌逐渐做大做强……

无数的事实告诉人们,继任管理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管理工具,它正日益成为一个企业要永续发展的必修课。就像球场上一场比赛的每一个位置的主力球员背后,都会有一个专业资质良好的替补,以备不时之需一样,民营企业也需要尽力去培养高质素替补总裁,充当紧急情况下的接替者,以完成公司的平稳过渡和永续经营。

什么企业能够抗通胀?

全球通胀形势恶化,我们迎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持续的高通胀阶段。

每一次通胀预期加剧,资源行业总是最大的获益者,通常来说,拥有定价权、能够将成本转嫁给中下游企业的行业,能够从通胀中获利。如果通胀预期不进一步恶化,那么资源价格还会在高位徘徊,直到中下游企业无法承受。

不出意外,今年一季度,我们看到了资源类股票被炒上了天,煤炭股收益不错,有色金属受到狂热追捧,在行业子行业排名里,表现最好的是铅锌类公司,其次是小金属,再次是黄金和铝。而一些规模不大、小品种金属更是受到热捧,从辉钼概念,到钒钛,当然受到政策利好的稀土等,已享受了一轮丰厚的回报。

接着是抗通胀的地产概念隔三岔五被一些人拿出来说事,受到严厉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催生出新的炒作概念,比如保障房利润稳定的概念,导致几家企业股价回升。金融业被认为是估值修复行情,央行的屡次加息不仅扩大了银行业的息差收入,还让银行拿到了定价权,如今不购买银行的中介业务想拿到贷款,可能性极小。

更搞笑的是钢铁股,利润受到挤压的钢铁股也迎来了几天阳春,销售旺季与价格居高都成为话题,但铁矿石价格已经高到钢铁企业无法承受。根据中国钢铁协会数据,一季度钢材价格震荡运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年初的128.29点涨至2月中旬的136.31点,随后开始下降,至3月底跌至131.95点。当前煤炭价格处于高位,国际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品位在63%左右的铁矿石现货价格已达185美元/吨左右,重点钢铁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左右。为降低成本压力,部分钢铁企业已停止进口铁矿石现货。

中国经济冰火两重天,真正能够长期抵抗通胀的是拥有技术优势、能够在全国甚至全球布局、财务稳健的企业。任何拥有真正低碳技术的企业,都会成为未来的王者。

紧缩货币与提高企业生产力是对抗通胀的两大手段,未来市场将会青睐生产效率高到能够抵御通胀与紧缩双重压力的企业。

温柔执法纵容了违规企业

上周三,欧盟对两大日用消费品跨国巨头宝洁和联合利华,开出3.152亿欧元的巨额罚单,以惩处两巨头在欧盟八国操纵洗衣粉价格。记忆犹新的还有三年前,西门子公司因为行贿,被美国和德国监管当局处罚,金额高达13.45亿美元。

可是,之前家乐福门店在国内多地出现的价格欺诈,仅处以区区50万元罚款;而不顾乘客生命安危,大量超标准使用返炼胶制作轮胎的韩国锦湖轮胎天津公司,至今未见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

一种是高昂严厉的违法处罚,一种是宽松低价的违规成本,差别之大,引人反思。而由此形成的不同经营执法环境,最终也引发了不同的后果。

有事实为证。近年来,家乐福、沃尔玛、西门子、IBM、雅芳、摩根士丹利等跨国巨头在我国屡屡爆出的违法丑闻,中国食品行业一再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拷问企业经营者道德良心的同时,监管不严、企业违法成本过低问题,也被推上风口浪尖。

温柔执法,很难催生企业的道德血液。和人一样,企业也有自律与他律。道德的约束、企业责任心的追求是自律层面的;而健全的法治体系、严格的监管、社会的监督,都是他律行为。任何企业、经营者都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决定了自律的自我束缚永远小于外界他律的严格管束。对企业违法违规现象过轻处罚,容易纵容企业侥幸心理,成为滋生违法违规的温床。一旦犯了大错误而处罚不严,企业的逐利性必然驱使它继续铤而走险。

天价罚单,虽令人咋舌,却可以让涉事企业备尝高昂违规成本之苦,也将对整个商业环境敲响警钟,让企图进行垄断等违法经营的企业“正襟危坐”,不敢轻易逾越法规边界。相比之下,我们一些监管部门,对一些违规的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的监管、处罚,可谓“温柔敦厚”。

严格的监管、适当从严的法律,是规范企业平等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手段,并能从根本上促进行业进步、社会发展。比如最早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假一赔二”,后来提高到“假一赔十”,造假者成本上升,造假行为明显减少。

企业道德的血液,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严格执法才能迫使企业遵纪守法。一些国家的天价罚单告诉我们,监管不严、处罚过轻、违法成本过低,非改不可。


相关推荐

上一篇:深交所总经理:85%民企摆不脱富不过三代魔咒

下一篇:四大“法宝”组合 破解“富不过三代”魔咒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