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开启“大三通”大中华圈轮廓凸显
发布:2016-08-13 14:24
来源:
有许多理由纪念这样一个日子。台海两岸正式进入“一日生活圈”,带来从经济到生活的一系列好处。比如,仅航运和旅游成本至少一年节省10亿人民币,两岸直航航线截弯取直,包机从周末包机扩大为平日包机,寄到对岸的邮件、包裹最快两天可到。作为贸易额近1300亿美元、人员往来超过3500万人次的极为密切的伙伴,大三通极大地降低了两岸经济和情感交流的成本,这不仅是两岸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好手段,也是两岸暖风频吹的最好注脚。
在大三通之前,大中华圈是一个半虚拟概念,它强调的指向是种族和经济。特别是台岛,与内地、香港、澳门之间的无缝隙对接情况不同。台海之间因历史、意识形态、疏离、单方面政客操弄等一系列复杂原因造成的路障,导致基本的人员和物流交往问题都难以解决。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而在过去,大中华圈并不平坦。
弗里德曼列举的铲平这个世界的十辆“推土机”中,有自由市场经济取得主导性的地位,有业务流程外包,有中国——主要是大陆被整合到了全球供应链之中。这些是大三通得以实现的全球经济背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深刻原因,这些原因在今后大中华圈进一步融合的进程中势必发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一,过去历史不再是两岸关系的主导。国共两党能够相逢一笑泯恩仇,体现了大陆方面超越历史的宏大视野,也体现了国民党有识之士的现实敏锐感。以未来的愿景作两岸关系的主导而不是以过去的历史为主导,不单纯是一种现实的功利考量,其意义在于既有利于整个民族的融合,也有利于整个民族的成熟,这是解决两岸问题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不再以历史为最高价值,不再因历史仇恨或者悲情的民族,才能作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其二,意识形态让位于双赢追求。这并不是说将意识形态模糊化,而是说如同历史一样,意识形态不再是考量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凭据。
其三,尊重两岸民众交往的基本权利。在大三通之前,两岸交往的路线图是先由探亲开始,进而扩大到旅游和学术、文化、体育交流,再通过工商合作,最后实现三通。如果说探亲是情感需求和权利,旅游是行动自由的权利,工商合作是谋求财富的权利,那么大三通则体现了对上述权利的尊重。牢记这种尊重,就能巩固大三通带来的成果,两岸问题或早或晚,就能找到最终解决的路径。
从更长远的、实现民族彻底融合的角度看,两岸三通也只是一小步。但是,这是大中华圈趋于平坦化的重要一步。有了这一步,我们可以以更乐观的心态看待两岸的未来,即使还会有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