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发布:2016-08-29 15:02
来源:
[摘 要] 在国际战略研究中, 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新的理论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糸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在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方面, 笔者认为有三个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战略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 中、美、俄、日四方互动的大国关糸; 第二, 东南亚和以印巴问题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问题; 第三, 在我国西部国内地缘政治整合方面不容忽视的边疆省区与邻近的西亚与中东国家的次区域性经济与政治的问题。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第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第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 第三, 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第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关键词] 地缘政治学;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 中国地缘战略目标 在国际战略研究中, 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历史比较而言, 我国今天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应该说是自1840 年以来最好的时期; 然而, 如果从目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大背景下来分析问题, 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却隐藏着危机, 且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对此,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 并就地缘战略应对展开充分的研究。 二、我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 基于冷战结束和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的大幅增强, 总的来说, 我国地缘政治环境基本上是好的。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北方威胁”得以缓解; 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激烈对抗基本结束; 周边“热点”问题逐步趋缓、局势改观; 区域经济发展, 贸易关系加强; 邻近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关系, 等等。可以说,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最好的时期: 中国第一次不再面对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外来军事威胁。但是, 军事威胁的减轻、政治关系的改善、经济联系的加强并不意味着安全问题的解决。居安应该思危, 防微方可杜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依然是较为恶劣的。概括说来, 改善的事实与恶化的潜忧并存, 直接的对抗和间接的威胁同在。比如在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中俄关系; 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军事遏制战略; 北约东扩对我国形成的挤压; 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头号敌人的印度; 东南亚联盟的形成; 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核对抗和频繁的军事政治危机; 中亚地区的持续动荡, 激进的宗教团体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 等等。所有这些都将对我国国家利益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中国地缘政治环境方面, 笔者认为, 有三个相互影响与关联的战略圈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第一是中、美、俄、日四方互动的大国关系; 第二是东南亚和以印巴问题为核心的南亚次大陆; 第三是在我国西部国内地缘政治整合方面不容忽视的边疆省区与邻近的西亚与中东国家的次区域性经济与政治的合作问题。 中美关系。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以及战后持续最久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 加之全球干预和咄咄逼人的军事外交战略, 使得美国从地缘政治的意义上成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邻国 中美关系一波三折,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各种国际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关键纽结之一。冷战时期, 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因素。在美、欧、日全球战略中, 对华政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手段.冷战结束后, 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 角色定位发生质变, 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 成为独立要素。冷战虽已结束, 但冷战意识和冷战思维仍在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对于它主观上认为未来时期可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的国家, 采取孤立、排斥、限制和遏制的做法, 或者干脆采用在冷战时期惯用的经济的、军事的、政治的和舆论的制裁方式围之、打之。苏联解体, 美国因一时没有了对手而极不舒服, 它不能没有对手, 它要找出一个对手, 中国便是它寻找到的一个新的对手也不管中国是否愿意扮演, 美国的最大对手这一角色已被固执地锁定。由此, 美国将中国视为和平演变的重点。在地缘战略上对中国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政策:在保持全面接触的同时, 又多方施压, 加紧渗透。如在人权问题上搞围攻; 在主权问题上搞分解; 在经济问题上搞麻烦; 在军事问题上散布“中国威胁论”。在基本完成由它控制的单极世界战略调整的同时, 将亚太地区作为其欧亚地缘战略的重心, 从东西南三面试图挤压中国。与日本合作开发并欲部署TMD, 意在削弱和解除中国的核武装。此外,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积极推进东扩战略, 利诱和胁迫俄罗斯加入北约。如果有朝一日俄真的加入, 将大大缩小中国与西方的安全空间, 届时, 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地缘政治威胁。 中俄关系。苏联解体是自莫斯科公国对外扩张以来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地缘政治逆向变动, 最后导致俄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发生突变, 其综合国力遭重创, 经济陷入困境, 国际地位明显下降, 地缘政治环境日趋恶化。俄传统的西翼地缘空间受北约东扩的挤压而日渐缩小;东翼面临日本收复领土的要求和日美安全防卫指针的威胁; 南部则遭遇不断向北渗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这一切都是对俄腹地的新威胁, 民族分裂势力又常在其内部作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后, 更使俄深感地缘政治活动空间日渐缩小所带来的危机。近年来, 俄对美国及西方开始失去信任, 其战略政策也由过去的向西方一边倒变为现在的同时面向欧亚的“双头鹰”战略。意欲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 特别渴望通过加强中俄关系获取地缘力量, 从而缓冲其来自各方面的地缘压力。可以说, 在今后一段时间, 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处理与美国关系的重要砝码。在经济方面, 俄也深感加强交流、扩大合作的必要。但鉴于俄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 加之仍堪称一流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力量, 以及历史上有过的辉煌, 俄必将力图恢复其昔日的大国地位。基于上述分析, 可以断言, 从中长期看,随着俄国民经济的好转和综合国力的恢复, 它必将视中国为其地缘政治对手。 中日关系。近年来, 日本国内大国主义意识膨胀, 并出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倾向。日本的军费总额年均高达500 亿美元, 雄居世界第二, 司马昭之心, 不可不防。特别是近年出台的日美防务合作新“指针”, 实质上已将朝鲜半岛、中国的台湾及南中国海也纳入了其防卫范围。这标志着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已由“防卫型”开始转向“进攻型”。日本的地缘政治战略与美国的亚太战略互相接应, 矛头直指中国。 中印关系。众所周知的原因, 印度一向以“中国威胁论”为依据, 将中国视为“假想敌”, 并以此为直接借口加速发展它的核武库和常规军备。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有过摩擦乃至武装冲突, 至今仍是两国交往的阴影所在。印度还一
