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圈从假说变为实体
发布:2016-08-13 14:09
来源:
8年前的2004年,作为编者之一与渡边利夫、朱建荣合著,通过岩波书店出版了『大中华圈的虚像和实像』一书。当时的“大中华圈”这一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假 说,推测本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体持续经济成长,而且将会形成一种网络型发展。即在与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侨圈(海外中国)之间的合作 中求得发展这一构造。当然,当时是出自其中台湾和新加坡属于反共国家,在政治上将于本土中国划清界限,而仅仅是在经济、产业方面进行合作这一视点。曾经被 称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东欧各国经过了冷战后苦难的20年。这期间唯有中国以年增长率10%的速度持续成长。毫无疑问,其 主要理由来自于与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华侨圈的网络合作。
当时,每当我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讲演时提起这一“大中华圈”时,似乎还存在着某种不调和的感觉。这大概是因为对日本曾经提出过的“大东亚 共荣圈”这一霸权主义口号有所反感的缘故。但是在最近数年,值得注意的是,对通过这一说法理解中国而表示感兴趣的华侨和华人逐渐增加起来。
首先,在近十年里,“大中华圈”通过经济合作已经逐渐呈现其实体化。中华圈内的相互贸易量倍增,交流人口也从2000年的6971万人次,增加到2011 年的1.22亿人次,增加了5000万人以上。而且,中国在2000年以后的对内直接投资累计显示,68%是来自于大中华圈的投资。中国本土的发展有效地 吸引了大中华圈的人、物和钱,并且一直以相互交流为基础持续下来。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将大中华圈结为一体的技术要因,这就是IT革命(信息网络技术革命)。中国本土的网络普及率(2011年)由于人口分母之大,所 占比例为38.4%(尽管如此实际数字业已超过5亿人口),新加坡为77.2%,台湾为70%,香港为68.7%,因此在世界上也是属于上游普及区域。这 就构成了相互交流、疏通意见的基础。
对日本来说,大中华圈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与2000年占日本贸易额23%的大中华圈之间的贸易比重,到了2011年增加到30%,曾经占有25%的对美贸易比重,却下降到了12%。也就是说,与大中华圈的贸易比重是对美贸易比重的2.5倍。这不仅仅是贸易量的问题,而且反映在去年转为 赤字的贸易收支当中。虽然在日中贸易方面日本方面出现1.7万亿日元的赤字,但是在整个大中华圈方面,日本却拥有5.7万亿日元的贸易黑字。所以说大中华 圈为日本的贸易黑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大中华共荣圈
下一篇:亨廷顿:大中华及其共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