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慈善
发布:2016-09-19
来源:
前晚,“磨刀老人”吴锦泉登上“感动人物”的颁奖舞台。人们再一次被这位老人无私的义举所感动。
一个近乎家徒四壁的耄耋老人,不断用微薄之力行善。靠着一刀刀的磨砺,从2008年至今,老人已经累计捐款4万余元。
感动之余,却有一丝心疼浮上心头,老人太苦了。
“穷人做慈善”固然值得褒扬,但社会不应仅止于此。
首个将“修车老人”胡汉生和“磨刀老人”吴锦泉冠以“南通慈善双雄”名号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面对一些人拿“磨刀老人”做商业炒作,曾撰文疾呼“社会不能再消费”磨刀老人”!他说,“我知道,他们那一点一滴的善举,就像青藏高原上那些虔诚修行的参拜者一样,一步一拜,五体投地,只为了那心中神圣的殿堂。但有了名誉后,他们‘跪拜’得更辛苦了。”
事实上,对于“穷人做慈善”问题,社会各界看法不同。
一方观点认为,再穷的人也都可以做个慈善家。帮助别人,自己快乐,这就是慈善。
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做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但是,做慈善一个重要的原则便是“量力而行”。
西方有句谚语:“慈善从自己家里做起。”
比尔·盖茨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慈善始于家庭,这意味着,对家人尽责是你的首要义务”,并表示“到了35岁时,拥有的金钱已远超出家人所需要的数目”之后,“对于金钱已经比较超然”,才全力投身到慈善事业中去。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王国乡在《自主权利的道德界限》中将慈善事业定义为,“先富人群为了回报社会、完善自己人格或企业信誉的人格道德行为。”这一方观点认为,可持续的慈善行动,要靠富裕阶级、可盈利的社会机构,力不从心的个体难以维持。
知名学者资中筠则提出了“新公益”概念,即“过去的公益认为是纯粹的无偿的捐赠,完全是非盈营利的;而现在的新公益觉得这样是不够的,要用市场机制把营利和非营利放在一起,以做企业的办法做公益事业。它把各种人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备创新机制的强大联合体……现代基金会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新公益则是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专家学者的观点不无道理,但要厘清慈善与慈善事业的关系。作为事业,要发展和壮大,必须有适应现代社会形态的机制和举措;而这与每个人都可以量力而行的慈善没有抵触,也不否定个体慈善的价值。如果每个人都有善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行善举,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形成良好的慈善之风,这对慈善事业的助力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吴锦泉老人善举的价值和意义就在示范和引导。老人说,他是一滴水,起不了波澜;但大家都来出力,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欣喜地看到,“磨刀老人”已被注册成了公益品牌,在向新公益的道路上迈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磨刀老人”不仅仅是一个精神标杆,而在不久的将来,会是南通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一块闪亮品牌。
上一篇:姐妹心连心共筑中国梦
下一篇:聆听好人善举 感悟道德力量