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村落的蝶变——从平凡农舍到创意产业园
发布:2016-09-22 15:39
来源:
在业内享有盛誉的物联网产业园,在几年前还是一片农居和菜地。正是“三改一拆”的春风,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托起了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备受全球关注,而在高新区(滨江)拥有超过100家从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开发的企业,这其中就有全球领先的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国环境与安全检测分析仪器领域龙头企业聚光科技……如何为这些物联网企业搭建一个相互融通的技术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建设物联网产业园区的设想应运而生。
要建设园区发展产业,先决条件就是要有空间,对于区域面积只有73平方公里的高新区(滨江)来说,区块的征迁直接关系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在物联网产业园新建伊始,拆迁工作还是以项目为单位,这样的拆迁方式在园区初期发展和项目落点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辖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不断推进,项目拆迁速度慢、过程长、难点多的弊端也越来越显现。
为了加快园区物联网园区建设,高新区(滨江)借助“三改一拆”的东风,结合滨江实际推行整村连片拆迁。在2013年,成功进行星民社区265户整村拆迁试点基础上,2014年又启动了该物联网区块七甲闸社区的整村成片拆迁工作。在征迁过程中,整村拆迁联合指挥部推行“阳光征迁”,一改以往逐户上门评估、签约的传统做法,实行集中评估、集中签约,并把评估价格放在“阳光”下进行全程公开,包括丈量面积、评估价格、过渡安置全部上墙公布,以公开促公平,以公平促公正,以公正促签约。通过56天时间努力,七甲闸社区完成整村拆迁。
七甲闸社区整村拆迁打开了物联网区块拆迁工作的新局面。随后,协同、共联和西兴、襄七房整村成片拆迁工作快速推进。也因此,物联网园区内的企业得以快速落点、建设、投产。
目前,园内物联网研发企业孵化加速展示中心——智慧e谷大楼、吉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汽车研发设计基地、正泰量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电网生产基地等项目纷纷竣工并投入使用。此外,大华技术、聚光科技、中威电子、和仁科技等多个重点产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智慧e谷”的核心区块逐步呈现。
河道拆违,还河于民
江南大道和东信大道交叉口,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水系——永久河。永久河是横穿滨江西部的一条主河道,从浦沿排灌站附近,穿过浙赣铁路后,沿着江南大道南侧、时代大道西侧与北塘河相连,全长约6810米,平均河宽20米。
对许多老滨江人来说,河边的景色远不如它的名字那么美丽。“最大的问题,就是南岸的一大片违章建筑,有水泥房、铁皮房、瓦楞房,颜色杂乱。许多房子就直接盖在河边的绿化带上,大多是出租的,还有许多卖废品的。”家住贺田尚城小区的刘先生说,自己喜欢拍水景,每次拍到这里,就要避开这些房子。
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永久河翻开了新的篇章。一个月,河岸沿线1237平方米违章建筑全部拆除,曾经被挡住的绿化带一点一点恢复了起来。通过河道污染源探查,还发现了19个排污口。滨江区城管局陆续对入河污水进行截污纳管。
拆违是“五水共治”工作中一块硬石头。这一带的违章建筑大多是出租房,由于地理位置好,10多个平方米能租600-700元,是当地居民一块很大的经济来源。违建最大面积,单户有187平方米。
工作人员在一次又一次走访中,跟当事人讲清楚为什么要治水。违章搭建、生活污水乱排放,不仅仅影响了视觉环境,更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健康,为了下一代,不能光看眼前利益。同时,为了让那些家庭确实困难的居民积极配合拆违,还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拆迁过程中,大多数居民也都很配合。
起于钱塘江边的北塘河,流经滨江,为滨江区的主河道,至今仍承担着航运功能。河上桥梁众多,居民们耳熟能详的就有“长河桥”、“中兴桥”、“滨盛桥”、“江虹桥”、“滨兴桥”、“滨和桥”和“江晖桥”,是辖区内的重要交通纽带。长久以来,一些居民为了个人利益,在桥下违法搭建仓库、厂房、出租房等用于经营,或者低价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仅滨兴桥下,就有擅自搭建的出租房67间。既影响河道周边环境,还容易带来治安和消防隐患。
在推进“五水共治”过程中,长河街道会同国土分局、工商分局、区查违办、区司法局等职能部门,首先在长河桥开展联合执法,合力整治桥下空间,对桥下违法建筑实施强制拆除,对违法建筑内的物品进行搬离,对拆除后的区域进行场地平整,全面打响河道桥下空间整治攻坚战。截至2014年5月16日,七座桥下面积达20722.62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已全部拆除。
在未来的北塘河整治规划中,七座桥都被纳入其中,今后将进一步美化桥梁环境,优化桥下交通设施,让老百姓拥有一个更优美洁净的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