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缘战略分析系列6-关于藏水北调的“太极河”方案

发布:2016-08-29 17:13

来源:

关于“藏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大西线)的方案,已经提出很多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东线”方案,即从雅鲁藏布江下游向黄河调水,以郭开的“朔天大运河”为代表;二是“西线”方案,即从雅鲁藏布江上游向新疆塔里木盆地调水,以张世禧的“西藏大隧道工程”为代表。


  郭开的“朔天大运河”包括三大部分:上游的“雅黄工程”(引雅江之水入黄河),中游的“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出新疆接国际运河),下游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接桑干河出渤海)。其中,最关键的是上游部分。在雅鲁藏布江朔马滩筑坝(海拔3588米),引水经怒江、澜沧江、通天河、雅砻江等江河上游,沿途筑19座高坝水库、6个倒虹吸工程,开挖8座隧道(总长240公里)、600公里引水集水渠,在贾曲河口(海拔3340米)出隧道而入黄河,全程约1239公里(直线距离760公里),总调水量约1200亿立方米。


  张世禧“西藏大隧道工程”的具体设想是:在雅江上游日喀则地区的谢通门县(海拔3836米)修建一座大水库,用三峡截流的方式,建筑高水坝(海拔4350米);然后,由谢通门水库到昆仑山的喀拉米兰山口(海拔约4000米)之间修建隧道,每距40公里开凿一口竖井(共约18口,竖井深度在300米左右)。全线并行三条隧道线,总长约780公里,年调水总量300亿立方米。利用出水口与塔里木盆地之间高达3000米的落差发电,装机容量可达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2000亿度。而且,塔里木盆地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引入之水主要在内部循环,盆地总水量在30年以后将达9千亿立方米之多,使它成为中国的最大水库。


  尽管这些方案(尤其是郭开的“朔天大运河”)反响极大,但因其过分高估了调水能力而低估了潜在风险,质疑与反对意见也非常强烈。“西藏大隧道工程”号称年调水总量300亿m³,可谢通门下游的雅鲁藏布江奴各沙水文站测得的年径流量仅为168亿m³;“朔天大运河”号称年调水总量2000亿m³,但真正可调的水量在600亿m³以下。在地质条件脆弱的高原地区,修建工程复杂性无比巨大的“西藏大隧道工程”和“朔天大运河”,其技术可行性也令人怀疑。数量众多的地下隧道与山间高坝,很难经受住地震、战争等天灾人祸的打击,甚至很快就会被雅鲁藏布江携带的巨量泥沙淤塞而不得不废弃。


  更为严重的是,它们很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生态灾难。“西藏大隧道工程”所引之水主要来自于雅鲁藏布江上游,而这里本身就是缺水地区。据雅江漂流者记述,由于生态日益退化,江源300多公里江段出现了世界上少有的沙漠奇观,数百座高大的星月型沙丘、沙丘链分布在宽广的河床谷地上,不断吞噬着一片片草场湿地。如果将水从这里直接调往塔里木盆地,会否进一步加速生态退化,以致最终无水可调?类似地,以19座高坝拦断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的“朔天大运河”,会否导致本来就已开始出现“水荒”的下游地区情况进一步恶化?会否阻断海洋水汽顺江而上的通道,使高原水源锐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同样无水可调?


  总之,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给予”,只知道调水、而不懂得保护水源环境,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作为亚洲大陆的太极穴位点和亚洲众多江河的水源地,以珠穆朗玛峰为标志的整个藏西北高原现在最需要的是保护,而不是无休止的索取。只有保护好了,才有持续利用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转换思路,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的原则,寻求一条“保护性利用”高原水资源的方案。既然藏西北高原是我们宝贵的水源地,那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地保护其水源环境,尽可能地想办法改善其水循环体系。既然这里的水对于我们如此重要,那我们就应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依靠保护水资源而受益,让优质天然水的再生产成为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产业。


  基于该地冰川不断退化、生态日益恶化的严酷现实,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将冰川雪水尽可能在本地蓄积起来,尽可能延长高原河流在本地流淌的时间,以便提高本地的空气湿度和降水量,改善本地的自我水循环能力。同时,还要尽可能避免阻断海洋水汽到达高原的通道。为此,特提出如下“太极河”调水方案(如图1所示):


  (1)“太极河”主线(北线):从雅鲁藏布江干流的尼木峡谷截流引水,经尼木-当雄断陷带、那曲河、唐古拉山隧道、通天河、楚玛尔河、那仁郭勒河到柴达木盆地“太极湖”,再经罗布泊、居延海到黄河;


