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发布:2016-09-20 11:50
来源:
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家总数已经超过了300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积累财富的重要力量。但是,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无论某一家族通过什么途径发家致富,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被世人总结出一条定律,叫“富不过三代”。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无法摆脱“富不过三代”宿命,“富不过三代”这是一道让中国企业家和富二代们内心纠结的魔咒。在苏州,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始创者大多已过花甲甚至古稀之年,接班问题迫在眉睫。由于不愿继承家业,苏州吴江、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故乡,一个23岁的富三代自断四指,更加凸显家族企业内部传承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古今中外,家族企业如何传承始终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从古代看: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有感于社会风气奢靡不正,曾写了《保富法》一书。书中指出,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从现代看:华人首席管理专家余世维博士也将触角伸至这一领域,其最新研究成果就是一本《家族企业如何传承》。从国内看:目前国内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约10%的子女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从国外看: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创造,继承,毁灭”三个词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富不过三代”的呢?首先,第一代的勤俭精神没有得到传承。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最大差别,就是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三代喜欢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其根子在第一代,没有把这一最大的财富传承下去。其次,第一代对第二、三代的教育步入误区。在子女教育上大投入、肯花钱,第二、三代不是上国内贵族学校就是进国外名校,缺少理财能力的培养。有人这样描述富二、三代人:钱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独缺乏创业斗志,总是自命不凡但实际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业,很快将祖业亏空。再次,矛盾的心理冲突使第二、三代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他们在物质上的极度富足,精神上又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他们活在父辈的阴影之下,渴望被父辈和这个社会所认可。他们渴望自由,又常常妥协和对家族的责任和义务之间。最后,企业治理不规范、财产移交不科学、圈子的不良风气、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有专家认为,今后五至十年将是国内众多民营企业“交接班”的高峰期。那么,如何解决民营企业“接班”问题呢?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 的魔咒?笔者认为,家族企业只要坚持做到如下三点,“富不过三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赋予民企“接班人”的新含义。接班可以指父辈把企业交接给孩子来打理,其前提是孺子可教,且喜欢父辈创立的事业并发扬光大之;如果孺子可教,但不喜欢父辈创立的事业并发扬光大之,那就给孩子一笔钱,让他另外创立自己的企业或者进行投资,走出自己的一条全新的路来;如果孺子不可教,那就实现股权传承,把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交给有能力有人品的职业经理人。
第二,赋予民营企业新活力。如果要想让自己创办的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仅仅拥有良好的家族沟通机制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良好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构建清晰、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如西门子始于家族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脱胎为制度完备、股权明晰、责任明确、文化严谨的现代企业。
第三,赋予民营企业家的新责任。对于民营企业“接班人”来讲,他们接手的将不仅是财富,更是沉甸甸的企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毕竟企业的意义不再是为了家族成员谋取局部的福利,而是为了给更多人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上一篇:求解“富不过三代”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