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抠门商人,慈善大家”

发布:2016-08-13

来源:

  201417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爵士被发现昏迷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住所内,救护车到场将昏迷的邵逸夫送院抢救,最终抢救无效,享年107岁。闻此消息,全国上下都在通过各种方式缅怀邵逸夫老人。

 

  在华语影视圈,邵逸夫被称为“华语影视大亨”,他对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的影视发展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打造的两个影视帝国——邵氏兄弟影业和香港无线电视培育了无数演艺人才,出产过千余部电影且屡获大奖。“邵氏出品,必属佳品”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多年来香港无线电视制作的节目蜚声国际,经典的影视文化形象脍炙人口,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邵逸夫是一名成功的商人,捱得苦,做事勤勉,精通业务,市场敏锐度极强。他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件事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同时我自己的工作时间也很长,一早就来,很晚很晚才下班。”在营商方面,邵逸夫与大多数香港老板并无差别,对经营成本的把控极为悭吝,甚至锱铢必较。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案例,是说当年尚未成名的李小龙毛遂自荐到邵氏,片酬要价1万美元,邵逸夫觉得李小龙太高傲就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并将价码压至2500美金,导致李小龙转投竞争对手怀抱。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是说他拒绝了一名剧务要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理由是公司内部食堂的馒头只要一毛钱一个。

 

  而与在经营企业时锱铢必较不同的是,邵逸夫先生在慈善方面却非常慷慨。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200211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被称之为“21世纪东方的诺贝尔奖”。2008年汶川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2009年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422日,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8000万元。邵逸夫乐善好施,也以不同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第一人。另外,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邵逸夫并非是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在经营企业时锱铢必较,在支持慈善事业时乐善好施,邵逸夫老先生同时兼有了“抠门商人”和“慈善大家”的双重身份。邵逸夫曾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到民众。”、“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一个企业家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邵逸夫先生的这些话,表明了一种对财富的态度,一种人生的境界,他身上那种“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精神,值得每一代人尊敬和学习。


相关推荐

上一篇:弘扬慈善 传递力量

下一篇:“慈善文明”距离我们有多远?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