  (2)“太极河”副线(南线):从雅鲁藏布江干流的大拐弯峡谷截流引水,经帕隆藏布江和然乌-八宿峡谷到怒江,再从怒江中游贯通澜沧江、红河、金沙江、南盘江;


  (3)“太极河”贯通线:在海拔1240米的金沙江大拐弯与海拔1200米的黄河宁夏段之间,修建一条“黄(河)长(江)运河”,就可以将“太极河”南线与北线打通。既可实现从南线向北线的调水,又可实现南北线之间的自然通航。

  (如后文所述,若“太极河”贯通线优先修通的话,“太极河”主线中最艰巨的“尼木水库-唐古拉山隧道”段就可以省去不修。)



  一、“太极河”主线


  起点:在雅鲁藏布江的尼木峡谷拦河筑坝(海拔4350米),把雅江中上游之水蓄积起来,在青藏高原西南部形成一个海拔4350米的巨大水库;


  第二段:沿“尼木-羊八井-当雄”断陷带(大部分在海拔4350米以下,最高处4700米)开挖河道(海拔4300米),接那曲河(原海拔4500米,挖至4290米)到唐古拉山;


  第三段:唐古拉山大隧道至当曲河口(约150公里,海拔4290-4285米,5米坡降);


  第四段:沿“当曲河口(海拔4470米)-楚玛尔河口(海拔4388米)-楚玛尔河上游(海拔4400米)”疏浚通天河和楚玛尔河河道,深挖至海拔4285米;


  第五段:“楚玛尔河-那仁郭勒河”运河(海拔4285-4280米,5米坡降)。从那仁郭勒河海拔4400米河床至楚玛尔河上游海拔4400米处约175公里,除分水岭有15公里在4470-4550米外,其余160多公里均在4470米以下,因此很容易挖通建一条人工河道;


  第六段:“那仁郭勒河-太极湖”水电枢纽工程(海拔4280米,落差1530米)。将那仁郭勒河上游河床深挖至海拔4280米,让雅鲁藏布江水由那仁郭勒河流入台吉乃尔湖(“太极湖”),并利用高达1530米的水位落差发电;


  第七段:“太极湖”工程(大坝海拔2800米,蓄水位2750米)。由于柴达木盆地最大的2个盐湖区,即察尔汗盐湖所在的“盆地中部强烈坳陷地带盐湖区”、茶卡盐湖和柯柯盐湖所在的“祁连山前断块带盐湖分布区”,基本上都在盆地的东半部分,而西南部的茫崖断陷盐湖区规模不大,盐化程度也不高,主要为石膏荒漠土。因此,可在柴达木盆地的中心地带,即海拔最低处的涩聂湖(2675米)和达布逊湖(2675.6米)之间,修建一条海拔2800米的分湖大坝,将柴达木盆地分成西部淡水湖区(“太极湖”,总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蓄水面积不小于5万平方公里)和东部盐湖区(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


  第八段:阿尔金山水电枢纽(海拔2750m)。在阿尔金山最薄处开凿穿山隧道(海拔2750米)引水至党河,让“太极湖”之水外流至罗布泊,并利用“太极湖”和罗布泊之间近2000米的落差来发电;


  第九段:“罗布泊-居延海”运河(海拔1054米)。在西入罗布泊的疏勒河和北入居延海的额济纳河之间,开凿一条海拔1054米的人工河道(大约在海拔1055米的敦煌汉长城遗址与海拔1059米的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之间),让罗布泊之水流向居延海;


  第十段:“居延海-三盛公”运河(海拔1054米)。在居延海洼地与黄河三盛公枢纽之间开凿一条海拔1054米的河道,并用所得土石方在居延海洼地的脖颈地带修建一条海拔1100米的大坝,让居延海(面积不小于5万平方公里)之水流入黄河。


  该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利用尼木水库、太极河、太极湖和罗布泊把藏西北高原团团抱住,通过全程自流使雅鲁藏布江之水最大限度地涵养了这个天然“水塔”。它不但不会阻断海洋水汽的上升通道,而且一路收集高原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渗流,使水量不断壮大,反过来又增加沿岸降水量,形成良性循环。年调水量可达400-700亿m3(雅鲁藏布江180亿、通天河120亿、地下渗流100-400亿),使三盛公以下的黄河水量翻番。 其最大代价是要淹没日喀则地区的大部分河谷地带(包括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扎什伦布寺),但长远来看,不但有助于根治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患,而且可使雅鲁藏布江携带的巨量泥沙在尼木水库的南部(雅鲁藏布江干流与喜马拉雅山之间)沉积下来,最终形成一个更适合人居住的冲积平原区。