直暗中支持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 企图策划将西藏从中国“独立”出去, 从而变成其与中国之间的地缘“过渡带”或“缓冲带”。当然我们也应看到, 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 印度与中国的立场相近。在传统上, 印度反对西方, 而且其战略利益主要在南亚及印度洋, 与中国的直接冲突不多, 且与中国有高山阻隔, 近期如无意外, 与中国不会有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中国重视东南亚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这个贸易活动中心地区的最佳地位。地缘的因素使中国极为重视这一地区, 就像美国重视拉丁美洲和俄罗斯重视东欧一样。东盟各国一方面视中国为其商品市场, 与中国有发展经贸关系的需要, 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 中国在该地区是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 但另一方面, 东盟一些国家与中国至今有领土、领海之争, 彼此关系发展中也有阴影存在。在关系发展顺利时, 东盟将谋求更多的自由与自主权, 会在中、美、日之间搞等距离外交; 而当关系发展不顺时, 基于地缘安全的考虑,会对中国加强戒备, 其政策可能向美、日倾斜, 并借美、日力量来制衡中国。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中亚五国地处内陆, 出口不畅, 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 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尤其是能源寻求出路。此外, 中亚五国对俄重新统合怀有戒心, 视中国为平衡俄影响的砝码。在维护民族与宗教文化特性、反对西方文化入侵以及在维护统一、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上与中国有着共同利益。但中亚是欧亚东西、南北陆路交通的要地, 加之丰富的能源储藏, 美欧等西方国家始终未放弃对该地区的战略渗透。它们采取经济上参与、军事上渗透和文化上入侵的手段以期达到控制该地区的战略目的。基于历史上的原因, 俄对中亚也没等闲视之, 与美欧在该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如前所述, 由于中亚国家对俄怀有戒心, 所以, 对美欧等西方国家势力的进入并不抵制。大量事实表明, 美国与中亚一些国家的军事战略关系已得到加强, 这种局面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来说是非常大的隐患。 三、中国地缘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 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恶劣的, 应该说, 安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和突出。为实现中国的地缘战略目标, 如下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一)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江泽民指出:“经济是基础, 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 归根结底要靠经济的发展., 科技进步了, 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 国家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大大提高。那时, 我们的国家安全也就有了坚实的保障。所以,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实现经济的跨跃式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安全问题。 (二) 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 。国际竞争已从过去单纯军事实力较量演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综合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力的总和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精神实力和基础实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但在这些要素中, 最核心的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最直接的物质基础, 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能力, 以及它的国际地位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关键是要提高科技水平, 增强经济实力。” (三) 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外交与军事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两个互为补充的手段; 军事手段还是外交手段的后盾。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 弱国无外交。这里的弱是综合国力的弱, 自然也包含军事力量的弱。历史的经验无数次证明, 国防军事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地缘战略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主要靠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是我们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但不应忘记这样一条规律: 不论是战争解决问题, 还是和平解决问题, 军事要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在主要靠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 随时准备以武力解决问题, 从来都是各国国家战略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今天面对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的现实, 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放松国防建设。环顾炎凉世界, 冷战确已结束, 军事安全的地位虽因经济安全的突出而退居其次, 但是, 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世界各大国的武库更新和扩充的速度不是放慢了, 而是加快了。在一定场合, 军事安全仍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走向21 世纪的今天, 我们面临的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军事安全挑战日甚一日。美欧发达国家高精度武器的快速发展, 以及在两次局部战争中的运用, 给世界各国, 包括中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军事安全问题。因此, 在新的世纪, 中国必须格外重视国防建设, 努力实现军事力量与经济力量的同步增长.在战争模式已经更新、高科技现代化器日益重要的今天, 中国的军事实力无论如何也不会超过实力强大的俄罗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们仍任重道远。中国军队应按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加强建设, 在保持相当水平的核威慑力量的基础上, 高新尖装备的研制开发与更新要加快, 作战指挥系统要现代化, 国防工业要市场化, 以适应消极防御向积极防御战略的转变。我们要重点解决远程军力投放手段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 没有强大的国防, 中国的和平建设环境难以保证, 中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也将难以现。 (四)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原则, 是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开展全方位外交, 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我们既要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又要大力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以促进世界的多极化, 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要继续奉行不结盟原则, 与此同时, 要积极改善和调整同大国的关系。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大国间平等信任、面向21 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既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 又是不结盟原则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和发展。在独立自主原则指导下, 开展全方位外交以努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样化, 是江泽民同志重要的外交思想。他认为, 中国的大国外交包括两个方面: 除了与一些大国发展关系外, 还包括全方位外交, 即与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展关系, 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这既是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目标的需要, 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贡献。
下一篇:麦金德地缘战略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