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地的慈善觉醒

发布:2016-09-19

来源:



一次又一次的慈善井喷,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模式,一段又一段感人故事,汇聚着越开越艳的公益之花。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掀起一股慈善风潮,现代慈善在华夏祖地遍地开花……


  中原大地的慈善觉醒


  2010年,对于郑州市,对于河南省,乃至对于整个中原大地,应该说是一个大爱之年。在这一年,中原大地掀起慈善风,在省委书记卢展工身体力行的感召之下,一年内开展了四次大规模慈善捐助活动,累计捐助金额已经超过了10个亿。2011年9月,27家河南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再次慷慨解囊,捐赠6.5555亿元,用于扶残助残、教育、文化、医疗、公交等公益事业发展,再次刷新河南的慈善捐赠纪录,成为河南接受慈善捐赠史上最大一笔捐赠。


  丰厚的慈善文化底蕴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中原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炎黄二帝的传说之外,还流传着关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这样挽救苍生、为民谋利的故事;更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老子;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庄子;有大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圣杜甫,谈“盛化济济,仁德怡怡”的谢灵运等历史名人。


  追古溯今,河南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慈善理念也一直沿袭至今。近几年,河南的慈善事业正风风火火地开展着:


  2001年,河南省第一个体制外的慈善实体成立,但直至2004年,河南省仍然只有省慈善总会及其他各部门推动的一些民间临时性组织,慈善事业并未形成气候。这是河南慈善事业的萌芽期。


  2005年,河南慈善事业开始觉醒,大量民间慈善组织的的加入标志着河南慈善事业进入发展期。


  2008年汶川地震,不仅是我国慈善领域的关键性事件,也激起河南民间慈善的飞速发展。在那个时候,慈善活动其实就已经不自觉地在接受社会公众问责,注重透明化改革。以河南省慈善总会为例,2010年首度尝试账户公开;2011年全面实施监督问责制度,善款流向由捐款人支配监督,实现了透明化管理。


  中原慈善为什么这样红?


  河南现代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省委书记卢展工把慈善事业上升到一个事关民生、河南的形象、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高度。他亲自批示:在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慈善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要很好地总结和宣传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创新之举,弘扬正气,形成氛围,为和谐河南做出贡献。


  卢展工主政河南后,半年多时间河南的公益事业获得数亿元捐赠。先是闽籍企业家、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如论捐了3个亿建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接着是宇通、天瑞集团向省文艺团体捐赠6000万元和8辆宇通客车;随后上海仁鼎投资公司、河南双汇集团、天明集团、宋河酒业四家企业又向文化教育事业捐赠2个亿。而此前,企业家如此大手笔、井喷之势的捐赠行动似乎并不多见。


  提出“领导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卢展工关注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教医保”,跟企业家合影站后排当“绿叶”、为企业家代表亲自纠正话筒位置等善待企业家的细节,让那些被“大招商,招大商”吸引而来的企业家,和本土企业家一起,以展示形象、展示责任、展示境界、展示风尚的姿态积极投身河南公益事业。


  2009年河南省慈善基金会只有20多家,2010年河南省慈善基金会发展到了50多家,增加了一倍,其中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自己成立的慈善基金会,这是河南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


  2011年,河南省慈善总会募集慈善款物19248万元,其中资金4528万元,物资价值1472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5万多人。


  “1000万元见面,2000万元请吃饭”,这是省委书记卢展工支持慈善事业的“名言”,在他的持续支持下,河南2010年募集善款翻了一番,省会郑州多了203辆慈善公交。荥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获中华慈善奖的城市。


相关推荐

上一篇:中国的慈善文化

下一篇:周秋光:中国慈善文化:历史与现实

评论 登录 | 注册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真儒学立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