  从工程上来说,“太极河”也比“朔天大运河”、“西藏大隧道”要简单和有效益得多。在最关键的上游青藏高原段,除了500米高的尼木峡谷大坝和150公里的唐古拉山隧道,其他基本上就是疏浚河道了,且开挖深度最高也只有400米左右(绝大部分都在200-300米之间)。而开挖出来的土石方,正好可以用于修建尼木水库大坝和太极湖大坝,达成互补性利用。如果不断挖取沿河两岸的土石方来填建拓宽水库大坝(或用于三沙填海建岛),则大坝本身和沿河两岸都会拓展成越来越宽的宜居地带,修建青藏高铁也就容易多了。


  “太极河”不但可使罗布泊焕发生机、居延海恢复旧貌,而且还将雅鲁藏布江、怒江(那曲河)、长江(通天河)、塔里木河、黄河、桑干河、永定河等中国主要河流一线贯通,成为贯通全中国的“大龙脉”。上游青藏高原段仅仅70米的水面坡降,足以使昆仑山口至尼木水库的水路航运成为坦途。中游罗布泊-居延海-黄河三盛公枢纽之间更是平湖。船队可以从渤海出发,沿永定河-桑干河-万家寨枢纽-黄河-三盛公枢纽-居延海-罗布泊,一直到达塔里木盆地的阿拉尔市。以罗布泊和居延海的巨大水域纵深,足以使中国在此成立“西海舰队”,镇守西域。其经济意义、政治意义与军事意义,都无法估量。


  二、“太极河”副线


  为了不使太极河因从怒江上游(那曲河)和长江上游(通天河)调水而引发怒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应该在修建太极河的同时,再修建一条“太极河副线”,向怒江和长江补水(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两部分:


  1. “雅怒运河”: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海拔2880米),沿帕隆藏布江、然乌-八宿峡谷到怒江。以最高处然乌湖海拔3850米计算,平均挖深为500米。或者,直接借用朔天运河的“雅鲁藏布江-怒江”段 。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筑高坝拦江,将水位抬升至3581米,形成3000多亿立米的大水库,由帕隆藏布江回水溢流入顷多盆地(2800米),盆地中有两条河——东河、西河。当回水进入顷多时,溯西河越过分水岭到旺多,经洛隆河入怒江,溯东河越过分水岭入八美河入夏里河入怒江。另一条水路是沿帕隆藏布河谷经波密(2700米)扩展到然乌大川(3569米),并向北溢流入冷曲(3558米)经八宿入怒江。(海拔数据来自不同来源,待查证。)


  2. “五江运河”(海拔1240米,连通怒江-澜沧江-红河-珠江-金沙江):


  (1)“五江运河”怒澜段:从怒江芒宽大坝,沿漕涧河谷和瓦窑河(澜沧江支流),到澜沧江。以澜沧江小湾大坝的1240米蓄水位为基准,怒江芒宽大坝也必须达到1240米蓄水位(这意味着要在海拔800米左右的河床上建成440米以上的高坝),漕涧河谷和瓦窑河也必须深挖至海拔1240米以下(以最高处海拔2000米计算,平均挖深为380米)。


  (2)“五江运河”澜红段:从澜沧江小湾大坝,沿南涧河谷到红河。以澜沧江小湾大坝的1240米蓄水位为基准,需将南涧河谷深挖至海拔1240米以下(以最高处海拔2200米计算,平均挖深为480米,但距离较短)。


  (3)“五江运河”红长段:从红河上游弥渡河、西沟河,在云南祥云县与渔泡江(金沙江支流)对接,到金沙江大拐弯(可修建恩妙代大坝)。按照1240米的基准蓄水位,必须深挖至海拔1240米以下(以最高处海拔2000米计算,平均挖深为380米)。


  (4)“五江运河”红珠段:从红河三江口大坝,沿绿汁江(红河支流)、岔河河谷、石屏河谷,到珠江西源青山湖。按照1240米的基准蓄水位,红河三江口要在海拔650米左右的河床上建成600米左右的高坝(须一直横跨到哀牢山),岔河河谷、石屏河谷、青山湖到燕子洞的南盘江上游也必须深挖至海拔1240米以下(绝大多数地段的挖深不足200米)。


  “太极河副线(南线)”一旦建成,金沙江大拐弯至红河中游、澜沧江中游、怒江中游、珠江上游就变成了平湖,五江之间、乃至五江与雅鲁藏布江之间都可以直接通航。长江流域和西南内陆地区,均可通过五江运河从珠江顺流而下,直通南海(包括经平陆运河到北部湾)。更重要的是,可通过怒江芒宽大坝船闸顺流而下,直通印度洋。这对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破解马六甲困局,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地缘战略反思

下一篇:中国近海地缘战略:稳北 和南 争东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